徐學榮 沈丹丹 伯甜甜
(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安徽 蚌埠 233000)
早期胃癌是癌細胞限于胃黏膜層及黏膜下層,且不與其發生范圍的大小和是否發生淋巴結轉移等情況有關。早期胃癌主要表現為腹部不適、腹脹以及食欲減退,胃癌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不良的生活方式、幽門螺桿菌感染、胃潰瘍等。胃癌已經成為常見的癌癥之一,其發生率也逐年升高[1]。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內鏡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醫學中的一大進步,其結合了“內鏡外科”與“微創手術”兩者,因其造成的創口小,發生傷口感染的情況較低,解決了傳統手術的大面積傷口,處理不當易發生傷口感染的問題,使得消化道類疾病的治療又邁進一個新的臺階[2]。本文主要探究對早期胃癌患者,實施內鏡黏膜剝離手術,并配合有效的術前術后護理的治療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與方法
將我院在2019年5月-2021年8月進行的采用內鏡黏膜剝離術的90例早期胃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依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平均分為兩組,分別對兩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式和術前術后護理方式,依照其護理方式的不同,各組的組別名為常規組和觀察組。現將兩組患者的資料整理如下:常規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的年齡在40~65歲,平均年齡為(53.26±2.18)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22例,患者的年齡為42~70歲,平均年齡經計算為(55.18±2.56)歲。將兩組患者的上述資料進行統計學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和護理方式
1.2.1治療方法:告知所有患者具體的治療時間,并讓患者在進行手術前12小時禁食水。讓患者采取左側臥位,進行常規麻醉,再利用超聲胃鏡確認病變位置,確認位置后,選擇在病變位置的0.3~0.5cm處作為手術切口,在黏膜下注射足量的生理鹽水,讓病變位置充分暴露,再使用針刀和IT刀在離標記位置的0.5cm處,以環形方式切開黏膜和黏膜下層,再使用IT刀剝離黏膜,手術完成后縫合傷口,將剝離的病變部位送至病理處理。
1.2.2護理方式: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護理方式,其中常規組的常規護理方式包括:術前宣教、術后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指導用藥、飲食以及對并發癥進行護理。觀察組患者則采用術前術后護理方式,其具體包括:(1)術前護理:①術前評估:完善患者的術前檢查,如血常規、血型等,并了解過敏史、用藥史,明確無手術禁忌癥,向患者講清治療風險并簽署手術同意書。②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方式的不理解,對治療效果存有一定疑慮,也容易使患者產生緊張、恐懼、焦慮等情緒,護理人員就可以積極地回答患者提出的疑問,并介紹一些成功案例,來緩解患者不安的情緒,讓患者保持樂觀的態度迎接治療。③飲食護理:告知患者在術前12小時以內禁食水,且不能吸煙,以減少胃酸的分泌,有利于進行手術。(2)術后護理:①環境護理:在患者完成手術送入病房后,為患者營造一個干凈舒適的居住環境,并定期進行打掃消毒。②生命體征監測: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包括心率、血壓等,還要注意對患者腹部、嘔吐物和排泄物的狀況進行觀察,并遵醫囑給予患者進行補液、止血和保護胃黏膜等處理,待患者病情穩定后鼓勵患者下床活動。③心理護理:當患者出現胃部痙攣狀況時,及時為患者進行處理,改善其不適狀況,并告知患者出現原因,緩解患者的不安情緒。④飲食護理:在患者完成手術后禁食水1-2天,之后可以食用流質食物,如米湯,但不可以食用易產氣的食物,如牛奶、豆漿。⑤生活護理:做好患者術后生活方面的護理,同時加強對術后并發癥的護理,嚴密監測患者腹部情況,對出現的情況及時進行干預。⑥出院指導:在飲食上要少量多餐,且選擇容易消化的食物,另外,告知患者遵醫囑服用藥物,若有出現腹痛、腹脹以及嘔血狀況及時就醫。
1.3觀察指標
1.3.1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的并發癥有胃出血、胃穿孔以及胃潰瘍等[3]。依據總發生率=發生例數/總例數*100%,計算出每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
1.3.2 比較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住院時間越短,說明患者的恢復情況越好。
1.4統計學處理方式
使用SPSS24.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以χ±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檢驗比較。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分別記錄如下,根據記錄結果可知,常規組患者出現術后并發癥情況數多于觀察組,其總發生率為35.56%,與之相比,觀察組出現并發癥的例數較少,其總發生率為13.33%,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果如表1:

表1 兩組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2.2 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依據表格中記錄的結果可知,常規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多于觀察組,即常規組>觀察組,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如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習慣與方式的改變,近年來早期胃癌的發生率也不斷增加[4]。如果治療不及時,就會隨著病情發展成為晚期,從而增加治療難度。目前治療胃癌的方式是進行手術治療,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是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的產物,也是臨床中應用廣泛的治療方式[5]。通過微創理念,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的特點,其治療方式是對病變部位進行整體切除,從而降低傳統手術切除不干凈的特點。同時對患者進行術前術后護理,能夠有效的安撫患者情緒,讓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提升治療效果[6]。本文的探究結果為:實施術前術后護理的觀察組,其患者出現胃出血、胃穿孔以及胃潰瘍等并發癥的例數為6例,其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3.33%,明顯少于常規組16例,也低于該組的35.56%的并發癥發生率;在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上,觀察組的天數也低于常規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對早期胃癌患者采用內鏡下黏膜剝離術的方式進行治療,并實施術前術后護理配合,能夠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患者痛苦,同時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促進患者身體恢復,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