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通知,發布新修訂的《海洋災害應急預案》(以下簡稱《預案》),旨在切實履行海洋災害防御職責,加強海洋災害應對管理,最大限度減輕海洋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預案》包括總則、組織機構及職責、應急響應啟動標準、響應程序、保障措施、應急預案管理和附件7 部分內容,適用于自然資源部組織開展的我國管轄海域范圍內風暴潮、海浪、海冰和海嘯災害的觀測、預警和災害調查評估等工作。
《預案》明確,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負責組織協調部系統海洋災害觀測、預警、災害調查評估和值班信息及約稿編制報送等工作。自然資源部辦公廳負責及時傳達和督促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及部領導有關指示批示,協助預警監測司按程序上報值班信息等工作。同時明確了自然資源部各海區局等部屬單位的職責。
《預案》提出,按照影響嚴重程度、影響范圍和影響時長,海洋災害應急響應分為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Ⅳ級(一般)4 個級別,分別對應最高至最低響應級別;海洋災害警報分為紅、橙、黃、藍4 色,分別對應最高至最低預警級別。響應級別可根據災害影響預判情況適當調整。同時明確了應急響應程序為海洋災害預判預警、應急響應、應急響應終止、信息公開、工作總結與評估。
《預案》要求,自然資源部各海區局等相關單位應加強海洋觀測預報儀器設備和數據傳輸系統的運行狀況監控,保障海洋觀測數據及時傳輸共享。當儀器設備或傳輸系統出現故障時,各單位應及時逐級上報并設法修復。沿海各省(區、市)自然資源(海洋)主管部門要參照本預案,結合當地需求和實際,組織制定本省(區、市)的海洋災害應急預案,并向自然資源部和本省(區、市)應急管理主管部門備案。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王中建
8 月31 日—9 月8 日,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事業單位領導管理能力培訓班在京舉辦,旨在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地質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積極落實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關于加快推進指揮中心隊伍改革發展的部署要求,提升政治站位和專業素養,強化責任擔當和落實能力,打造高素質專業化事業單位領導人員隊伍。
經過4 年平穩轉制、融入并軌,指揮中心進入了全面深化融合、加快改革發展的新階段。近期,根據自然資源部黨組有關指示要求,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就指揮中心加快改革發展、加強兩級黨委和領導班子建設、做強主體業務、謀劃各專業中心業務發展、破解改革矛盾難題等作出一系列部署,明確指揮中心負責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地球數據中心、標準研究中心和安全監管中心建設,在服務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面對職責大幅拓展的新局面,指揮中心領導班子將學習培訓作為自身建設的有力武器,推動全面提高適應新形勢、把握新定位、履行新職能、服務新需求的能力。
此次培訓堅持“干什么訓什么、缺什么補什么”,設置了抓中心能力、抓黨建能力、抓管理能力、抓人才培養能力、抓落實能力五大專題內容,采取理論學習、權威解讀、案例教學、難題會診、研討交流等多種方式進行。參訓人員深刻認識到,必須精準把握部、局黨組明確的業務定位與發展方向,有效服務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心工作;必須全面解放思想,學習事業單位建設發展的先進理念,以有為求有位、以人才贏未來、以創新求突破、以開放促合作,全力突破影響制約隊伍改革發展的瓶頸短板;必須深化重構重塑,深入推進思想觀念、體制機制、職責任務、工作方式轉變,徹底實現由軍轉隊伍向事業單位的“脫胎換骨”,盡快形成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核心競爭力;必須強化體系融合,著眼構建新型中國地質調查局,深入推進思想融合、業務融合、管理融合、隊伍融合,全面融入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體系與隊伍體系。
自然資源部有關司局、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部室負責同志,中央黨校及領域內科研院所教授、專家,指揮中心領導班子成員進行了專題授課。指揮中心及所屬各專業中心班子成員、內設機構負責同志近400 人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參訓。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喬思偉 劉文舉 孫京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日前印發《山東省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實施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在省本級和濟南、青島、煙臺、濟寧、日照、臨沂、濱州7 市開展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涵蓋土地、海洋、森林、濕地、水5 類自然資源。
《方案》提出,試點工作將以“主張所有、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承擔責任、落實權益”的所有者職責為主線,以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為重點,著力解決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人不到位、所有權邊界模糊、配置規則不健全、缺乏有效監管等問題,到2023 年,基本建立統一行使、分類實施、分級代理、權責對等的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試點工作的亮點和政策創新點體現在探索創新政企協作模式,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損害報告制度和核查工作機制,建立上下協同的工作協調機制;探索自然資源作價出資和特許經營等配置制度,探索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損害賠償機制,探索省級土地儲備機制等方面。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作者:吳文峰 鞠彬
前不久,河北省制定了穩定全省經濟運行的一攬子措施及20 個配套政策,其中,《關于支持企業高質量發展十條用地政策措施》備受關注。為推動保障企業用地“十條政策措施”落地落實,連日來,河北省自然資源廳持續開展大走訪大調研活動。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由廳領導、二級巡視員分別帶隊,選派處室主要負責人和業務骨干50 余人,組成11個調研組,共計走訪企業83 家,召開各類座談會、征求意見會47 次,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現場協調解決具體問題130 余個。針對各調研組帶回的6 大類、68條意見和建議,廳黨組及時召開會議,逐一研究解決,并向相關市縣予以反饋。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編印了《服務中小企業產業用地政策手冊》,制作了支持企業高質量發展用地政策“明白卡”,建立了用地政策措施落實臺賬、市場主體臺賬,并深入企業宣講政策。參照對省重點項目的包聯模式,完善企業幫扶機制,實行“一企一策”幫扶模式,起草了包聯企業方案,建立了“助企人員”包聯企業臺賬,切實幫助企業解決難題。
全省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均成立了重點項目用地保障專班,提供“一名領導、一個專班、一跟到底”全程跟蹤服務,各包聯組“每月一梳理、兩月一下沉”。截至7 月底,已有641 個省級重點項目用地保障到位。同時,聚焦為企業減負降費、精簡審批流程,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是降低企業用地成本。推出“標準地”出讓、優惠地價、價款分期繳納等創新舉措,激勵企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企業用地成本。今年以來,全省采取長期租賃方式供地7 宗、315.73 畝,采取先租后讓方式供地6 宗、465.56 畝,采取彈性年期方式供地15 宗、1128.36 畝;采取優惠地價供地的項目48 個,為企業節省成本4 億余元;對現有工業用地增加容積率且不再增收土地價款的項目15 個。
二是優化企業用地服務。開辟用地審批“綠色通道”,優化規劃用地審批流程,推行帶方案出讓土地,大大提高了審批效率。今年以來,全省完成564 個批次的用地報批,數量為去年同期的3 倍多,河北省自然資源廳審查時限為8 個工作日,是全國審批速度較快的省份之一。
三是提升不動產登記便利度。設立企業服務專區,采取“一窗受理、并行辦理”“互聯網+不動產登記”等便民措施,出臺“網上預約辦、電話咨詢辦、綠色通道辦”等創新舉措,免收小微企業不動產登記費,支持通過土地預告登記實現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有效破解了建設項目未完成開發投資總額25%以上不得轉讓的難題。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王爽 張愛敏
近日,從山西省自然資源廳獲悉,山西省2020 年以來實施的“標準地”改革取得可喜成果,截至今年7月,全省累計出讓“標準地”735 宗、面積5.82 萬畝,提升了政務服務效能,提高了要素配置效率,促進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統計顯示,山西省2020 年出讓“標準地”115 宗、面積1.11 萬畝;2021 年出讓“標準地”383 宗、面積3.02萬畝;今年1~7 月出讓“標準地”237 宗、面積1.69萬畝。到今年年底,全省省級及以上工業類開發區出讓“標準地”的宗數,有望達到工業用地出讓宗數的80%。
山西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實行“標準地”改革以來,全省各開發區將“標準地”改革與“承諾制、全代辦”進行聯動,打出優化營商環境“組合拳”。例如,將“標準地”出讓與國有建設用地彈性供給制度緊密掛鉤,采取彈性年期出讓、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等方式,創新“標準地”供應方式,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降低企業用地成本;促進“標準地”出讓向“地證同交”領域延伸,在交付“標準地”的同時向企業頒發不動產權證書,緩解企業融資壓力;將“標準地”出讓與“標準化廠房”建設相結合,讓企業“拎包入住”,提高了惠企服務水平。
下一步,山西省自然資源廳將進一步優化服務,按照“供地即可開工”原則,深化“標準地”改革,為各開發區項目用地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助力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郭鋒 張艦
中國自然資源報記者日前從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獲悉,今年上半年湖南省共批準用地801 宗、總面積9.69萬畝。其中,批準省級以上重點項目用地135 宗、總面積5.48 萬畝,占全省批準用地總面積的56.55%。
今年以來,湖南省自然資源廳采取多項有力措施,持續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要素保障水平,助力穩經濟促發展。一是加強專班服務。印發《重點建設項目用地保障專班服務工作導則》,聚焦交通、能源、水安全、物流、信息“五張網”和教育、金融、民生、科創等領域,組建聯合工作專班,對省級以上重點項目配備用地保障服務專員,縱向打通省、市、縣三級自然資源部門和用地單位,橫向聯動發改、交通、水利、工信、教育等部門,確保全省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項目、重點民生工程落地。
二是突出靠前指導。湖南省自然資源廳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理念,強化項目用地前期指導服務,在項目策劃階段提前介入、深度參與,引導項目科學合理選址;引導37 個重點項目進行選址優化,核減用地總面積1.55 萬畝,其中核減使用耕地4754 畝、永久基本農田4365 畝。
三是優化審批流程。湖南省自然資源廳明確,允許項目同步開展規劃修改、調區擴區、成片開發、用地審查等工作。對已簽訂用地意向協議或已明確投資主體的招商引資項目,由政府出具調區擴區承諾書后可報批用地;完善《建設用地審批改革工作方案》,將4 個審批崗位合并為2 個,改“一書四方案”為“一書一申請”;將用地報卷資料清單及審查要點細化為千余個審查要素;印發《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方案編制工作指南(試行)》;提請省政府審定規范省級權限內建設用地審批有關事項。
四是加強精準調控。按照“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的原則,湖南省自然資源廳與相關部門建立了商住用地聯動審批機制,精準管控庫存去化超標地區的用地審批,促進其優化調整房地產用地規模和時序;建立“增存掛鉤”與用地審批精準管理相結合的工作機制,促進51 個縣(市、區)批而未供土地和閑置土地處置率達標。
五是推動平臺建設。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積極推進相關系統整合和自然資源智慧平臺建設,重構全省建設用地審查報批系統,不斷完善協同高效聯動審批機制;認真組織開展“走流程、解難題、優服務”活動,針對活動中發現的問題逐一制定整改措施,推動辦事流程優化再造、線上線下深度融合。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作者:王麗容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任務分解表,就《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關于厚植生態環境優勢推動綠色發展邁出新步伐的決定》進行工作分工,要求自治區各級各部門從優化區域發展布局、構建具有廣西特色的藍綠空間、持續推進生態系統治理和修復等36 個方面,厚植廣西生態環境優勢,推動綠色發展邁出新步伐。
廣西要求,合理布局生態、農業、城鎮等功能空間,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積極推進陸海統籌、區域協同、城鄉融合、產城一體,加快構建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建立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規范和技術標準,強化國土空間區域準入制度建設,在空間上、要素上、層級上加強國土空間用途管制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在嚴格耕地保護方面,廣西提出要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進出平衡”,扎實開展耕地保護系列專項行動,建立健全耕地保護激勵機制。全面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
為構建具有特色的藍綠空間,廣西要求,強化山體山貌保護,強化江河源頭、水源涵養區和重要水源地保護,推動共建珠江—西江千里綠色生態走廊。提升城市藍綠空間品質,促進城鎮空間與自然生態融合共生。
同時,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強濕地保護和修復力度。統籌做好礦產資源利用和保護,積極開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建立灣長制,深入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建設“美麗海灣”。
廣西還就深入打好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穩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夯實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基礎,落實生態保護補償制度等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廣西強調,要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編制自然資源清單,有序推進統一確權登記。要完善市場交易機制,推進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平臺和市場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完善統一的自然資源市場交易規則,完善自然資源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黃尚寧 植小敏
為優化營商環境,減輕企業負擔,近日,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國土測繪市場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部署開展自治區國土測繪市場監督檢查工作,加強測繪行業監管。
《通知》要求,各盟市、旗縣(市、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不得指定測繪中介機構開展國土測繪方面的業務、不得為特定測繪中介機構提供特殊便利,嚴禁造成測繪業務壟斷。自治區各測繪資質單位不得壟斷、干擾測繪市場,不得收取明顯高于市場基本費用的中介費,不得以明顯低于測繪項目成本價惡意投標。
《通知》明確,監督檢查重點包括各盟市、旗縣(市、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有無涉及測繪方面依托行政職權的不合理中介收費行為、有無部門指定測繪中介機構行為、有無測繪中介機構亂收費行為等方面。針對發現的問題,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將督導及時整改。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苗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