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雄英 張卉卉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空間資源一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有限的國土空間資源如何“精打細算”?浙江省域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探索出了省域空間治理的浙江模式。
自2021 年12 月上線以來,浙江省域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在夯實“空間大腦”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庫一圖一箱X 場景”整體構架。通過建立健全“規劃為引領、保護為前提、利用為重點、安全為保障”的空間治理應用體系,走出了一條“空間數字化、數字可視化、協同網絡化、治理智能化”的空間整體智治新路徑。
如今的浙江,大到長三角一體化、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小到每個人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在平臺上找到空間治理依據,每一寸土地資源盡在“掌”握。
在城市建設中,經常遇到各部門規劃出現空間沖突的情況。比如水利部門規劃了一個水庫,要淹沒一個山坳,但交通部門在同樣位置規劃了一個高速隧道,那么修水庫不是要把隧道給淹了?
▲省域平臺
如今,這樣的問題在浙江迎刃而解了。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省域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的“多規合一”應用,在全國率先建成,確保在“一張圖”上實現“圖、數、線”一致,很好地解決了傳統方式無法解決的“規劃打架”問題。
這得益于省域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登錄平臺,只見主界面左側是“一庫”,即浙江國土空間的數字化呈現,它可以提供目前浙江最全面、最權威、最精準的空間底數。中間的“一圖”是一張張常見的地形圖、行政區劃圖、衛星圖等,使用者可以“在地圖上操作”。右側是“一箱”,主要是根據空間治理核心需求研發的各類智能化分析工具。
目前,這一平臺已經歸集了1.8億條空間數據,形成了近1200 個圖層。在這數字化的“一張圖”上開展各類規劃的編制審批,可以清楚看到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三區三線”劃定情況,還有各部門8 大類29 條安全管控底線,這樣對布局矛盾能一目了然。
▲省域平臺
“通過平臺,可以對各個重大項目進行統一的分析研判和線上協調。”該負責人介紹,應用建成以后,已經對全省“十四五”期間的5000多個項目進行了統籌協調,很好地解決了布局矛盾問題,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據了解,省域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的建設,是國土空間治理數字化改革的具體體現。依托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把浙江15 萬平方公里的陸域海域,按照自然空間、人造空間、未來空間,將其變化規律和演變趨勢進行數字化畫像,并通過部門協同、流程再造、系統重塑,實現對空間資源“精準分析、整體優化、依法保護、高效利用、科學治理”。
動態,是這一平臺的特色。省域空間治理試點單位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平臺建設的一大突破在于所用數據有別于傳統靜止、單一維度的表單數據,而是動態、多維的空間數據,“地下、地上、空中的要輸入,拆掉的、新建的、規劃的,也要及時輸入。”
平臺的另一突破在于復雜算法的運用。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舉例,以前由于缺乏有效計算手段,重大項目往往審批時才發現,一條新規劃的路可能會建到一個水庫上去,實現“多規合一”后,哪怕兩個項目只有1 毫米重疊,也會被預警。
“相中的樓盤未來配套如何?”“房子對面有空地,到底是要建公園,還是建工廠?”……
事實上,空間規劃并非只涉及政府部門,還與每一位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省域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的“一張圖”統籌下,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比如,許多人在買房時會關注小區周邊資源是不是齊全,有沒有學校、醫院、菜場,未來規劃如何等。如今,只要打開“浙里辦”APP,搜索“規劃一點通”就能全部查到。
平臺實不實用、好不好用,應用場景是關鍵。目前,由多個場景支撐的“多規合一”、空間保護、空間利用、空間安全四大應用,已實現了“多跨協同的網絡化”。自平臺上線以來,浙江省域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已經形成了“多規合一”“耕地智保”“不動產智治”“海災智防”等場景,在各個領域均發揮著積極作用。
空間保護應用全面貫通了“耕地智保”“天巡地查”等場景,有效保障了耕地違法問題早發現、早制止、早整改。“耕地智保”場景,利用鐵塔高位視頻、電子圍欄、智能算法等技術資源,智能識別違法違規占用耕地行為,實時向田長、巡查員手機端推送預警信息,實現動態監管耕地變化,做到“塔田對應”。“截至目前,全省已安裝攝像頭1.4 萬個,全省約80%耕地納入監管范圍。”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浙江靠海,在浙江省域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的“海災智防”場景上,相關信息盡在“掌”握中。
▲規劃一點通
一鍵登錄這一場景服務端,就可以在地圖上看到全省的海況,以及今天是否適宜出海、適不適合下海游泳、是否可以海釣等信息。在此基礎上,方便大家做出相應生產生活計劃。
今年8 月以來,在臺風“軒嵐諾”影響浙江期間,“海災智防”場景通過實時監測監控、災害預報預警、空間風險研判等模塊,為臺風期間的應急響應啟動、海上漁船轉移撤離等決策提供了精準的信息支撐……
數字賦能下,這些應用場景為浙江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推進共同富裕勾畫了一幅嶄新的數字化圖景。
企業找地難、土地保障難、審批提速難,這些“老大難”問題在浙江率先實現突破。
“找地就像網上購物一樣。”瑞安市中特智能機械有限公司負責人直言。在瑞安市試點并推廣到全省的“浙里找地”應用,歸集了全省產業園區、公告地塊、出讓計劃等資源。企業負責人在手機上就可查詢具體地塊的規劃條件、公共設施、屬地優惠政策等信息,遇到心儀的土地時,通過應用可直接跳轉到交易網站。
在省域空間治理數字化平臺上,通過場景加持,實現各類空間治理核心要素數字化、賬簿化、清單化管理,可以像管財政資金一樣管理每一寸土地,極大地提升了土地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其中,“浙地智管”連通了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的“投資在線3.0”等7 個相關應用,協同了11 個省級部門的101 個事項,實現了省市縣三級節點的貫通,把原來的“串聯審查”變成了“并聯辦理”,重塑了建設用地審批整個流程,大大提高了審批效率和保障效益。
今年以來,為助力全省經濟穩進提質,浙江省自然資源廳還采取了“百大項目用地報批集中攻堅+‘浙地智管’場景賦能”組合拳,今年6 月28 日首次實現了省以上重大項目報省政府和報國務院審批“雙清零”。
在便民服務上,平臺效率同樣很高。在“不動產智治”應用場景,房產的相關權屬等可以實現手機“一鍵查詢”,所有流程現場“零跑腿”。更關鍵的是,每一個不動產、每一套房子都建立起了“身份證”和“檔案袋”,大大降低了因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動產交易風險,群眾和企業辦理不動產事項更加便捷高效。
“不動產智治”場景上線以來,服務端訪問量達137 萬人次,累計完成辦件量83 萬余件,累計權屬查詢服務為48 萬余次;平均辦理時長從3 天提速至2 小時,群眾的好評率達到96.6%。
在高質量發展中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現代化先行,離不開國土空間的支撐。接下來,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將對標“全域推進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要求,以“領跑者”的姿態,加快提升“空間大腦”能力,持續推進空間治理應用場景實戰實效,奮力建設國土空間治理數字化改革先行省,在全國率先建成國土空間整體智治的省域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