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國土整治中心 余 青 陳新明 趙玉萍 陳 銘
□杭州市國土整治中心 張晟偉
□武義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邵燕姿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土地整治工作亟待向生態化方向轉變。這是實現土地整治多功能綜合發展戰略的迫切需求,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浙江省較早轉變傳統土地整治中以解決耕地“占補平衡”為主、忽略可持續發展要求等做法,在生態化土地整治實踐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但關鍵技術應用仍處于探索期,缺乏經驗總結。本文基于杭州市《土地整治項目生態化建設專題研究》成果,以“造一塊好地”為目標,在系統梳理重要基礎理論及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剖析和提煉現行土地整治模式特征和問題,結合浙江省生態化土地整治相關實踐,提出了生態化土地整治內涵和典型的生態化土地整治工程模式,旨在進一步引導全省土地整治工作科學化、系統化、生態化發展。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要求我們在土地整治過程中協調農田生產與土地可持續利用之間的關系。維持農田生物多樣性已成為必然趨勢。生態化土地整治是指采取生態環保的工程技術措施,融入景觀生態學的建設內容,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農田生態系統平衡,滿足生產生活需求,實現土地資源的持續與高效利用,達到自然、生產協同發展的土地整治模式。生態化土地整治要求從項目選址立項到規劃設計、工程實施、竣工驗收、后期管護全方位全流程融入可持續發展理念,進而探索工程建設與維護生態功能之間的平衡。
土地整治涉及土地平整、田間道路、灌溉與排水、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等工程措施。生態化土地整治工程模式要求在盡量保持已有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對原有景觀進行創設,在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過程中采用科學合理生態友好的規劃設計模式。
▲杭州市蕭山區臨浦鎮橫一村
作為土地整治項目的核心,土地平整工程能夠改善耕地表面平整度、調整田塊形狀、優化耕作方向、改良土壤質地,有利于實現農業規模化和機械化。其平整模式需要按照地形地貌因地制宜推進。在平原區,土地平整建設重點在適度提高耕作田塊集中度,依據灌排水方向修筑水平條田。杭州市探索性地將適合生物棲息和繁殖的零星斑塊規劃為生物棲息地,即保留“島狀”半自然生境,提升景觀多樣性的同時也可以為田間動物提供棲息地。如杭州市蕭山區臨浦鎮橫一村項目在土地平整過程中保留了一些單棵大樹。在丘陵地區,較平坦區域保留原有地形,采用土質田埂,種植芝麻、蕎麥、百日菊、紫云英等能提供蜜源、起到綠肥作用的植物。地勢高差較大的區域則尊重原有地形,優先修筑水平梯田,并在保證穩定性的前提下適度開展生態化建設。對于土質粘性較好且坎高較低則采用土坎或生態袋。
傳統土地整治項目的灌溉排水工程中混凝土結構易使渠道中的生物難以存活,渠道的自凈能力遭到破壞。因而在灌排設計上盡量維持原本自然形態,保持其縱向的蜿蜒和橫向形態的多樣性,豐富其給排功能配置,增加水系自凈能力,為生物創造多樣化棲息環境。對于防沖要求較低、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平原地區,采用植生型生態襯砌的渠道。在溝渠側壁間隔設置魚蝦躲藏空間、動物逃脫斜坡等動物保育設施。還在溝渠頂部設置生態走廊,使得動物可以快速越過渠道,減少砼硬化對農田環境的破壞,為微生物和水生物提供棲息地。比如杭州市西湖區雙浦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特意把排水溝的內壁設計為凹凸不平、可供渠內生物臨時躲藏的表面。
▲杭州市西湖區雙浦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
田間道路工程對農田生態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網格化切割,不可避免導致孤立斑塊棲息地數量增加以及生物生境破碎化。在生態化整治過程中需重視連接破碎化生境且適宜生物生活、移動或遷移的生物通道建設。生物通道包括生態廊道,涵洞式通道,泥結石路面等,杭州市根據土地整治區域的動物的種類、習性、活動范圍,合理選擇通道的材質和孔徑。同時,注意就地取材避免過度硬化,選擇較為環保的路面材料,如素土夯實、泥結碎石等。對已硬化的路面也考慮進行平整和去硬化措施,積極采取排水性瀝青路面或可滲透的路面鋪裝方式。另外,道路兩側宜適當布置綠化。例如杭州市余杭區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田間道路基本都為土質壓實路面,兩側有綠化,同時,道路兩側插有30 公分的金屬擋板,以阻隔野草入侵道路。
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是通過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來抵御自然災害,保持和改善整治項目生態環境。工程措施包括岸坡防護工程、坡面防護工程等。生物措施包括農田防護林、護岸林、植物護坡等。如杭州市蕭山區臨浦鎮橫一村項目配置農田尾水凈化系統,利用整治區域內現有溪溝、渠道、塘堰、低洼地等資源,相應布設農溝、斗溝、生態攔截溝等,布置本土凈化植物,如水芹菜、香蒲、石菖蒲等,用來吸附水中的大顆粒污染物和吸收氮、磷等營養元素,防止農田養分流入水體。
土地整治是一項綜合性、技術性、系統性工程,生態化土地整治更是需要生態學、景觀學等多學科技術,既要滿足耕地“占補平衡”的實際需求,又要考慮生態可持續發展。土地整治涉及的一系列工程會改變區域生境的結構與組成要素,進而改變區域生境的生產能力和服務功能,因而探索和推廣生態化土地整治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從生命共同體理念出發,關注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間的有機聯系,將土地整治工程放到自然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統一大系統中去考慮,推進生態穩定、環境優化及生物延續,最終實現生產、生態功能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