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衢州市國土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 劉武斌
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衢州市要打造創新省際合作四省邊際中心城市”的戰略愿景,衢州市第八次黨代會上也明確“要加快追趕跨越,打造高質量發展建設的四省邊際共同富裕示范區”,衢州市已開啟了中心城市“擁江”發展的新篇章、新高度。
高鐵新城二期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加快推進城市設計,明確功能定位、做好用地布局和時序安排。按照智慧新城范圍,優化調整行政區劃,改立姜家山鄉為街道,適當擴大街道管轄范圍,使之與智慧新城外邊界基本一致。明確二期開發建設模式,對現狀分布村莊提出明確拆留的建設指引,趁早啟動村莊拆改。通過軌道一號線建設和于二期設置場站,進行TOD 綜合開發,更好帶動二期發展,高效發揮TOD 效應和一期溢出效益。注重基礎設施的對接統籌和用地要素的保障,合理有序推進水電路網等的建設,特別是花園大道和盈川路的西延建設。

▲暢想高鐵新城

▲擁江發展中衢州郊野美景
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是“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任務,也是改善老百姓人居環境的重要舉措。南孔古城內老舊住宅較多、公共服務配建有短板,城市風貌與古城風格難協調,大力推進南孔古城有機更新和改造,正值當下,有利于古城風貌重塑和歷史文脈復興。
編好“一個規劃”,按照“安全、生態、韌性、宜居”的要求,摸清底數,分類施策,強化規劃引領。做好“一個資金池”,向上對接政策,爭取政策性銀行貸款,實現國開行百億貸款。排好“一個時序”,按照輕重緩急,地塊大小,收支情況,難易程度,百姓意愿,排好時序,分步分階段推進。謀好“一個試點”,從規劃改造地塊中,選取一個典型案例,累積經驗,實現資金盈余,滾動開發,撬動零星地塊建設,形成經驗和政策及工作機制,快速推動城市有機更新取得實效。
打造創新省際合作四省邊際中心城市,交通作為重要支撐條件,必須強化市縣一體發展,加快市域統籌。在現行軌道建設條件收緊的背景下,強力推進衢龍江常城鎮群建設,謀劃衢龍江常30 分鐘幸福生活圈,全面極化中心城市能級,快速促進中心城市人口集聚。
結合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做實做細綜合交通規劃,預留戰略通道。結合空港新城建設,謀定迎賓大道東延龍游方案,列入“十四五”規劃,并加快開工建設。結合320國道(衢江新城至龍游段)南移契機,對衢龍公路進行快速化城市道路改造,實現衢龍同城。謀劃西南向聯江山城通道,南延智慧大道至江山鹿溪北路,實現江衢同城。謀劃衢常快速化通道,兼顧華埠鎮及開化,西延盈川西路,對接火車常山站南221 省道,近期可改造常河線,進行拓寬截彎取直,強化西站與常山站的聯系,實現衢常同城。重視城東南北通道的建設,推進霞飛路跨江北延和南延大洲鎮區段建設,改善南北兩端鄉村段行車環境和條件,實現衢江城鄉一體。
隨著機場搬遷和浙西新區的謀劃,江北片區的規劃研究已進入時點,必須高度重視,聯動城市發展戰略、省級新區、機場片區等開展規劃研究。
江北片區位于衢江之北、城市中軸北端,區域位置重要,應面向未來,高點定位,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和高端項目集聚地。推進建設模式探究,結合機場搬遷和一江兩岸融合擁江發展的要求,對村莊撤并提出建議,對功能區塊建設提出時序安排,對道路交通及基礎設施銜接提出啟動時點。強化城市設計引導和風貌管控,嚴控項目準入,對賓港北路以西12.7平方公里范圍,實現控規覆蓋,引導項目建設。
衢城九水潤城,生態格局別具特色。衢江與烏溪江三江口是衢州最大最重要的三江口,是今后城市景觀風貌和辨識度的主要區域,需加強規劃設計和管控。強化總規戰略引領,在新一輪總規中進一步明確烏溪江軸線的地位和作用,體現擁江發展戰略。對東港園區賓港路以西用地性質進行重新審視,特別是工業用地布局進行管控,遠期應工改商,統籌好一江兩岸空間布局。結合爛柯山景區的再開發,審視柯山片區的服務功能。強化巨化生活區對高新園區的公共服務支撐作用,弱化廿里鎮服務功能,加快東延緯五路,打通與巨化生活區和東港園區的交通聯系。加快謀劃過江通道,加快推進東港六路過江通道建設和巨化中央道東延東港南拓區通道建設,大力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未來十五年,衢州中心城市能級的大幅躍升和人口集聚的加快,勢必要求強化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和提升公共服務的水準,全力加速未來社區的建設。
面向未來,強化“5 分鐘”“10分鐘”“15 分鐘”生活圈指標體系研究,根據城市形態、結構、功能和人口分布,形成衢州特色。遠近結合,依據城市發展戰略和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合理劃分“15 分鐘”生活圈,強化“15 分鐘”生活圈設置建設,推進“2+5”建設行動。落實專項研究,推進養老、體育、衛生、教育、文化等專項規劃的編制,夯實專業支撐,推進設施建設。建立評估體系,做到一年一體檢,三年一評估,構建動態跟蹤機制,根據新要求和新情況,適時調整規劃指標和目標,形成工作閉環。加強立法工作,對幸福家園的建設指標和目標,通過地方立法的形式予以明確和保障,形成社會共識,體現人民意志。

隨著衢江航運的建成投入使用和上游常山港、江山港航運開發的推進,特別是浙贛運河的謀劃,內河航運將再度復興,實現通江達海之愿景。
高位謀劃常山港與江山港連通工程,于物流大道南側、大塘水庫位置開鑿連通運河,并在附近設置江山港碼頭,謀劃鐵路專用線,連接高新園區,實現水鐵聯運。高標謀劃江山港與烏溪江之間的連通工程,于物流大道北側森林公園處開鑿人工河道,實現信安湖貨船繞行烏溪江,且更加貼近服務園區。大膽設想烏溪江與上山溪段人工運河,遠期常山港通過上山溪通航,貨船直接穿越東港園區,真正實現客貨船分流,還江于民,擁江入城。高點謀劃古城護城河與機場片區內部水系連通及與衢江貫通工程,待機場搬遷后,實現環古城游線及信安湖游線貫通,充實城景游融合新內容,開辟衢州城市夜游新品牌。
高度重視濱水岸線的利用和濱水空間的管控,重塑三江口景觀風貌,凸顯水城交融的山水韻味。
劃定藍線和綠線,明確保護范圍和后退空間,嚴禁占用藍綠空間進行建設或隨意變更藍綠線管控范圍,保障城市安全。強化不同區域岸線和三江口功能定位的研究,結合區域位置、岸線特征、防洪安全、過江通道、城市天際線等因素,明確區域價值和開發建設模式,凸顯岸線價值和特色。推進一江兩岸城市設計和控規全覆蓋,制定導則,并進行嚴格管控,戰略區域應留空留白,避免零星項目破壞整體功能、形象和價值。高度重視江心島、三江口規劃和開發建設模式的研究,解決好開發規模和交通組織的問題,嚴格項目準入。強化立法工作,在《信安湖保護條例》的基礎上,推進立法研究和立法進程,使一江兩岸的保護和開發建設走上法制化的軌道,保障山水城市建設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