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丹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 湖南 衡陽 421000)
“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進行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同時,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的內涵有深刻的理解,對文化的發展有堅定的信心。我國國家領導人曾多次在重要場合談及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想理念的認識,在2015 年5 月與北大學子的座談中,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并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自信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前提。
在中國幾千年的音樂文化發展長河中,民族打擊樂始終占據重要地位,打擊樂具有易操作、流傳廣、接地氣的表演形式,可以營造氣勢恢宏的演奏效果,不論是合奏還是獨奏都極具表演特色,因而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中國民族打擊樂具有強烈的民族韻味,在代代相傳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結構體系,特別是近百年以來,人民大眾在物質生活水平提升以后對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隨著藝術院校的成立,我國藝術教育體系不斷完善,中國民族打擊樂獲得科學的傳承與發展。如今,民族打擊樂不僅活躍在各類民俗活動中,也出現在各級別音樂會和國際演出現場,獲得大家的廣泛認可。可以說,民族打擊樂是中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傳承民族精神和中華文化的重要手段。
民族樂器與當地的音樂發展有著緊密聯系,往往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民族樂器是民族音樂的標志之一。顧名思義,中國民族打擊樂是在中國各民族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器樂,以“打”或“擊”為演奏方式發出聲音,并通過一定的編排組合形成具有特定節奏和音高的作品。
打擊樂的形成與民族音樂的發展進程基本相統一,它產生于人們的勞動生活。據史料記載,遠古時期,人們在狩獵、祭祀、慶祝等活動中,會自然而然地通過敲擊物體發出清脆或悠長的聲音,借以烘托氣氛或表達情緒。
民族打擊樂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考證的最早的打擊樂器距今有七千多年,是一種由龜甲制作的樂器,先秦時期,打擊樂是人們音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樂之一。先秦時期的古籍《荀子》中“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的記載,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民族打擊樂器“鼓”和“鑼”在戰爭中的使用場景,也描述了鼓和鑼在古代戰爭中的用途。春秋戰國時期《詩經》中“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的內容,也證明春秋戰國時期民族樂器“鼓”在民間已廣泛流傳。編鐘、編磬作為宮廷樂器更是階級身份的象征,從發聲原理來看,“鐘”“磬”均屬于民族打擊樂器。發展至宋朝,除了鼓之外,鑼、镲、鈸等先后加入打擊樂器體系,并與戲曲和其他器樂表演形式融為一體,形成百花齊放的民族音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民族音樂進入了發展繁榮時期,在一大批優秀的研究者、創作者、教育者和演奏者的努力下,中國民族打擊樂形成了多元的發展模式:民間打擊樂團活躍在各類舞臺,以表演傳統或現代作品營造氛圍;專業打擊樂團借力各藝術院校培養具有高水平演奏能力的人才,推動打擊樂的科學發展;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工作者打破傳統打擊樂發展局限,創作出優秀的作品,豐富了打擊樂的藝術形式和內涵,代表作有《豐收鑼鼓》《海上鑼鼓》《漁舟凱歌》等。
民族打擊樂器的分類一般采用中國傳統的樂器分類方法,根據發聲部位的材質可以把中國民族打擊樂器分為兩類:革鳴樂器和體鳴樂器。革鳴樂器是指用動物皮革蒙在有共鳴箱體的空心上形成的樂器,通過用手、木棒等敲擊皮革發出聲音,以鼓為主要代表,包括漁鼓、大鼓、排鼓、花盆鼓、鈴鼓等。體鳴樂器是指直接用手或器物敲打樂器本體發出聲音的樂器,代表樂器有鑼、镲、鈴鐺、木魚等。
民族打擊樂器的演奏形式比較多樣,常見的包括合奏、獨奏、重奏、伴奏。合奏:結合多種打擊樂器的特點,將不同音色、不同音高的打擊樂器結合起來,形成豐富的多聲部演出效果,如吹打樂、鼓子詞等。獨奏:打擊樂器的獨奏表演具有相當的難度,需要演奏者有扎實的基本功和豐富的舞臺經驗,結合強弱、速度、打擊技巧準確表達作品的精髓。重奏:打擊樂重奏主要在近現代發展起來,具有強烈的音響效果和視覺沖擊力。伴奏:伴奏是打擊樂器最常見的演奏形式,利用打擊樂器的較強節奏感為樂隊、聲樂、舞蹈等各類藝術形式伴奏,形成豐富的聽覺效果,加強作品的律動效果。
中國一直都非常注重文化的傳承,“文化自信”是我國重要的發展理念。國家領導人也多次在重要場合提及“文化自信”,將中國民族打擊樂的發展與國家政策理念相融合,可以提高中國民族打擊樂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同時,這也是以藝術形式落實國家政策的有效方式。
民族音樂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打擊樂是人們精神情感的表達,打擊樂不同于其他有固定音高的器樂,主要通過節奏、節拍的形式來表達人們心中的情感,打擊樂作品能體現淳樸的民風和人們生活的場景。不同地區的藝術形式有不同的藝術特征,但中華民族的打擊樂卻不約而同地表現了人們艱苦奮斗的精神、對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以及對自然的熱愛。“文化自信”理念下的民族音樂發展為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音樂是一種世界性的語言,打擊樂建立在節奏鮮明的動感韻律之上,更能迅速引起人們的共鳴。在世界各國的文化對話交流中,我國傳統文化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人們的廣泛關注,而獨具魅力的打擊樂更是為世界文化的交流對話提供了全新的載體。藝術形式的認同具有文化屬性,在歷史的發展變化中,打擊樂有利于推動世界人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通過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文化,可以有效拓展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打擊樂可以作為人們心中的文化審美符號,促進國際間文化交流的深入進行。
我國地域廣博,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民族音樂能反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人的生活特色,體現各個民族的精神狀態,是社會發展的有效見證,也是民族人文精神的具體表達。民族打擊樂具有豐富的藝術內涵和獨特的藝術個性,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為打擊樂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全新的空間,如最具代表性的打擊樂鼓便有多種不同的形式,絳州鼓樂、安塞腰鼓、河南等都具有不同的藝術內涵。打擊樂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值得年輕一輩不斷深挖、不斷學習。通過對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的研究,通過實地的考察,記錄、分析歷史中的民族打擊樂,可以挖掘民族文化的內涵,凸顯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傳承民族精神與民族審美。
中國民族打擊樂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教學的傳承,在一代又一代的演奏者的繼承下,民族打擊樂的內容不斷豐富。新中國成立之后,各大音樂院校為民族打擊樂的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各大音樂院校開始設置民族打擊樂學科,培養專業的民族打擊樂人才。打擊樂教育工作者也大膽探索新路子,主動吸收西方打擊樂的演奏形式和表演技巧,填補了我國在西方打擊樂教育上的空白,讓打擊樂形成了科學、嚴謹的教學模式,使民族打擊樂的發展呈現出嶄新風貌。除了課程設置以外,音樂院校應對民族打擊樂的課題研究給予更多重視,結合課題加深對打擊樂的研究,依托課題將民族打擊樂傳播給下一代。此外,現階段中小學藝術社團中也有部分打擊樂社團和興趣小組在校內開展民族打擊樂教學,校外機構中也出現了大量音樂培訓機構,形成了以興趣為導向的中國民族打擊樂青少年教學體系,培養青少年對民族打擊樂的興趣,教授青少年民族打擊樂的演奏技巧,這些教學在拓展中小學生藝術視野的同時,可以培養他們的民族情懷。民族打擊樂的教育對民族音樂的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
在千百年的傳承中,民族打擊樂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藝術內涵。民族打擊樂起源于人們的生活,在民間廣泛流傳,由于傳統的演奏并沒有科學的教學體系和記載方式,因此,民族打擊樂的演奏技巧繁雜多變。隨著科學系統的教育方式的形成,民族打擊樂開始有了系統的、科學的演奏技巧。發展民族打擊樂可以有效地將民間演奏方式與學院派的演奏方式進行融合,將傳統的演奏形式、演奏技巧、演奏風格、演奏曲目進行有選擇性地傳承,并借助現代作曲技巧、現代演奏手段、現代科技技術形成豐富的演奏曲庫、絢爛的演奏技巧以及多彩的演奏形式。學院派的演奏應當向大眾審美看齊,走出劇場、走向民間,讓高雅的藝術形式向大眾化的審美靠攏。民間打擊樂也可以借鑒學院派的演奏技巧,提升演奏水平,并在演奏中加強交流,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同時,為中國民族打擊樂注入新鮮血液,增強民族打擊樂的生命力,在交流與吸收中更好地實現民族打擊樂的發展。
中國民族器樂要想真正走出國門,獲得國際認可,需要民族器樂工作者不斷創新交流形式。打擊樂器在世界范圍內都深受人們喜愛,特別是在非洲地區,人們特別擅長利用打擊樂器表現節奏,非洲鼓也是全球知名的打擊樂器。中華民族在發展進程中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在交流的過程中應當充分體現我國藝術的特征,并有效與時代背景相結合,運用科學的技術手段實現全新的交流。現代社會是智能社會、互聯網社會、大數據社會,在高效、快捷、多樣的新媒體傳播方式的加持下,我們可以有效結合全新的傳播理念提升中國民族打擊樂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同時,融合不同領域的資源,充分利用數據庫、短視頻、云儲存形成完善的資源庫,對民族打擊樂進行專業系統的保存和記錄。在新型的傳播方式下,我們還可以結合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來展示民族打擊樂的魅力,采用更低成本、更高效的傳播體系引導更多人關注并喜愛民族音樂。
我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在歷史的進程中,我國的藝術文化展現出多彩的面貌。中國民族打擊樂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人們提高重視,民族打擊樂的傳承者和關注者應通過不斷的研究、學習,在繼承優秀傳統民族打擊樂的基礎上,敢于創新、勇于改革,在不斷提升自身演奏水平的同時,為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