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定教”是以實現學生“學會”為目的,是落實“教會”要求的一項具體措施。體育教師要深刻理解“以學定教”,把“以學定教”觀念付諸教學實踐,把教學關注點更多地聚焦于學生,實現教和學方式的轉變。體育課堂教學中,要把握學生“學”的基礎與變化,將課堂預設與課堂生成有機結合,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于“以學定教”,于素梅博士在研討活動上進行微講座時表示:“以學定教”是以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的需求來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她從解決課堂教學問題的需要、服務學生發展的需要、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3個方面闡述了要樹立“以學定教”觀念的原因,目的是真正讓每名學生在體育課中受益。
“以學定教”從學生角度來看,重慶向宏釗總結了有個“學”的特點,具體為學生年齡特點呈現的“學”、學生學習能力特點呈現的“學”、學生技術能力特點呈現的“學”、學生學習過程中技能特點呈現的“學”、學生與學校場地器材的關聯特點呈現的“學”。江西郭珊理解“學”的指向為:“學”包括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浙江李積棟作如下表述:如,以案定教,教師心中只有教學方案,按照預先設計的方案上課,不顧及學生的基礎、技能發展,而以學定教和以案定教、以教定教的本質區別在于眼中有學生,尊重學生,以生為本。
“以學定教”從教師角度來看,安徽胡宏軍認為,“以學定教”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成長需求、學習準備、個性特點、發展潛能等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并依據學生的學業進步程度,評價和調節自身的教學行為,從而達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根本目的。安徽王鳳娟認為,“以學定教”需要體育教師首先正確定位師生的角色關系,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教學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其次教師要關愛學生,學會做一個欣賞者,同時要注重對學生的綜合評價。安徽郭齊智認為,教師教了多少不等于學生學了多少,要從“學會”方面衡量“教”。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認為,“以學定教”中的“學”就是將視角轉向學生,把握學生身體、心理、動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基礎和成長需求、學習準備、個性特點、發展潛能等實際情況,既要關注學生群體的整體基礎,更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基礎;既要關注學生固有的基礎,更要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變化情況。“以學定教”的“教”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準確定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要以學生的“學會”落實“教會”的要求;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構建良好的“學”的氛圍;教師要更能夠應對課堂中的“變”,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按照“預設”推進課程,又要關注課堂的“生成”與變化;要力求做到“教”是為了找“學法”,“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會”。
“以學定教”是建立在學生“學”的基礎上的體育課堂教學觀念,體育教育教學中學生運動能力的差異是教師把握“學”的依據,如何針對學生運動能力差異采取相應的措施,要從以下3個方面找突破口:一是要在分析學生運動能力差異的具體表現基礎進行“預教”,提前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法措施;二是要根據學生的運動能力差異“定教”,確定目標內容、重難點、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三是根據學生運動能力發展“變教”,變化不同教學方法,增強教學設計和實施的針對性。
江蘇王素芳談到“以學定教”觀念轉化時,提出“難在理解、難在把握、難在施策”3個方面的難點,她對如何針對學生運動能力等個體差異實施“以學定教”的問題,提出了要讓學生都能跳一跳就摘到“桃”,要把教師的“教會”轉化為學生的基本“學會”。安徽張開華提出,運動技能掌握的程度,在比賽中最能體現出來,比賽也是運動技能熟練掌握的重要路徑,通過比賽進行學情監測也是一種較好的學情掌握路徑。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認為:1.學生的運動能力差異形成的因素很多,既有因性別不同造成的,也有因身體發展差異形成的,還有心理因素和運動參與的不同,也有對動作技能掌握的熟練程度上的區別,因此,要對學情進行準確分析,找出形成運動能力差異的原因,精準施教,促進學生的發展。
2.針對學生運動能力的差異,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措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如,初中排球發球教學中,讓學生根據運動能力自主選擇是上手發球還是下手發球,是3m線發球還是6m線發球,甚至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采用發球線過網發球。
3.任務驅動下的小組學習,是縮小運動能力差異的有效措施,小組有一個共同的任務,圍繞任務的完成,組內開展互助學習活動,構建生生、師生互動的課堂學習共同體,教學相長。如,“8”字跳繩的小組任務是小組內連續跳過繩20次以上,這就要求每名學生都要跳過且少失誤,學生圍繞連續跳過次數這一任務進行互動學練活動。
4.采取發展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根據學生已有的基礎運動能力和階段學習后的運動能力進行比較,讓學生跟自己比,讓每名學生都有發展,增強學習的信心。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實施“以學定教”的路徑有很多,朝著為了學生“學會”的方向,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教會”的方法。沒有教師的“教”就沒有學生的“學”,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同時也是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目的,教師才能教有所得。因此,只有把教和學有機聯系在一起,才能達到學有目標,教有方法,教有針對性。
安徽杜泉認為,構建新型師生關系以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也是實施“以學定教”的有效路徑。研討教師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實施“以學定教”的路徑,如,江蘇王素芳提出游戲化的教學方法,安徽苗壯提出根據學習項目的特點增加對抗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實施“以學定教”等。
綜合研討教師觀點,認為實施“以學定教”的有效路徑主要是做好以下4個方面:
1.精心設計:基于學生的學情,找準學生學習的起點,制訂明確、具體、客觀、可測的學習目標,找準課的重難點,注重學生的習得,精心設計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學習活動,采用比賽、游戲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的效果。
2.活化課堂:采用任務驅動,讓每名學生承載任務,圍繞任務的達成,主動開展自主、合作活動,讓學生為了自己的發展而學。此外,分層教學、分組教學(同質、異質分組)、難度進階等各種教法、學法,將學和教有機結合,實現了“學”的目標。
3.創新形式:采用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方式,通過先學后教,為“以學定教”提供學習平臺。課堂中,優化課堂組織形式,真正做到“精講多練”“少等多動”“少教多學”,結合項目式學習、一體化選項走班等教學形式,拓展“以學定教”的途徑。
4.運用評價: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將過程性、發展性、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把評價主體還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評、互評,以評促教,以評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