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室內空間設計研究院 張 超
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三大賽區之一,延慶賽區核心區位于北京市燕山山脈軍都山以南的海坨山區域、小海坨南麓山谷地帶,南鄰延慶盆地,鄰近松山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國家雪車雪橇中心位于延慶賽區北區小海坨山南麓高海拔區域,場地高程為海拔881~1140m,總建筑面積59363.49m2,總用地面積18.69hm2,建設條件復雜,建設難度極大。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及冬殘奧會所有的雪車雪橇項目提供場地。雪車雪橇項目是冬奧會中速度最快的項目,專業性強且危險度高,被譽為冰雪運動中的“F1方程式”,極具觀賞性(見圖1)。

1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與周圍山體環境
賽時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賽道區、出發區1、出發區2、出發區3、結束區(含場館媒體中心)、訓練道冰屋、團隊車庫、制冷機房、運營及后勤綜合區、媒體轉播區、主觀眾廣場等;賽后,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將作為國家隊訓練基地,承接國際、國內的雪車、鋼架雪車、雪橇賽事,同時可作為大眾體驗參觀及賽后運營的配套設施。
建筑設計整體采用“山林場館,生態冬奧”的策略。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地處山地,以賽道為主干,充分利用山地優勢,依山就勢層層跌落,宛如一條“游龍”飛騰于山谷西側的山脊之上,嬉游于山林之間。通過建筑、景觀及賽道的聯合設計最大程度減少對環境的擾動,使建筑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在滿足精彩賽事要求的基礎上,建設融于自然山林的冬奧賽區。
2.2.1 與建筑一體化的室內設計
場館位于山地,建筑采用多坡屋面,室內空間錯落復雜,選用天然材質的木梁、木瓦、石籠墻與人工材質的鋁板、幕墻、鋼材形成對比與呼應,創造出與環境相融的整體風貌。室內設計在空間造型方面力求延續建筑的整體風格,同時對表現建筑空間結構形態的造型予以重點展示。
秉承“節儉辦奧”理念,關注空間功能及成本控制,采用技術成熟、工藝穩定、經濟適用、環保生態的室內裝修材料和裝修工藝,在裝修選材、經濟成本控制、施工便利之間優化平衡。設計采用仿清水混凝土涂料結合局部的木飾面裝修,適度表現建筑材質。整體色彩相互呼應、統一效果,對不同場館的電梯、樓梯等交通節點和衛生間等功能設施進行色彩區分和提示。
2.2.2 保證賽時功能,兼顧賽后使用的可持續設計
室內設計遵循“場館的可持續利用+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使場館保證賽時功能并兼顧賽后使用,采用如下策略。
1)重點設計區域為運動員、觀眾及工作人員的使用空間,作為永久用房,賽時可用于接待。該區域室內設計應達到“功能完備、選材優良、裝修美觀”的標準,以保證長期使用需要(見圖2,3)。

2 出發準備區及賽道2a 正面2b 側面

3 觀眾看臺
2)靈活設計區域包括工作人員功能性用房、通道及走廊等,賽后有變換功能的可能性,故該區域室內設計應保證靈活的設計構造并預留空間,為功能改變提供可能。
3)標準配套區域包括臨時性用房、賽時輔助用房等,考慮賽后有變換功能的需要,故裝修標準不高,該區域僅需采用最基礎的室內裝修做法。
區別于注重“裝飾主義”的項目,體育建筑的室內設計更強調技術及工藝本身帶來的真實、樸素之美,越來越關注“技術本底”,更新利用、適度修飾、開放真實構造等設計手法是對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直接體現。室內設計延續建筑設計的空間構造邏輯,盡量減少對裝飾構造及裝飾材料的過度使用,注重功能性利用,材料選用盡量延續建筑設計,僅對必要性空間的局部進行裝飾造型(見圖4~6)。

4 運動員熱身房

5 奧運大家庭區

6 媒體發布廳
高山滑雪中心和雪車雪橇中心是延慶賽區的兩個賽會場館,建設場地均依山勢跌落。為提高場館空間及功能空間的視覺體驗感和視覺識別度,室內設計從奧運五環及2022年北京冬奧會配色系統中進行色彩提煉,根據場館海拔從高到低衍生設計出一套連貫的色彩邏輯體系,試圖利用色彩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產生積極影響。根據“海拔越高,氣溫越低,色彩越熱烈”的原則,將暖色應用于海拔較高的高山滑雪中心室內空間,以加強使用者“溫暖”的感受;雪車雪橇中心海拔相對較低,故室內空間以藍色為主題色,使人聯想到天空、冰川,給人以“涼爽”的感受(見圖7)。

7 室內空間以藍色為主題色7a 結束區(天霽藍)7b 運營區(天青)7c 訓練道冰屋(湖藍)
考慮到項目地處高寒山地環境,場館分散分布且相互之間高差較大,面臨瞬時風力及晝夜溫差大等氣候挑戰,故室內裝修選材應經得住嚴苛環境條件下的挑戰,采用耐候性強、裝配性強且適宜模塊化施工的材料,如可拆卸玻纖板、耐水型石膏板、環保無機耐擦洗涂料及耐水型仿清水混凝土涂料、裝飾型纖維增強硅酸鈣板、水泥自流平地面、PVC鎖扣地板等(見圖8,9)。裝修施工采用“工廠加工+現場安裝”的做法,解決了運輸及施工方面的難題。

8 志愿者取暖大廳

9 員工餐廳
傳統室內設計是在各專業、各工序之間進行簡單、生硬的工作劃分,雪車雪橇中心室內設計強調多專業協同性,在各專業之間實現內部聯動且在各工序之間實現效率優化,最大程度地減少設計過程中的反復,提高設計效率。在BIM技術輔助下實現全專業之間的協同設計,對受錯落空間及梁柱造型影響的機電管線進行梳理和優化,確保室內空間的高度與秩序。如訓練道冰屋作為國家隊訓練空間,其室內設計以“功能為重、裝飾從簡”為原則,采用裸頂形式,將懸掛的空調設備管道噴涂為藍色,與坡屋面整合成為裝置造型,與賽道照明專業緊密配合,滿足場館光照均勻且無陰影的功能要求,體現簡潔明亮的“工業風”特點(見圖10)。

10 訓練道冰屋
1)多預留,少拆改 由于工期緊迫,故室內工程施工常被前置,面對諸多的不確定性,采用“多預留,少拆改”的工作模式,充分考慮空間使用過程中的功能變化與設施變化,拒絕“做滿做死”。
2)重加工,少施工 高海拔的地理位置導致項目施工難度較大,故工程建設創新性地采用“重加工,少施工”的策略。通過設計手段和材料選型,增加工廠加工的作業量,減少現場施工的工作量,采用“標準化、模塊化、產品化”的設計方式使室內工程建設的核心場所轉移、現場施工量占比縮減。
3)注建造,全周期 室內設計團隊在場館土建階段便參與現場配合,在工程施工的各個環節參與把控,掌控各道工序,圓滿完成場館的建設任務,助力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舉辦。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內設國內建設的首條雪車雪橇賽道。賽道經國際奧委會及國際體育單項組織審核,達到奧運賽會標準,在彎道數量、賽道長度、速度、難度、趣味性、安全性、展示性等方面表現突出,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及冬殘奧會所有的雪車、鋼架雪車、雪橇項目提供了場地(見圖11)。賽后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將繼續作為比賽場地承接各類高級別賽事,同時為國家隊提供專業的訓練場地,成為可持續發展、值得傳承、造福人民的優質工程以及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新地標。

11 2022年北京冬奧會雪車比賽實況
項目名稱:
國家雪車雪橇中心
項目位置:
北京市延慶區
建設單位:
北京北控京奧建設有限公司
施工單位:
上海寶冶集團有限公司
主要設計團隊和主要編制人員: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設計主持:李興鋼
室內專業:
曹 陽、張 超、安 石
建筑專業:
李興鋼、邱澗冰、張玉婷、劉紫騏、袁智敏、朱伶俐、楊 茹、劉 揚
結構專業:
任慶英、劉文珽、李 正、高 博、張曉萌、李路彬、張雄迪
電氣—智能化專業:
張 青、王 旭、李寶華、高學民、王 昊、李 甲、張堉斌
暖通專業:
祝秀娟、劉 維、侯昱晟、張祎琦、曹 誠、馬 淼
給排水專業:
申 靜、李茂林、楊瀚宇、梁 巖、劉子賀、曹 雷
總圖專業:
高 治、朱更鑫、郝雯雯、高 偉
景觀專業:
關午軍、朱燕輝、戴 敏、常 琳
照明專業:
丁志強、李占杰、黃星月
項目經理:
譚澤陽
項目攝影:
陳 鶴、張 超、張玉婷
建成時間:
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