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吳一凡 李寶宏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城市文化空間承載著城市精神,是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塑造城市特色,彰顯城市文化的關鍵[1]。2021年11月,廈門入選我國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努力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閩南特色、開放多元的“一帶一路”國際文化都市,亟需通過城市更新提高城市文化空間與城市發展的契合度。以文化為核心開展城市文化空間更新研究,對推動廈門城市“全方位、高質量、高顏值”發展,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助力文化創新,邁向文化強市等具有深遠意義。
廈門作為國際化的沿海城市,具有包容、開放的特點,其城市文化空間建設穩步發展并取得一定進展,其發展優勢主要包括3個方面。
1)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為廈門帶來豐富且極具本土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按照時間順序將廈門文化空間劃分為古代、近代、現代、當代4個階段[2],結合文化空間的主要內容、性質可細分為15個小類,其中古代和近代的歷史文化資源最具代表性(見表1)。
2)文化創意產業得到支持,廈門積極推進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引進培養文化創意方面人才,并為其提供創意空間,推廣相關藝術活動,逐漸形成自身特色。
3)廈門重視城市文化建設,將“人文廈門”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內容,并提出一系列政策法規推行對文化生態、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城市文化空間。
隨著歷史文化名城相關工作推進,廈門歷史建筑相關政策法規保障日趨完善,據統計,自2000年啟動歷史風貌建筑普查工作,全市共普查推薦歷史風貌建筑1000余處,歷史風貌建筑認定工作積極展開,但總體上歷史空間保護力度仍需提升:①大部分市、區級文保單位及未定級文化遺存保護狀況不佳,如杏林高浦城遺址僅剩片段;②全市范圍內歷史文化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歷史文化空間網絡建構力度不足,在空間分布上呈分散式布局,廈門島、島外同安島、海滄區及翔安區部分村鎮相對密集,省級以上文保單位主要集中在廈門島思明區,以清代和近現代為主。
當前,廈門文化設施的層級化逐步顯現,已形成空間集聚效應,但廈門島內外空間集聚差異仍較大,具體表現為:①文化設施空間集聚呈“廈門島內大集聚,島外小集聚”的差異性特征,根據POI數據統計,島內最大的文化公共設施集聚區位于思明區西南部,中山路步行街與鼓浪嶼周邊,第二大集聚區為廈門島內筼筜湖周邊,島外海滄區、集美區、翔安區、同安區文化設施數量較少,發展有限;②特色文化設施的地域特色不足,主要聚集在廈門島西南部思明舊城、廈門大學及鼓浪嶼的博物館,基本陳列以地方文化特色為主,但與鼓浪嶼相比,其文化設施“地方感”不夠突出,參觀者缺乏特色文化體驗。
廈門文化創業園已形成多類型、多方位分布的發展現狀,通過產業集聚,將老廠房改造建設為文化產業園區。如改造廈門島內湖里區工業老廠房培育聯發華美文創園、海西工業設計中心等創意園區;建設閩臺文化產業園、沙坡尾藝術西區、龍山文創園等激活發展新動能。目前,產業園發展存在以下不足:①產業園區同質化較嚴重,許多園區模仿重點城市園區經營模式,功能定位重疊,未顯現各自特色;②在空間布局方面,文化產業園區的集聚效應初步顯現,但創意產業園區布局較零散,未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共享資源及發揮產業集聚效應。與一線城市差距較大,亟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文化事件逐漸被看作引導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形象、開展城市轉型的重要策略[3]。廈門主題文化事件組織策劃不足,包括3個方面:①文化事件持續性不夠,較知名的大型民俗文化主題活動如鄭成功文化節、保生慈濟文化節、龍舟文化節等僅在特殊節慶時間舉辦,覆蓋時間較短;②文化活動影響力有待提高,廈門積極搭建國家級、國際性的展覽、賽事活動平臺,舉辦海峽兩岸文博會、國際時尚周、國際藝術博覽會等大型活動,但相較一線城市,在國際化品牌塑造、整體運營等方面尚存差距;③文化主題事件、節事活動等與城市更新融合程度不夠充分,在城市更新項目的規模、可持續性、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針對歷史記憶載體保護不夠完善的問題,加大廈門市歷史風貌建筑普查工作力度,進一步推進歷史風貌建筑的認定、掛牌工作,加大力度保護市、區級文保單位及未定級的文化遺存、民居建筑等。
針對脈絡系統優化不足的問題,尊重現有肌理,從整體上凝練文化線索框架,建構文化空間網絡。理順交通路徑完善慢行系統,串聯城市公共文化空間,通過小規模脈絡修復連接關系較弱的離散文化空間、歷史建筑遺存點,適度拆除部分可騰退老舊建筑,打通消極街巷空間斷頭路,提高公共文化空間的連通性、滲透性[4]。在歷史文化資源較集中的片區,延伸性空間文化脈絡,拓展“線性街巷”為“洄游型街區”,加強傳統街巷空間深度體驗。
針對空間集聚的差異性問題,選點更新,加強示范引導。關注廈門城市文化空間中的老宅古厝、僑屋等建筑單元,選取其中自愿騰退更新的老建筑作為試點。同時,結合建成環境及歷史資源,重點關注小尺度室外公共開放空間的塑造,并邀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設計師參與設計。借鑒小規模、漸進式的軟性“微更新”模式,探索城市細胞修復與再造的有效路徑。
針對文化特色尚待加強的問題,可加強參與式文化體驗,推進空間更新與文化活動結合發展。在文化空間的改造提升中強化本地文化特色,注入新的運營內容,打造特色名片。推動小型民間博物館集群如美術館、博物館、演出場所更新,為居民提供藝術體驗、交流傳統技藝的空間;增加歌仔、高甲、木偶等參與式閩南傳統表演文化,提升游客體驗。
提升城市文化產業與業態功能,加強文化、商業與旅游三者聯動,多元融合實現居民的“現代化”生活。
1)引導復合式開發 可參考上海文化空間規劃文化設施特色化、復合化的規劃思路,加強廈門街道空間設計引導,保證混合街區的多樣性。
2)打造高品位文化區 調整低端產業,結合藝術文化產業、影視文化產業等打造老城區高品位文化聚集地,進一步培育城市文化氣質。因城市各片區的人口構成、文化資源、文化氛圍不同,故各片區產業提升應區別規劃、謹慎對待。
3)扶持傳統文化產業 加強傳統產業保護性發展、低端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在主要歷史商業街區、風貌區保證老字號回遷,優化、細化老字號品牌商業空間,打造獨具本地特色的老字號文化體驗。
1)持續性舉辦滿足不同受眾的文化活動,提升知名度。分主題策劃系列文化活動,推進城市文化空間活動多樣化發展,形成具有藝術品位、學術價值、區域特色的空間。尤其重視本土特色民俗活動,積極促進不同類型的文化機構共同參與,加強與周邊高等院校互動。
2)提高大型文化主題事件與城市發展戰略的匹配度。可借鑒上海世界博覽會、西岸文化走廊等活動舉辦經驗,結合城市發展的長遠規劃策劃文化事件,避免“為事件而事件”的短視行為。
3)積極推動與城市更新相結合的“城市設計”文化事件。可借鑒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的經驗,關注城市空間問題,聯合社會各界多方參與,結合設計、文創活動事件,通過設計的力量喚醒城市文化空間的生機。
通過研究分析廈門城市文化空間現狀問題,在總體思路上遵循“建構城市文化空間網絡,持續地方化更新”的營造理念,對城市文化空間進行優化整合,針對城市文化空間中的歷史空間、文化設施、文化產業及文化事件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構網絡、增試點、提業態、策事件”的建議,以提升城市文化品質,推進廈門城市實現“全方位、高質量、高顏值”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