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偉麗,韓曉蕾
(山東省文物工程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1)
建筑凝聚著經濟、技術、文化的進步,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載體。近現代建筑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凸顯地域性、歷史風貌的有效手段,其見證了城市的發展。但隨著時代發展,近現代建筑慢慢失去了其原有使用功能,且保護和修繕需要大量資金支撐,大部分近現代建筑又常常在城市的黃金地段,以至于成為城市發展的阻礙,城市建設發展和近現代建筑保護與利用之間存在較大矛盾。如何正確處理該種矛盾,促使城市發展和近現代建筑保護與利用協調發展,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熱點問題。因此,在實際工作中,相關部門需給予近現代建筑保護與利用足夠重視,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保護與利用措施,進而有效提升城市歷史厚度與整體形象,在保護和利用近現代建筑的同時有效促進城市發展。
保護主要是指鑒定、保存、修繕、復生、維持歷史或傳統地區及其環境,且使其重獲活力。近現代建筑保護和利用,不僅是認識城市的觀念和尺度,是城市規劃和設計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規劃所要達到的歷史、生態、自然共生共存的綜合效果目標。保護與利用,既是觀念、手段、媒介,又是目標。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近現代建筑保護與利用可凸顯以下意義。
1)隨著時間流逝,城市不斷發展,近現代建筑數量逐漸減少,因為近現代建筑建造的工藝存在獨特性特點,并且建造材料存在不可復原性特點,近現代建筑在現如今是難以復制的?,F階段,很多仿造的所謂古建筑,盡管在外形、整體風格方面和近現代建筑較為接近,但是在工藝、材料方面無法替代原有的近現代建筑。
2)近現代建筑是歷史的承載者,每個構件、磚、瓦均記錄著發生在該建筑物的歷史,并見證其所在社區或城市的歷史變遷。
近幾年,人們保護意識明顯增強,尤其在建筑遺產方面,保護預期不斷提高。針對近現代建筑,相關學者提出可利用博物館式保護模式進行保護,以展示為主且不完全對外開放。還有相關學者提出可全面恢復近現代建筑原有最初設計的使用功能。這針對于大部分近現代建筑來講并不適用。根據國際慣例,具有較高歷史人文價值的建筑才會選擇博物館式模式進行保護,如珍寶式國家級文物。這些建筑保護手段非常細致且較為嚴謹,進而保持建筑原本的風貌、保存狀態。保護近現代建筑與利用近現代建筑,兩種的意義相比,前者要大于后者,且對建筑的維修進行嚴格控制,尤其是對維修材料、維修技術等方面的要求較為嚴格。但保護工作具有一定局限性,受用途、使用負荷方面的影響,一般情況下無法帶來理想的經濟回報。而想要對近現代建筑進行更好的保護,需要相關單位投入較多資金進行維護。但根據實際情況來看,相關單位難以投入大量資金維系近現代建筑項目的經營,因此該種模式僅適用于少部分近現代建筑。此外,原住居民問題是當下近現代建筑保護與利用中很難解決的問題。根據相關調查顯示,一些近現代建筑,尤其是各租界居住建筑,其屬于特殊歷史階段的產物,當時居住的人都是達官顯貴、遺老遺少、軍閥等,這些人員構成與目前社會形態是不相容的,因此想要對這些近現代建筑進行有效保護,很難實現把其恢復到原住居民狀態的目標。
在新時代背景下,在近現代建筑保護與利用工作中,需注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對中華文化基因進行保留。而想要實現這一點,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需對相關指示進行落實,注重合理保護和利用近現代建筑,呈現城市歷史風貌,保留城市建筑文化特點。在實際工作中,相關部門需提升重視程度,尤其是保護、管理、利用等方面,并且需注重處理好保護和改造的關系,注重日常保護管理、綜合利用開發,將城市建設與近現代建筑保護和利用進行深度融合,進而有效延續近現代建筑歷史文脈,突出城市特點,有效優化城市空間,不斷改善城市環境,進而樹立良好的城市歷史文化品位,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2)需做好全面普查,相關單位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創建名錄體系,其中涉及調研、普查、確定、掛牌、建檔等方面,通過普查摸清具體情況,多保留城市近現代和不同類型的建筑,注重保護城市近現代建筑,實現應保盡保。
3)嚴格根據相關要求和規定,在實際工作中不拆除與破壞近現代建筑,嚴格保護近現代建筑,針對已經確定是近現代建筑的不允許隨意拆除與破壞;并且需堅持不拆除其遺存、不建假古董的原則,有效對近現代建筑進行補救、修復、保護、利用,進而充分發揮建筑使用價值。此外,在實際工作中,還需給予保護和利用近現代建筑足夠的支持和鼓勵,促使在城市綜合競爭、城市全域旅游等方面發揮近現代建筑作用。
1)充分利用各級單位主導作用 其中涉及近現代建筑保護管理在內的社會公共事業管理,相關部門可進行統籌指導和協調,且對社會多方力量進行引導,促使其共同參與近現代建筑保護和利用。
2)明確各方具體職責和任務 市國土資源和房屋局,需要實施保護和利用方案、計劃,監督財政資金的落實情況和使用情況。如果是公有住房,相關單位需要針對重點區域近現代建筑積極開展工作,其中包括保護、修繕、補救、改造等方面。
3)積極獲得政府支持 有效保護和利用近現代建筑離不開政府支持和扶持。針對需要在近現代建筑遺址上進行翻建、改造、利用的國有直管公房、單位自管公房、房改售出公房,相關單位需要以保護、利用為基礎,規劃部門可以適當進行政策傾斜,通過近現代建筑地下空間、地上建筑物,層高根據商業需要的層高標準與周邊的近現代建筑風格進行改造利用,在不對近現代建筑后邊建筑外觀要求造成影響的基礎上,適當對近現代建筑物高度進行增加。此外,房屋管理部門可以在手續辦理方面進行政策支持,針對保護和利用過程中增加的面積,可以認定使用權或國有房屋產權。
1)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參考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分置模式,把近現代建筑也進行三權分置,簡單來講國家擁有房屋所有權,房屋管理職能部門和房管單位擁有房屋管理權,委托房管單位與住房所有者擁有房屋經營權。
2)在實際工作中,需將保護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做到能保即保、應保盡保,進而實現整體保護。
需注重創新開發建筑、合理利用建筑,充分發揮建筑的社會、經濟、文化層面價值,進而做到以下3個結合。
1)近現代建筑保護和整治開發結合 可利用保存、改善、整飭、翻建、更新、拆除、保留等手段。
2)建筑文化傳承與商業開發深度融合 開發和保護并不是對立面,注重創新開發能夠得到理想的收益,將收益用在修繕保護建筑上,可有效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保護主要是為更好地利用,是為充分發揮近現代建筑文化教育服務功能。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可將一些新元素添加到近現代建筑街區中,如將一些新的業態引入近現代建筑街區中,還可將中外特色小吃、傳統民俗手工業等引入近現代建筑街區中,還可以把周邊商圈互聯互通,進而增加近現代建筑街區文化、休憩、娛樂功能。
3)近現代建筑和旅游業結合 城市中每棟近現代建筑、每條近現代建筑街區都屬于歷史典藏,每處近現代建筑的景觀都是文明畫卷,將近現代建筑和旅游業相結合,把近現代建筑及其街區作為核心,推出具有歷史特色的主題旅游線,可促使游客對城市近現代建筑文化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對近現代建筑在歷史文化方面的魅力進行感受,進而可有效提升城市對外知名度與影響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近現代建筑保護與利用研究非常重要,不僅可有效保護近現代建筑的高度、外觀、體量、風貌等特征基礎,突出近現代建筑風貌和特色,還可有效提升城市歷史厚度與整體形象,促進城市更好的發展。如今,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近現代建筑保護與利用效果還不夠理想,嚴重阻礙了城市發展。想要有效改善這一現狀,在實際工作中,相關部門需意識到近現代建筑保護與利用的重要性,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采用科學合理的近現代建筑保護與利用手段,突出城市不可替代的歷史風貌,保留城市特色鮮明的近現代建筑風格與歷史文化特色,進而有效保證近現代建筑保護與利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