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梅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宋佳穎
碧道概念自2018年6月首次提出,同年11月廣東省召開“讓廣東河更美”大行動暨“五清”專項行動工作推進會,提出高標準、高質量規劃建設廣東“萬里碧道”。碧道是以水為紐帶,以河流湖庫及海岸帶為載體,統籌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和休閑功能建立的復合型廊道。通過共建、共治、共享,優化廊道生態、生活、生產空間格局,形成江河安瀾的暢流水道、水清岸綠的生態廊道、融入自然的休閑漫道、高質量發展的濱水經濟帶。
梅州被譽為“世界客都”,既是著名革命老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又是著名的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將軍之鄉、長壽之鄉、金柚之鄉。境內主要河流有韓江、梅江、琴江、五華河、寧江、石窟河、汀江、梅潭河和榕江北河。碧道沿線歷史遺產豐富,多種文化交相輝映,為走出一條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碧道建設融合發展之路奠定基礎。
1)客家文化積淀深厚 碧道沿線有凌風東西路歷史文化街區,百侯鎮、松口鎮、茶陽鎮和三河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數十個中國傳統村落,以及錦山古驛道遺址、長樂古驛道遺址等水陸古驛道,現存眾多文物保護單位、客家圍龍屋、歷史建筑等,以及三百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梅州客家山歌、廣東漢劇、梅江區席獅舞、五華提線木偶、豐順埔寨火龍舞、廣東漢樂,還有獨特的客家民俗風情、文化藝術,別具一格的風味飲食,以及文化景區千年古剎陰那山靈光寺、客天下旅游產業園,熙和灣客鄉文化旅游產業園、大埔“父子進士”牌坊、泰安樓客家文化旅游產業園、百侯古鎮旅游區、中國五大民居之一等特色景點。
2)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梅州市是廣東省唯一一個全域被列入原中央蘇區范圍的地級市,碧道沿線有眾多紅色遺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葉劍英故居、“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園、三河中山紀念堂、中央紅色交通線等。
此外,還有以南洋古道、千年古鎮松口鎮為代表的僑鄉文化,以大埔縣、蕉嶺縣為代表的依托山水人文形成的長壽文化,以球王李惠堂、五華足球小鎮為代表的足球文化,以葉劍英、丘逢甲、黃遵憲、謝晉元、張弼士等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豐順縣為代表的溫泉文化等。
結合碧道周邊歷史文化要素、文化景區和民俗風情等打造文化路線,根據文化資源情況為碧道設定文化定位,提升碧道文化品位。結合水系結構,挖掘周邊生態人文特色資源,打造“一廊兩帶,五線串珠”的總體空間結構(見圖1)。“一廊”是指韓江-梅江歷史文化長廊,是梅州市碧道的主骨架;“兩帶”分為客家歷史人文主題帶、客潮山水人文主題帶;“五線”是指五華河碧道支線、寧江碧道支線、程江碧道支線、石窟河碧道支線、梅潭河碧道支線;“串珠”為通過“一廊”和“五線”將碧道周邊凸顯梅州客家文化、紅色文化、“左聯”文化、僑鄉文化、生態功能等節點串聯起來,充分整合特色資源,利用發展優勢,以線串點,將碧道建設成傳承梅州地域文化的橋梁和紐帶,打造“碧水映客都,青山翠嘉應”的美麗畫卷。

1 梅州市主要碧道文化主題空間結構
3.1.1 韓江碧道
韓江沿線自然風光優美,歷史人文濃郁,是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之一。沿線有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韓江源、三河壩烈士紀念園、“八一”起義三河壩戰役紀念園、明代古長城、田家炳故居、李光耀祖居、高陂水利樞紐旅游區、青花瓷小鎮等節點。規劃挖掘特色資源,營造豐富的自然及歷史文化特色空間,將碧道打造為“綠色生態廊·紅色交通線·客潮文化徑”,保護人水和諧綠色自然的生態廊道,彰顯韓江城鄉品質的魅力風情帶,領略潮客文化的歷史人文游徑。
統籌考慮區域發展基礎與特色,將韓江碧道劃分為3個功能段: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段、現代水利及南海古絲路觀光段、客潮交融康養文旅段,如圖2所示。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段重點突出大埔縣紅色文化底蘊,充分發揮三河壩戰役和中央紅色交通線兩大紅色遺跡的影響力,以紅色為特色,以綠色為底色,引導碧道建設,構建人文與山川相輝映的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段;現代水利及南海古絲路展示段串聯高陂水利樞紐旅游區、陶瓷之鄉等,將現代治水文化與傳統陶瓷貿易文化古今融合,通過打造具有深度體驗性的特色節點,活態演繹現代水利及南海古絲路情境;客潮交融康養文旅段以碧道建設為抓手,以溫泉文化、潮客文化為依托,打通梅州聯系廣東沿海經濟帶的向海通道,將碧道建設成客家文化與潮汕文化交融發展的重要載體。

2 韓江碧道文化主題
3.1.2 梅江碧道
梅江沿途人口密集,人文鼎盛,客家文化氛圍深厚,沿線有登云嶂自然風景區、獅子山遺址、雙龍山旅游景區、李惠堂故居、五華橫陂足球小鎮、茶山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長沙鎮紅色文化傳承特色小鎮、泮坑旅游風景區、客天下旅游度假區、凌風東西路歷史文化街區、千佛塔宗教文化產業園、客都人家、葉劍英紀念園、雁山湖、雁南飛、元魁塔、中山紀念堂、火船碼頭、中國移民紀念廣場等節點。規劃應重點挖掘沿線自然、人文資源特色,將碧道打造成“千年嘉應廊·萬里客僑路”,展示客家歷史的文化長廊,聯系客家兒女的情感紐帶,書寫“美麗梅州·美好家園”的新篇章。
依托沿線資源條件,結合周邊區域功能特征,將梅江碧道劃分為5個功能段,分別為:長樂古邑歷史展示段、耕讀傳家崇文重教段、十里梅林生態休閑段、梅州城區綜合服務段、丙雁松文化體驗段(見圖3)。丙雁松文化體驗段充分挖掘和活化雁洋、松口等城鎮的歷史人文資源,串聯沿線歷史遺存,突出碧道的文化性與地標性;梅州城區綜合服務段結合城鎮型碧道特點,強化該段碧道的公共服務屬性,建設景觀效果良好,碧道、綠道、古驛道等多道互聯互通的功能復合型碧道;十里梅林生態休閑段結合碧道建設,融入梅花主題文化、植物,重現舊時“一路誰栽十里梅,下臨溪水恰齊開,此行便是無官事,只為梅花也合來”的盛景;耕讀傳家崇文重教段以客家的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為創意源泉,強化碧道沿線地域文化展示功能,充實碧道內涵;長樂古邑歷史展示段發揮五華“足球之鄉”“工匠之鄉”以及華城獅雄山秦漢遺址優勢,將遺址展示、科普教育、生態休閑等功能融入碧道規劃建設,凸顯區域文化特色。

3 梅江碧道文化主題
3.1.3 支流碧道
1)五華河碧道支線以“長樂古韻、碧水營村”為主題,以五華河為載體,途經五華縣水寨鎮、轉水鎮、華城鎮、岐嶺鎮。以五華縣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基礎,依托獅山古塔、長樂學宮、李威光故居、益塘水庫自然保護區、湯湖熱礦泥山莊等特色資源,結合五華河碧道建設串聯沿線特色村莊、高品質生態產品基地,帶動鄉村振興。
2)寧江碧道支線以“齊昌印象、人文綠灣”為主題,以寧江為載體,途經興寧城區、新陂鎮、龍田鎮、合水鎮;以興寧傳統文化、花燈文化、紅色文化為依托,以寧江河為水脈,重現齊昌古景;以兩岸綠蔭為脈,打造多元生態系統和多樣景觀層次,串聯沿線的興城古城墻、文峰塔、神光山森林公園、合水景區、古民居等,營造特色自然人文風光。
3)程江碧道支線以“魅力水岸、客都風韻”為主題,以程江-石正河為載體,途經梅縣區程江鎮、大坪鎮、梅西鎮、平遠縣石正鎮;利用程江水系貫穿梅州城區,延伸至平遠石正鎮的區位特點,構建服務城區、鎮區的高品質濱水休閑線性空間,打造運動健康、休閑游憩的慢行廊道,提升濱水岸線活力,激發濱水創新空間,引領活力城市建設,同時依托梅西水庫、南臺山森林公園、僑鄉村等成熟的山水人文旅游資源,體現客都風韻。
4)石窟河碧道支線以“長壽之鄉、山水畫廊”為主題,以石窟河為載體,途經梅縣區雁洋鎮、白渡鎮、蕉嶺縣三圳鎮、蕉嶺縣城;以長壽文化為依托,利用水生態、水文化,串聯沿線鄉村、長潭景區等,打造市民及游客親水、休閑、健身運動好去處,建成生態活力、山水詩意的濱水游憩帶。
5)梅潭河碧道支線以“紅色血脈、客鄉景致”為主題,以梅潭河為載體,途經三河鎮、大埔縣城、百侯鎮、楓朗鎮。以三河壩戰役紀念館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百侯古鎮、泰安樓為代表的客家傳統文化及古驛道為基礎,串聯古村古鎮、沿岸農田風光,展現鄉土民俗和客家建筑風貌,打造文化特色突出、生態環境優良的田園碧道。
1)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結合碧道沿途建設黨建服務站、黨建宣傳欄及展示屏,滿足黨建、宣傳等多種活動需要,發揮黨建服務的重要引領作用。
2)加強城市標識運用 加強梅州市城市形象識別設計在碧道各類場景的應用,突出梅州碧道的獨特性、地域性、文化性、景觀性。應用場景包括碧道沿線城市環境(如井蓋、護欄、景觀小品、雕塑、鋪裝等)、戶外廣告牌、城市導示牌、公交站牌、應急避難標牌、城市活動物品等。參照《梅州市城市形象識別系統指導手冊》進行標準化設計,保證城市形象識別系統在碧道景觀營造、活動策劃、旅游宣傳等運用中的規范性。
3)完善文化空間建設 完善碧道岸線文化空間設置,將碧道打造為集觀賞、閱讀、文化宣傳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空間。在人流較密集且有建設條件的碧道設置書屋,以滿足閱讀、休閑、學習需要,營造全民閱讀氛圍;建設特色農產品展館,主營所在地的特色農產品,鼓勵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農產品入駐,既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又起到宣傳地域特色的作用。結合地域特色在碧道布置景觀小品,如在紅色文化突出的碧道設置革命事跡展示廊、革命人物雕塑畫像等,在高陂陶瓷文化突出的碧道放置青花瓷小品以宣傳陶瓷制作歷史和工藝;滿足安全性的基礎上,對人群聚集地的水閘、泵站等水工設施進行景觀和文化提升。
根據區域特色和水情特征,以碧道為載體,結合文化設施和歷史文化資源策劃形式豐富的文化活動,包括觀光體驗、體育運動、藝術活動、戶外休閑等,豐富文化體驗。
1)水域活動 以歷史事件為背景,開展水域文化活動。如在汀江開展中央紅色交通線水上體驗活動,結合中央紅色交通線背景打造游船線路,以傳統竹排、快艇等作為水上游覽交通工具,體驗革命時期交通線,設置休閑游賞、水上娛樂、餐飲等項目,給游客提供紅色歷史體驗的同時,又使其在體驗中獲得樂趣;以客家人“下南洋”為背景,在梅江松口段開展南洋古道水上體驗活動,通過場景再現、游船觀光等形式,展現客家人謀生求存、漂泊四海的過往和勇闖天下的精神。
2)水岸活動 結合碧道沿線古鎮、古村、古建筑、古驛道、民俗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水岸活動,將戶外運動與文化體驗相結合。如以梅江為主線,以客都人家、葉劍英紀念園、松口古鎮及沿線的傳統村落為主要節點,開設展現客僑文化、紅色文化的“客家尋蹤”主題活動;以寧江為主線,結合周邊的十二肩嶺、西郊、溪唇等古驛道,開展濱水道和山林道為載體的“齊昌古韻”主題活動;以韓江為主線,形成經潭江鎮至留隍鎮的紅陶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相結合的“客潮交融”主題活動;以五華河、益塘水庫碧道為主線,開展體現五華地域風情的“長樂古韻”主題活動;以差干河、上舉碧道為主線,串聯仁居古鎮、紅軍紀念園、百丈寨風景區和相思谷風景區等以及沿線的梯云嶺古驛道、招福地古驛道、松溪古驛道等,以“紅色研學”為主題的野營露宿、垂釣比賽、戶外攝影等;以石窟河為主線開展“長壽樂土”主題活動,串聯長潭水庫、蕉嶺縣城、三圳鎮、新鋪鎮等及古驛道周邊的美麗鄉村,豐富路線沿線的游賞性和文化性,帶動鄉村振興,并結合開展攝影比賽、露營、鄉村垂釣等活動。
碧道建設是貫徹落實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一項重要舉措,梅州市在做好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水安全提升的基礎上,通過構建文化路線,布置文化設施,策劃文化活動三大措施,以碧道為紐帶有效整合周邊資源,充實碧道文化內涵,豐富文化體驗,打造留住山水、留住鄉愁、留住文化的特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