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 梅 陽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 程 瑩
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云燕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 薛晶晶 董海軍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住宅工程指導工作委員會 譚 斌
在力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綠色建筑成為我國建筑行業實施碳減排、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建筑方針的重要方向。隨著綠色建筑的持續發展,國內一大批項目獲得國內外綠色建筑認證。由于目前的評價體系以符合性的加分為主,導致個別項目為了獲得評級而進行相關技術的堆砌,并未達到技術與經濟完美結合的目標。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體系的基礎上,選取國外應用范圍廣、認可度高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和關鍵指標與我國GB/T50378《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下文簡稱我國綠標)進行對比分析。
自20世紀末住建部開始實施國家康居示范工程開始,我國綠色建筑的研究和推廣力度逐步加大,21世紀初開始實施生態住宅;2002年,《綠色奧運建筑評估體系》作為科技部“奧運科技十大專項”之一啟動,明確了綠色建筑的理念,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建筑實施內容,并首次制定了切實可操作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05年,住建部、科技部聯合頒布《綠色建筑技術導則》,制定了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六大類指標的評價系統。2006年,GB/T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發布,成為我國綠色建筑評價的首個國家標準,該標準按照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滿足一般項數和優選項數的程度劃分為一星、二星、三星3個等級。2007年與評價標準配套的《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頒布。2014,2019年,我國綠標經過兩次修訂,創新構建了“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五大指標體系,每類指標均設控制項、評分項,并統一設置提高與創新加分項;與之配套的《綠色建筑標識管理辦法》也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隨著綠色建筑項目的持續增多,針對不同建筑類型的評價標準逐步頒布,形成目前國家層面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體系,如圖1所示。

1 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體系
在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體系基礎上,相關學(協)會、各省市推出了適合本行業和本地區的評價標準和實施細則,形成從國家到地方,涵蓋各種建筑類型和各階段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體系。
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較早開始推廣生態環保理念和綠色建筑,并編制實施了相對完善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本文根據國際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影響力,選取美國LEED、德國DGNB、英國BREEAM、日本CASBEE4個國際標準與我國綠標進行對比研究,其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各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體系基本情況
由表1可見,各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體系在制定背景和實施狀況方面各有特色。
1)標準編制和管理 我國綠標是國家標準,由住建部組織編寫和管理,屬于基礎性、示范性標準,其推行是自上而下的性質;而國外評價標準大部分由協會發起和管理,在協會全世界會員單位及項目中自愿采用,具有開放、靈活、自下而上推進的特點,可申請設計評價、竣工后評價、運營評價等階段性評價。
2)實施時間和影響力 美國和英國評價標準實施相對較早,在世界范圍內影響較大,認證項目超100萬個;中國綠標雖2006年才開始實施,但是由于是自上而下推行,評價項目數量正在迅速增長。
各國標準由于要與本國或者相關協會的標準體系相協調,因此適用范圍各有特點。
1)我國綠標以單棟建筑或建筑群為評價對象,要求對參評建筑進行全壽命周期技術和經濟分析,選用適宜技術、設備和材料,對規劃、設計、施工、運行階段進行全過程控制評價。將綠色建筑評價分為兩個階段,建筑工程施工圖設計完成后可進行預評價,待項目竣工后方可進行正式的綠色建筑星級評價。
2)LEED標準形成了涵蓋建筑設計與施工(BD+C)、建筑運營與維護(O+M)、室內裝飾裝修設計與施工(ID+C)、社區開發(ND)、小型住宅(Homes)、城市或城區(C+C)、重新認證(R)及零碳認證(ZERO)八大評價模塊。
3)DGNB標準是可以對辦公、教育、住宅、酒店、大型超市、購物中心、商業建筑、物流和生產9種建筑在內的大部分單體建筑、建筑群和城區進行評級的綜合評價體系。目前,DGNB采用6個維度共41條標準進行評價。
4)BREEAM標準包括社區、公共項目、新建、家居、運營、改建和裝修六大模塊。評價由第三方特許評價師執行,對建筑進行10個大類指標的評價。
5)CASBEE標準主要針對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創新提出建筑綜合環境績效評價機制,將建筑定義為由“虛擬邊界”劃分的內(Q)、外(L)兩個空間因素,采用建筑環境效率指標BEE對評價對象進行綜合評分。
各評價標準的一級指標體系及評分標準如表2所示。

表2 各評價標準指標體系
由表2可見,各標準均將創建健康居住環境、降低建筑能耗、節約資源等作為評價指標,反映了綠色建筑的兩大核心要點:①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降低能耗和減少污染為宗旨;②以為居住者提供健康、宜居、高效的使用空間為目標。各標準的評價指標各有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評價指標評分 5個標準均采用評分制進行綠色建筑評價,LEED標準按照各分項指標打分進行加和的方式,各指標不設權重,但是有先決條件和得分表,先決條件是對LEED項目的控制性要求,也是最低要求,因此可能會出現為了加分而進行綠色技術的堆砌,而不考慮采用最適用的技術;我國綠標也未采用權重,但每類指標都有控制項和最低得分要求,必須滿足全部控制項且每類指標的評分項得分不應低于其評分項滿分值的30%,才可進行綠色建筑星級評價,一定程度避免了技術堆砌,但無法完全避免;其他3個標準則以打分+權重的形式進行評價,在各分項技術滿足程度方面值得借鑒。
2)評價指標導向 我國綠標在綠容率、工業化設計、BIM等方面給予評分獎勵,要求進行碳排放分析,要求設置能源管理系統、空氣質量監測系統、用水遠傳計量系統、水質在線監測系統、智能服務系統等智慧運行管理系統。這與我國近年來大力推進碳減排、建筑工業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政策導向和行業現狀有直接關系。國外相關標準評價指標,如交通運輸便捷性、環境污染評價和生態價值評價、揮發性材料應用等方面的指標更加細化和明確。
3)評價指標涵蓋度 BREEAM體系涵蓋的范圍最廣,貫穿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從建筑設計、管理、運行、資源和便捷應用等方面都進行了規定,并將健康、廢棄物分別單列評價。我國綠標由于要與綠色施工評價等相關標準配套,因此其涵蓋的指標主要為與建筑設計和運營相關的指標。LEED體系將設計與運營相結合,從節地、節水、節能、室內環境和運營維護的周期來考慮,但是除材料外,幾乎不涉及施工方面指標。DGNB將社會文化及功能質量單列一項并賦以22.5%的權重,值得借鑒。CASBEE則從一個項目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維度,對建筑的聲、光、熱環境實現及資源和能源利用進行評價,將保障室內環境和能源有效利用作為最重要的兩項指標。
4)評價結果 5部標準均通過評價獲得不同級別綠色建筑標識和認證,DGNB鉆石級評價與其他級別和標準不同,要求在獲得金級或鉑金級的基礎上評定,重點評價方案階段的創意設計和建成以后的建筑質量。
5)創新導向 我國綠標、LEED和BREEAM都單獨提出相關加分指標,LEED還設定了整合設計的分值,BREEAM創新項的內容更加傾向于建設方自查,這對建設方主動創新有促進作用。
6)綠色建材 我國綠標雖然明確了一體化設計、高強材料、工業化部品、可循環材料和綠色材料打分細則,但未涵蓋施工階段,僅在節材部分規定采用利廢建材。LEED、BREEAM和DGNB均涉及減少建筑垃圾、充分采用利廢建材的相關打分項,提出對建材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分析,實現降低碳排放量的目的。CASBEE從資源和材料負荷的角度對采用綠色建材作出規定,未明確二氧化碳排放的指標。
通過將我國綠標與國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進行比較,發現其關鍵指標與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和政策導向相符,但仍有可改進之處。
1)在評價對象方面,國外評價標準逐步豐富,已形成完善的評價體系,針對不同的建筑類型,采用不同的評價指標,建筑類型和指標對應關系更加完善。我國綠標是單一的基礎性標準,可執行性好但是針對不同建筑類型的靈活性不足,未涉及或細化的項目由相關標準補充,造成在項目執行過程中要參照多本標準,在未來進行標準修訂和體系搭建時可考慮整合。
2)雖然我國綠標在術語中已明確綠色建筑是全壽命周期的高質量建筑,在條文說明中提出建筑物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再到運行使用及最終的拆除全壽命周期,但是在評分標準中并未納入施工階段,僅在提高與創新部分提出按照綠色施工要求進行施工與管理,大部分與施工階段綠色相關的內容均未涵蓋,建議在未來修訂時細化綠色施工相關內容,并將其納入必選項。
3)我國綠標未明確給出碳排放指標的計算方法,建議未來修訂時納入基于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計算相關內容,以完善標準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