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洋洋,譚曉東,朱 玉,曹珺蕓
(海南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在海南自貿港背景下,對大致坡鎮崇德村、咸來村的廢棄礦坑提出生態修復景觀規劃設計。我國正積極探尋新的礦坑修復模式,使礦坑修復工程由簡單的植被恢復到新興的產業轉變,在城市的邊緣地帶,選擇合適的地點,將廢棄礦坑修復建設為礦坑遺址公園等。
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大致坡鎮崇德村、咸來村附近的一批廢棄礦坑地,北接湖東村、西靠村村通道路至排湖村,東臨西貫村園地,南鄰146縣道,規劃面積約為140.49hm2。
大致坡鎮所轄的洽教、老山、湖東等自然村的一批廢棄礦坑地,因長期閑置未處理導致水土流失、土地貧瘠,當地村民無經濟實力修復此礦坑,故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
由于長時間開采,廢棄的礦坑留下了采石缺口,難以短時間內恢復。這種由于開采形成的高差,也為景觀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與層次性。
在景觀修復過程中,應盡量減少人工干預,采用因地制宜原則,不破壞原始場地基址,可以充分利用場地,使其自然地融入景觀坐凳等,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在恢復其生態后,再進行少量的人工干預。
項目地擁有眾多熱帶植物,可以采用具有濃郁海南地方特色的椰子樹、三角梅等植物品種。此外,海南黎族紋樣文化獨樹一幟,在一些景觀小品及景觀坐凳上可以適當加入這些元素。
生態修復設計模式分為高度利用、中度利用、低度利用、生態保護四類生態修復模式。本項目本著最低程度人工干預的原則,決定綜合采用生態恢復、旅游生態價值挖掘、博物資源商業利用四種生態修復方式。其中水體旅游生態價值挖掘與水體空間開發利用是本項目生態修復的重點,力圖打造海南版水上威尼斯。
采用新的礦坑修復模式,將不同的礦坑修復方法進行組合以達到最好的修復效果:①擋土墻和截斷排水、種植草皮,階梯狀的裸露植被,可以選擇種植波斯菊等植被進行覆蓋,擋土墻前面設置溝渠,以便將污水排出,經過污水處理系統可以防止污染環境;②種植水生植物,防止植物含量過于豐富,利用植物的多樣性提升整體景觀效果,利用淤泥或擋土墻設置一定的種植區域,可為植物生長創造條件;③蜂巢格室技術可以保護坡面,蜂巢格室是利用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經超聲波針式焊接的三維立體網格狀格室結構,其內部可以種植鴛鴦茉莉、三角梅、大花紫薇等植物;④種植槽SNS技術可以起到護網作用。這種技術可以有效防止石頭掉落,整個槽形狀為長方形,以“品”字結構布局,在凹槽處填充土以及水泥砂漿筑建;⑤裸露坡面種植藤蔓植物,利用大孔徑種植,在孔中加入提前配置好的營養物質。
1)區域交通 崇德村處于大致坡鎮西北部地區,距離大致坡鎮約10km,與瓊山區紅旗鎮隔山相望。整個用地面積為1 404 920.2m2。
2)SWOT ①地形優勢毗鄰江東新區,美蘭機場半小時車程,扼守文昌衛星發射中心必經之路,廢礦荒坡不占農田。整個區位交通便利,利于盆景大觀園、世界紅酒聯盟中國總部基地、臺海文化、華僑文化的交流發展;②地形劣勢,整個地區土壤受損嚴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貧瘠,此地塊地勢高低錯落,其中有些山有滑坡落石現象;③地形發展機遇,由于人工的過度開采,造成了這個地區植被遭到嚴重破壞,亟待修復礦坑,但此地形擁有豐富的自然風景、歷史遺跡等人文景觀發展機遇良好;④地形未來挑戰,這個地塊由于采礦行為導致雨水侵蝕嚴重,坡面邊緣存在落石滑坡現象。石灰石礦坑由于過去開墾的歷史痕跡,形成獨特風景,但植被受到嚴重破壞,亟待修復。
基于以上崇德村、咸來村現存問題,生態修復設計主要包括水體、植物、林地、土壤及礦坑帶治理修復。
4.2.1 水體治理修復
礦泉湖修復工程包括清淤工程、凈水系統、水質監測系統、固堤工程、飲水系統、水底景觀工程、迷你海底村莊、半島修復工程。采用水渠連接3個礦坑水體,循環改善水質,用于生產灌溉。
4.2.2 植物生態修復
礦坑修復采用盆景、園藝的手法,“大觀園”風格定位宜有海南地域特色,盆景物種采用海南本土物種。整個景觀盆景種植色彩以綠色為主,主要為墨綠色、淡綠色、深綠色、淡藍綠色,代表植物為博蘭、香蘭、海南蘇鐵、棕竹、狐尾武竹;以黃色調為輔,主要為淡黃色、黃色、淺杏黃色,代表植物為山榕、柞木、黃花扶桑、黃槿、黃花龍船、蠟梅、黃槐;以紫紅色調為點綴色調,主要為紫紅色、粉紅色、玫瑰紅色,代表植物為紫薇、海南羊蹄甲、大花紫薇。
4.2.3 林地治理修復
依據林地種植茂密程度,將林地修復劃分為3個等級,不同的等級均采取不同的解決措施。加大對林地種植技術研發,提高林地樹苗的成活率。對有病因的林地因地制宜,使已退化的林地恢復到茂密林地狀態。
4.2.4 土壤治理修復
不同的土壤質地有不同的修復策略,對土壤貧瘠土地進行換土,對土壤較薄處進行覆土。統計出土方量之后,計算出礦坑需要修復的面積。也可以引進相關先進的土壤研發技術,或者自主研發合適的化學修復方法,改善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長環境,降解土壤中重金屬含量,還原優質土壤環境。
4.2.5 礦坑帶治理修復
礦坑帶修復需要采用弱堿性樹木,一般種植的樹種有合歡、云實、小果冬青、枸杞、柏木、東方杉等,再采用工程技術,結合生態修復對裸露的巖石進行覆蓋(見圖 1)。

圖1 礦坑帶修復效果(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4.3.1 總體規劃目標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圍繞自貿港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建設廢礦生態修復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園,充分利用廢礦水體空間發展特色旅游產業集群,培育全域旅游新業態新模式,打造以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為載體的海南自由貿易港休閑度假天堂、旅游購物天堂、民間外交天堂。
4.3.2 設計理念
①設立盆景休閑觀園,整個場地為國家首家盆景熱帶休閑大觀園,加入了熱帶植物元素,營造空間的意境;②打造國際文化交融,作為世界紅酒聯盟中國總部基地和臺海文化、華僑文化的交流勝地,藝術文化交流平臺;③創建旅游康養度假勝地,場地修復完后,依托其特有的自然環境、自然熱帶植被,打造良好的康養勝地、中醫理療勝地。
4.3.3 整體結構及水系規劃
整體結構采用“生態修復+對外交流+全城旅游+鄉村產業”。整體水系規劃采用6~8m溝渠連接3個水體,循環改善水質,用于生產灌溉、景觀。3個水系之間從崇德村村口引流,連通周邊村莊河流,修建人工濕地公園,打造濱水養殖區,可供游客垂釣,將此地區從破敗的山溝渠變成可利用的棲息地,發揮了生態調節功能。
4.3.4 交通規劃
結合當地原有的鄉道和村道,再次進行交通路線規劃,分為3種路線規劃:①機動車道(貨車、運輸車);②非機動車道(自行車、摩托車等);③游客路線(步行、私家車等)。
4.3.5 功能分區
根據園區原有的地形和主題分布,共形成7個功能分區:①礦坑湖修復區,包括礦坑湖修復工程(礦坑湖修復博物館)、水世界景觀、水上娛樂、休閑漁業、共享漁莊、游客碼頭;②國際盆景交流中心區,作為對外交流會展中心、對外交流公寓,國際盆景交流中心同時承擔其他對外文化經貿交流功能。包括中國首家熱帶休閑盆景主題公園、國際盆景交流中心、熱帶園藝博覽園等;③鄉村民宿區,作為整個地區的居住地塊,充滿了海南黎族元素,給遠道而來的游客以親切之感,也有很多海南特色美食;④鄉村振興產業區,此產業區帶動了村民的發家致富之路,其中包括海南農耕文化館、海南黎族文化館、海南科技文化館等;⑤國際康養區,包括熱帶鄉村國際康養基地、熱帶中醫養生旅游基地;⑥特色文化國際經貿交流區,包括世界紅酒聯盟中國總部基地、臺海文化經貿交流基地、華僑之鄉對外交流基地、文化藝術產業園;⑦服務設施區,位于園區南側山坡區域,是園區打造的海南黎族特色地區。游客服務中心整體設計采用黎族大力神紋設計,具有獨特的少數民族風味。
4.3.6 重要節點設計
整個園區分布了7個重要的景觀節點:①迷你水底村,擁有水面透視、潛水漫游、水底探險、VR實景等水下設施;②兒童水上娛樂,提供不同的水上游玩設施,讓兒童在這里享受水上的樂趣;③水上娛樂,對充滿地域氣息與田園風情的村民水上夜間演出加強燈光特效,確保每場演出都是一場至善至美的饕餮盛宴;④休閑漁業,開設魚鮮美食餐館(共享魚莊),體驗不一樣的海鮮美食;⑤盆景主題公園,由熱帶盆景大師設計的主題公園,中國首家熱帶休閑盆景主題公園,走進世界最大盆景。整個景區建設融入盆景理念、意境、文化、造景手法;⑥國際盆景交流中心,對外交流公寓、對外交流會展中心、國際盆景交流中心同時承擔其他各類對外文化經貿交流功能;⑦熱帶園藝博覽園,以梅、蘭、竹、菊四種植物為主題進行設計。
在海南自貿港背景下,對大致坡鎮崇德村、咸來村的廢棄礦坑提出生態修復景觀規劃設計,以生態綠色設計為奠基,以此實現廢棄礦坑場地的再次重生。通過以上對崇德村、咸來村礦坑修復景觀規劃設計,提出以下建議:①綜合城市發展需要和廢棄礦坑自我特性,制訂適合城市發展的礦坑治理方案;②充分考慮游客需求,設計兒童親子樂園、設置不同的水上游樂設施;③把各個重要節點設計與礦坑生態修復的地塊有機結合;④在景區設計過程中融入文化、意境等設計手法,打造中國首家特色盆景主題公園;⑤加大對受損土壤環境、污染水源、礦坑帶、退化林地、貧瘠植物的修復力度,采用先進的礦坑修復技術,做好園區后期的養護及工作人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