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蓉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2022年6月,黨中央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這個理念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政府將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視程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從城市建設的范圍來看,城市景觀綠化對我國生態建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但在生態綠化種植方面的投入和重視程度依然薄弱。城市面臨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綠化形式過于單一,設計和項目實踐片面追求視覺效果和形式元素,基于生態理念的設計和建設依然落后。
城市公園綠地在當今的城市發展過程中成為城市綠地的主體,公園綠地是指向公眾開放、以游玩為主要功能、擁有生態調節與防災等主要功能的地區。城市公園綠地在城市空間組織和布局,以及在創造健康環境、展現美學特質等方面都發揮積極的作用。
城市公園綠地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客觀的復雜情形。城市空間本身和公園綠地景觀的各個要素之間的動態發展關系,受到時間、區域文化、空間轉移等影響。所以城市公園綠地的場地空間有著生命動態性和人文環境的獨特性,場地空間設計就變得相對復雜。這種復雜性具體表現在空間表達的造景的語匯上,還表現在多種多樣的歷史人文的意念抽象之中。公園綠地中的綠化景觀空間不僅是外環境中的裝飾,而且是人文、自然、時間相結合的社會深層次文化的反映。如今,綠化景觀空間的塑造早已是生態學、經驗、詩情畫意以及生存空間等多維度的復雜場景。
城市的發展大多是以犧牲自然為前提的,而自然主義的城市公園綠地景觀的出現和發展則賦予了城市回歸自然的契機。城市公園綠地中的植被景觀以及其所體現的綜合的生態效益和價值必須以自然規律為設計的基本依托。然而,遵循自然設計只是設計中的初級階段,城市公園綠地景觀包含城市居民的社會生活以及經濟結構等社會內容,綠地景觀不可能以純粹的自然景觀為目標,因此公園綠地景觀中所包含的人們社會生活的安全、舒適、便捷等因素是城市公園綠地的社會性的重要內容。
自然觀的形成過程是人對自然的實踐過程。在景觀設計領域中所探討的“自然”多指“自然物的集合”,尤其以植物景觀為典型代表。我們之所以認為自然式生態綠化景觀能很好地提供和支持城市公園綠地的景觀建設,根本的因素是支撐其發展的科學的自然觀與中國千百年來自然哲學觀非常契合。我國的古代漢語里沒有“自然”一詞,“自然”一詞的出現來源于“自”“然”的兩字連用,指自然而然,本來如此。與西方神學影響下的自然哲學觀有所不同的是,我國在“天人合一”的有機自然觀思維模式下,我國古代哲學認為人倫道德應與自然同構,人的行為應順應自然的秩序?;诟鞣N自然關系和作用的現實關切,我國文化中對自然的觀察與把握,總結認知世界的實踐理論比比皆是,其中還包含了對自然的尊重對生態的敬畏。
在綠化景觀中構成“生態”最自然、最不明顯又最永恒的標準為植被受生態過程的支配,并能對生態過程作出反應,特別是自然選擇。生態過程包括再生、競爭、死亡和腐爛以及養分循環等因素。針對城市公園綠地自然生態綠化設計,包括以下4個方面。
傳統的景觀植物選擇標準包含了美學特征、功能用途、環境耐受性、商業可用性。但針對自然主義的生態綠化設計和種植,本地物種、非本地物種和外來物種的考慮仍然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但其選擇和定義變得越來越困難。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原先某個區域的優勢植物物種可能逐漸退化,而原先被引入的非本土植物的適應性則逐漸增強。當綠地景觀設計需要體現地域景觀特色時,設計者需要多考慮選用本土物種,并通過生態手段營建擬自然化的地域特色的植物群落,才能使新建的植物群落有效地契合原有的綠地自然生態系統,共同實現生態服務的功能。
選擇植物新品種時,當單一物種需要成為復雜生態植物群落設計的一部分時,設計的目的是有效地控制、平衡群落中物種間的競爭關系,通過種間競爭抑制優勢物種,以實現群落的長期穩定性。
綠化設計要緊密結合城市公園綠地的場地類型和特點,考慮場地的面積大小、地理地貌特征、人文社會環境等多重因素,選擇設計與場地相符合的自然植被類型或自然植物群落,協助建立和修復城市環境中的生物鏈。根據幾種典型的城市公園綠地類型,列舉3種自然生態種植替換傳統綠化的優勢分析(見表1)。

表1 城市公園綠地自然式生態綠化種植與傳統綠化優勢分析
自然式生態綠化設計是一種基于生態學原理,將植物以擬自然化的形式組合形成有機且穩定發展的群落式種植設計。在該種植設計中所反映的是以生態為前提的設計觀,既是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設計,又是基于自然系統自我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我們試著結合自然觀和現代生態設計理論總結城市公園綠地自然式生態綠化設計的設計原則:①綠化設計應滿足視覺效果的同時應尊重植物群落的自然狀態;②種植不以純粹裝飾為目標,兼顧環境場地的功能結構功能要素;③綠化種植應注重其可持續性發展以及低成本維護和管理,提升綠地社會效益;④綠化形式的選擇和空間設計應注重城市公園綠地使用者的需求;⑤綠地植被生長和發展過程中減少人類干預,以期達到良好的生態穩定性。
植物的組合方式及搭配,很大程度決定了人們如何觀察和欣賞它們。優質的植物景觀同時又是動態發展的,不同的植物在此消彼長中持續生長。因此科學有效的綠化設計方法和種植管理是綠地景觀保持美觀生態、維持可持續性的重要手段。
2.4.1 綠化層次和結構設計
充分地學習和理解野生或半野生植物的群落層次,并將其應用于種植設計。這是生態綠化有效的設計方法。這種方法既可以幫助設計師做好綠化景觀的空間結構,又能簡化種植規劃并可視化種植實施的過程。
1)地表層種植多樣化 在考慮使用怎樣的植物品種和植物群落進行景觀設計時,其中一個重要步驟是種植與不同區域的土壤、光照、水分特征相匹配的多樣性地被植物,而非單一物種的地被植物。在這樣的混合種植中,極端氣候或疾病或害蟲消滅地面覆蓋層中多樣植物的可能性極大降低。此外,與單一種植物相比,更廣泛的植物種類可以提供更豐富的紋理、顏色和開花時間,從而提供更大的美學潛力。
2)程式化/抽象化原生植物群落 在景觀種植連續設計活動中,將植物品種所在的本地群落或組團程式化或抽象版本作為設計元素。這種對植物分組的設計是基于自然進化群落的植物學和美學所組成的,但它們通常是抽象的,物種組成更簡單,面積比自然模型更小,然后設計中將包含原生群落最重要的物種,運用生態和美學上的分布模式進行表達,提高了這些自然群落的獨特特征。
這種方法具有在指定地點突出更多不同植物群落類型的潛力,而不限于“設計開發”之前原場地自然出現的植物群落。這樣的處理能較靈活地適應城市景觀場地小氣候、微環境因為建設或其他因素的變化導致的環境改變。此外,場地為了滿足人類需求和活動也可能需要比自然發生的更多種類的植物群落類型。
2.4.2 “增強自然”的植物種植設計
自然式景觀種植運用在城市公園景觀中存在沖突。城市環境的高度人工化必然是去自然化的。因此,作為設計師我們能做的是盡量讓綠化景觀看上去有點野生自然的狀態,并盡可能通過技術手段支持一定程度的生物多樣性。這里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增強的自然”??赏ㄟ^以下設計手法實現目標:①植物組合要能引發對野生棲息地的聯想,具備特殊環境的特點,如水體邊緣有茂盛的蘆葦和水草叢,林地和開放空地的邊緣交叉帶有灌木叢和攀援植物等;②允許部分植物自發生長和自播繁衍,但要處于可控范圍;③打造自然和半自然的背景,使人感覺人工栽種的植物與自然植被銜接過渡自然;④針對不同場地使用標志性物種,如開闊空地用草、林地下用蕨類和常綠地被植物。
2.4.3 可持續性發展的種植和管理
我們都希望景觀綠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大多數類似自然的植被在生物學上具有高度的可持續性,因為如果進行適當的管理,這些植被將在原地保持和重生,并且預期在不增加水和營養、蟲害和疾病控制的情況下生長。
具體到生態綠化管理措施,應考慮盡量推廣少灌或免灌群落;選用與當地氣候、土壤相適應的物種,能在當地降雨條件下生存和生長;利用綠地凋落物和綠肥等土壤適宜物,進行再循環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減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從而降低綠地建設和維護費用。采用以上方法對城市公園的自然生態可持續性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以生態為基礎的種植概念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尤其在多變、自然環境受損、人造基質密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觀環境中追求自然主義風格更具挑戰性。因此,設計者要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與自然關系中尋求一條平衡之道,在設計中遵循自然的生命力量,從而感染使用中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