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雯,張卉晶
(無錫太湖學院藝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063)
隨著古鎮旅游熱潮的興起,古鎮的活化保護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研究城市家具在古鎮活化上的可行性可以對二者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從定義及實踐應用兩個方面把握城市風貌規劃與城市家具之間的關系,引導我們從城市風貌規劃的角度入手,通過特色元素與城市家具的融合,對城市家具進行細節設計,從而展現當地城市的歷史風貌及文化底蘊,感受當地的文化內涵。
“城市家具”一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的歐洲國家,反映了城市居民期望城市的公共空間及其公共設施能夠營造出像家一樣舒適方便的環境。城市家具主要包括公共休閑服務、交通服務、信息服務以及公共空間裝飾服務設施,涵蓋了大部分的城市公共設施。城市家具和公共環境的關系隨著人類生活觀念的轉變愈發密切,將城市家具與當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風情相結合更是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基本要求。
可供性理論最早是由美國的生態心理學學者詹姆斯·吉布森提出的一個假說,他認為可供性是指環境提供給動物的意義和價值,是確實存在于環境中、可直接知覺之物,并非由知覺者所詮釋、引導而產生。
邁克爾·T·特維認為可供性是環境的傾向屬性或者外在屬性,他認為環境中具備的物理屬性具有能否被動物利用的傾向性的趨勢。1988年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在《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一書中將可供性引入設計領域,諾曼強調,可供性能在交互體驗過程中為正確傳達用戶所需的信息并為引導用戶達到預期行為的發生和良性的體驗互動提供誘導渠道。
在古鎮活化設計過程中,積極的情感可供性是不同的可供性相互配合的結果。運用可供性理論設計的產品,通過物理設計的特征為產品賦予認知可供性和感官可供性。對人這一主體來說,外物提供的可供性存在多種可能,對不同的主體來說感知到的外物提供的可供性也會不同。在這種多元的聯想之下,將各個古鎮的特色文化賦予在景區內隨處可見的產品上,通過直接的知覺傳遞給游客,引導游客的意識,加深游客印象,激發游客對當地文化的興趣,提供情感可供性。
除情感化設計問題之外,還必須考慮到設計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古鎮的活化包括游客使用者以及原住居民的可供性體驗。在古鎮活化中對原有的城市家具在不改變內涵的基礎上經過重新設計賦予另一種聯想。
保證古鎮原住居民的生活可供性則需要將景區和居住區分開研究。在賦予城市家具新的含義以提供游客情感可供性的同時,需保證景區和居民區實現多元可供性的基礎,讓二者達到和諧統一,共同作用于古鎮活化,使得古鎮內商業建筑和商業模式能夠隨古鎮的活化得到提升改善。由于古鎮常存在建筑老化等問題,在進行更新活化過程中也需充分考慮到原建筑提供的歷史可供性。通過SWOT分析法詳細了解案例所在地的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分析和評估活化的可行性,指出開發的目標和重點,在現實條件的制約下進行充分設計,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對現實問題進行探討,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的發展戰略。
通過一定的參與式觀察和實地訪談,亳州北關歷史老街經過先前改造仍有如下問題。
3.1.1 文化情感可供性
在訪談時了解到,原來的北城門樓建筑雖顯老舊,但保留尚好,地域歷史文化風格明顯。但此后為了私人的商業活動,對北城門樓原來的空間格局進行了改造,沿街建筑的外墻被人為刷新,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一味地借鑒導致改造后的北城門樓風格與歷史老街的其他建筑格格不入,代表性的建筑本身帶有的文化可供性也隨之遭到破壞。
3.1.2 日常生活可供性
古街中的居民對于古街空間的保護意識較為薄弱,通過訪談得知,很多居民因巷內居住空間小,公共設施不完善,私自在巷內進行違章搭建以實現停放存儲的可供性,給古鎮的規劃提升了難度,對古鎮的形象可供性造成不利影響。
亳州作為世界中醫藥之都,傳統的制藥業手工藝生產是古鎮地域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提供生產可供性的重要任務。因長期在古鎮居住的居民以老年人為主,古鎮內業態逐漸向單一化發展,傳統手工藝逐漸被淘汰,古鎮也因此逐漸失去傳統手工藝的可供性。
3.1.3 旅游發展可供性
每年來北關歷史文化老街旅游的人數超過60萬人次,行程主要圍繞南京錢莊和花戲樓。由于現今古街的居民年齡層次偏高,人口老齡化導致古街喪失了一部分活力,現居民也大多形成了各自的生活圈,與游客鮮有交流,且大多古街居民只會說當地方言,溝通上的不便也加劇了游客的疏離感。與此同時,由于古街“七十二條街,三十六條巷”的特殊環境,散客難以找到景點,景區也未提供指示的可供性,僅在巷口標有巷名作為提示。整個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地圖數量也屈指可數,沒有為游客提供便捷旅游的可供性。
根據以上針對亳州北關歷史文化街區的現狀分析,選擇整條街區作為城市風貌規劃保護的研究區域,研究城市家具在北關歷史文化街區修復保護中的威脅和機會。其矩陣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家具對亳州北關歷史文化街區更新的SWOT分析
在對北關老街現狀建筑類型和特征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該市從北關老街街區風體保護、街區物質環境改善及社會經濟發展、保護規劃的可操作性等方面綜合判定,提出對每一幢建筑采取適宜的保護與整治措施。針對以上結果,從以下方面著手設計亳州北關歷史文化街區的城市家具可以促進古鎮的活化。
古鎮活化建設往往依托于原有的古鎮設施,即便如此,仍應當通過增加導向可供性城市家具、專用標識路牌等手段,借助設計語言突出古鎮游覽路線的針對性,以避免道路路線復雜、景點之間路線規劃不合理等對游客的游玩意愿造成過多影響。對于自駕游的游客來說,快速找到景點位置是旅行的重要需求。針對景區地圖數量較少且分布分散的問題,在各個主要入口處設立醒目的地圖以及景區導視圖,并在古街的岔路口設置道路指引,標注好各個方向的街道名稱以及重要景點的具體方向,使游客通過直接知覺感知目的地方向。針對古街內公共廁所很難發現的問題,在指引牌上加上公共廁所的方向,并在沿街布置公共廁所具體位置的提示牌,為游客提供導向可供性,方便游客通過直接知覺找到目的地,提升古街的人性化形象。
亳州北關歷史老街不允許汽車進入,因此古鎮居民主要交通工具為電動三輪車等小型助力車。由于古街內缺少停放場所,居民將三輪車停放在原本十分狹窄的古街道路兩旁。古街居民的住所大多以院子為單位,因此可以通過在各個院落之間增加隔離設施,規劃出專門的停車區域,并借助設計語言增加區域限制的針對性,讓居民有計劃地停放和存儲車輛,提供巷道寬敞可行的可供性以及游客舒適出行的可供性。除此之外,古街內存在不少閑置區域。在閑置區域內增加符合當地居民生活娛樂習慣的城市家具有利于居民出門走動,減少因人口老齡化給古街帶來的活力不足問題,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滿意度。
亳州北關歷史文化街區中有不少超過百年歷史的老建筑。訪談時了解到,古鎮多數居民對當地藝術文化缺乏了解。針對這一問題,在古街放置富有當地特色雕刻藝術文化的城市家具,融入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以此提升古街城市家具的情感可供性,借助強烈的認知提供深刻的感官體驗,提高居民對藝術文化的認知,提升群眾對古街風貌的保護意識,這對后續古街的規劃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同時,富有當地歷史文化氣息的城市家具能夠使古街的建筑風格更為統一。從游客的角度來說,不僅在知名的景點處能感受到當地的特色文化,景點周邊的特色城市家具更是烘托氛圍的細節點綴,使遠離喧囂的情感訴求得到滿足。
古鎮的活化改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何傳遞不同的地域特色,讓使用者有直接的體驗,是設計中的重點問題。可供性理論要求設計師從新的角度將不同的地域特色融入日常場景中,在注重情感化設計的同時,結合SWOT分析法從內部因素和外部環境兩個方面對現實條件進行限制,得到更為合理可行的方案。在改造過程中,不僅注重城市家具的實用性和個性化設計,更需要從城市風貌規劃保護的宏觀層面進行修復和完善,讓城市家具承載深厚的歷史文化,讓使用者從城市家具中體驗到不同的地域特色和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