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玲
(上海市建工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235)
隨著城市多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土地功能置換或外遷,以往的城市支柱性產業也逐漸搬遷或轉型發展。濱水區原有的工業用地被閑置,經濟活力衰退,形象蕭條。
沅江風光帶項目位于沅江南側沿岸,西起孤峰公園,東至和尚橋,全長2.6km,用地面積約20hm2。其中老碼頭改造區位于風光帶最西側,屬于文化記憶傳承區,作為啟動區設計,擁有極佳的區位優勢。
老碼頭曾有一段輝煌的時光,它處于南北交通的中間位置,人們進城都要在這里排隊買票坐船,碼頭工人上上下下搬運貨物,十分熱鬧。后來其他交通方式發達,碼頭的客運貨運變得不再重要,碼頭變得衰敗冷清。
現階段,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對休閑娛樂公共空間的需求增大,城市濱水空間又成為潛力的開發空間。常德經開區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決定對整個沅江風光帶進行整體升級轉型改造,力求把城市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生活和諧的理想家園,沅江風光帶老碼頭改造項目應運而生。
沅江是常德人民的母親河,老碼頭是采砂集中區,因水運方便,也是常德較大的工業原材料集散地。曾經的老碼頭,每到周末等候上船的長隊從河邊順著石階排到岸上。從德山各個工廠、從周邊鄉村去城區,都在這里乘船進城。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批廠礦企業在德山安營扎寨,有七一機械廠、常德棉紡廠、德山玻璃廠等,客貨運輸興盛,老碼頭有餐館、小吃店、錄像廳,熱鬧非凡,是居民記憶中的黃金歲月。
老碼頭在自身的發展中經歷多次變革。1986年國慶節,沅水一橋建成通車,之后更多的大橋、公路、鐵路相繼建成,更多的公交線聯通德山和常德城區。往返于老碼頭和下南門之間的渡輪,堅持運行十多年后,終于謝幕。
隨著歷史的推進,老碼頭慢慢退出歷史舞臺,成為荒廢的濱水工業遺存空間。當下其需要新的定位,希望設計賦予場地建筑和景觀以靈魂,讓人們銘記歷史,回味鄉愁。
老碼頭場地空曠,基地上僅有幾間破舊的房子,空間布局混亂松散,場地空間支零破碎。現狀建筑基底標高低于百年一遇水位線40.57m,約有3m高差,即原來的一層建筑都有被淹沒的可能。希望重塑生態水岸,重現濱江活力,締造形象名片,傳承德山文化。
場地內的房子具有一定的工業特色,通過細節分析出曾經的使用功能,即宿舍、辦公、倉庫、管理值班用房等。可再塑的場地面積相對較大,東側的下沉空間也有機會營造出特定的場所空間。研究其他地區濱水碼頭改造的經驗,結合本項目具體的特點,慢慢地,一些適應現代社會功能的改造想法初具形態。
經踏勘調研,原始的碼頭環境狀態較差,場地內塵土飛揚,基本沒有綠色植被,生態系統破碎。
濱水空間的工業遺存自帶矛盾點,它是過去工業發展的產物,承載著人們的鄉愁,蘊含著德山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殊魅力。現在應新時代的需要,有機會以嶄新的姿態向公共開放,融入市民生活。它還是城市的公共活動空間,城市的建設需要有前瞻性、引領性,指引人們更好地享受城市公共生活。
研究歐美國家史上對濱水地區的改造能看到,粗暴地推倒新建不可行,會割裂場地與歷史的關聯,失去場地原有的生命力。濱水空間的改造首先就面臨這個問題,把握好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系,讓新舊融合,既體現舊時的記憶,又有現代建筑的美感,滿足現在的功能需求,包容傳統工業要素與現代城市元素,甚至有超前的時尚感,尤為重要。
濱水空間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決定了重塑還要重點解決城市與水的關系,或者說是陸與水的關系。現狀老碼頭區的水陸空間被簡單設置的防汛墻粗暴地割裂。需要保障濱水空間的可達性,為多樣的功能和活動提供交通支撐。關鍵要解決好高差問題,加強水陸間的接駁聯通,一方面吸引路邊行人去濱水區活動,另一方面讓濱水區活動的人方便到達城市道路。
碼頭與人的活動息息相關,老碼頭曾經因得到人氣而興盛,又因失去人氣而衰敗。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碼頭重塑重要的一方面,廢棄的濱水空間大多與自然關系惡劣。碼頭重塑,需要統籌考慮建筑、景觀、生態,規劃出綠地、草坡、臺地等景觀,讓原來人與自然割裂的關系轉變為和諧的狀態,人享受場所自然風光的同時,自然也因受到人的關注而生氣勃勃。就像Alex Kriegrer提及的,“閑置的或荒棄了的城市濱水區,當它們成為令人滿意的生活場地而不是僅供參觀的地方時,它們便復活了”,如圖1所示。

圖1 老碼頭改造后實景鳥瞰
1)地域文化與歷史的延續 歷史上特殊的發展歷程、發展階段,值得我們關注、思考與研究。對于老碼頭區的再塑,設計也關注本土文化以及工業文明的傳承。設計注重體現過去的歷史文化,充分考慮場地內的工業遺存,盡可能保存與運用。材料上,保留底層紅磚,采用耐候鋼板這種典型的工業材料。形式上,采用原來的坡頂元素,以及工業標志性凸形天窗。景觀上,從現有的工業遺存中,提煉景觀要素,塔式起重機、煤斗等。具體地,設計保留了原有的16臺吊車,打造標志性的濱江景觀廊道。采用碼頭工人搬貨的雕塑,營造搬運氛圍感。
2)新的功能與形式的呈現 設計也注重滿足現代新的需求,材料上,運用新材料、混凝土、金屬格柵、玻璃,形式上,運用立面大面玻璃開窗。結合原有建筑,在原有的形態基礎上改造,重新梳理組織建筑功能與布局,原來的倉庫打造為展示工業歷史的展覽館,原來的值班宿舍和辦公轉變為餐飲、茶室、咖啡、觀景塔等,將保留的工業遺跡,進行公共藝術小品的改造設計。還在場地內設計特別的觀光路徑。底層保留原有的紅磚,打開作為開敞空間,上層為抬升后的原有空間,用混凝土、玻璃包裹,用這樣的形式巧妙呈現新舊融合、對比鮮明的關系。
借由水岸空間的打造,利用場地遺存及保留載體建立過去、現在與未來多元文化的聯結,提供給市民一個回憶往昔、暢享未來的休閑活動場所。也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1)土地的利用 在舊碼頭的工業空間再塑中,土地是關鍵的承載體。老碼頭的場地中公共空間缺失,沒有休閑活動綠地,沒有商業、娛樂空間等。在沅江風光帶老碼頭區空間再塑中,通過對場地的調研,發現周邊居民對公共綠地、公共活動空間有較大需求,因此進行了相應的場地設計。
2)慢行系統的打造 鼓勵慢行交通,規劃了“兩心兩軸”的空間結構模式,“兩心”是西側入口節點及東側節慶演藝劇場節點;“兩軸”是南側沿路的防汛墻活動線,北側沿水的濱江活動線,還有連接兩條主要線路且串聯起各個公共活動房間的節點活動軸和游憩小徑。
因為原有建筑基底標高低于百年一遇水位線3m,一層建筑都有被淹沒的可能。架設2層連廊,與城市道路無障礙銜接,既保證人們安全通行,又提高濱水空間的親水體驗,重新建立起城市與水岸的聯結。
通過精心設計,實現移步異景,提高人們步行的安全性、舒適性和趣味性。不同的路徑構成層次豐富、多變的活動空間,連起斷斷續續的功能節點,縫合濱江沿線景觀,滿足人們對公共活動和觀景的需求。多樣便捷的交通聯系,實現濱江“水”空間與城市“陸”空間的融合與滲透。
1)自然環境的保護 沅江風光帶老碼頭的改造再塑是整個沅江風光帶項目中最具潛力和開發性的部分之一。它處在整個沅江風光帶的最西端,涉及較多的建筑改造,場地高差明顯,特點突出。因為過去的功能性質,環境條件較差。保持對原有場地的尊重,不亂改、亂拆、亂建,對原有的房子進行理性規劃,加大植被覆蓋,改善生態環境。
項目建設以綠色生態為主題,最大限度地開放濱水空間,退讓出建筑一層,安排臨時性功能,布置休閑觀景座椅,向公眾開放,促進公共活動的發生。設計重塑生態水岸、重現濱江活力,打造濱江景觀亮點,聚集人氣,為當地百姓創造可親近的綠色生態水岸空間,重新建立起人與自然的聯結。
2)社會和經濟價值 對老碼頭的再塑還要適當考慮沅江風光帶的社會經濟因素。空間再塑,提高碼頭的可游覽性,不僅能改善碼頭的狀況,也能一定程度上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
碼頭中的舊廠房占地面積2900m2,主要為1層和2層,最高4層。改造以2層的廠房為主,總面積約2909m2。設計將其改造為集休閑、展覽、娛樂、辦公管理、餐飲、觀景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空間,既豐富場地內功能,也增加場地特色,吸引游客,增加收入。
3)設計介入,場所織補,碼頭重生 設計保留現狀一層磚墻,在2層新建混凝土房屋,2層設連廊連接,1層為開敞休閑空間,萬一遇到大水,2層建筑還可正常使用,成為設計的亮點。
場地內的建筑分3種類型整理——拆除、改造、重塑。質量較差、沒有保留價值的進行拆除,分析現狀建筑,根據原拆原建原則,在原有建筑基礎上,拆了再建不超過原數量的建筑。對保存較好、能體現工業文化記憶、還能進行其他功能使用的進行改造。新建及風貌好的建筑,可以重塑。
根據建筑風貌特點及所處位置,賦予其特定功能,如演藝廣場、管理處、輕餐飲、茶室、歷史展覽館等。餐飲空間的設置可吸引游客,提高場地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增加就業,推動城市的經濟發展。經過一系列操作,完成對原有場所的織補,碼頭重生。
新一代的商業展示文化休閑活動與歷史相融合,帶動城市發展,書寫老城新篇章。風光帶是德山的門戶,項目的實施致力于創造安全、生態、人文、休閑的濱江風光帶,打造蘊含文化張力的生態城市,為常德當地居民增進民生福祉,為常德發展積蓄力量。
本文從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關系、城市與水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3個主要矛盾為切入點,結合沅江風光帶的德山文化、工業歷史等背景以及自然環境、場地現狀等,對沅江風光帶老碼頭的空間再塑過程進行了闡釋。以老碼頭為例,總結濱水工業遺存的空間再塑主要策略,即以融合新舊文化聯結過去、現在與未來;以修補連接空間層次聯結城市與水;以重塑生態、創造多元價值聯結人與自然。
1)濱水工業遺存的空間再塑,不僅是簡單的場地更新,需要聯結過去、現在與未來,可以結合當地的自然、人文等條件,通過材料的對比,立面造型元素、形式的對比,景觀要素提煉等,融合新舊文化。
2)濱水工業遺存的空間再塑需要實現陸與水的方便連接,可以通過濱水、沿路、連廊、小路等多樣路徑,巧妙地串聯組織,解決城市與水的分離關系。
3)濱水工業遺存的空間再塑,要尊重和保護場地原有的特點,在原有的建筑基礎上合理刪減增補,加大植被覆蓋,注重生態環境營造。另外考慮到社會經濟等因素,通過餐飲、休閑娛樂等功能的設置,吸引游客,增加影響力,通過設計讓碼頭恢復活力,也是實現人與自然聯結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