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平,曾哲笙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60)
放眼國際,新技術突破加速帶動產業變革,科技創新加速向上突圍不斷觸及既有格局下歐美發達國家固守的高端領域,全球科創網格正在重構。發達國家都在搶占未來科學技術制高點,美國創新戰略和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歐盟研發創新框架“地平線2020”、德國工業4.0戰略、英國工業2050戰略、法國新工業計劃、日本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均在搶占未來科學技術制高點。
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黨中央強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強化原始創新,增強源頭供給,支撐產業變革和保障國家安全。
作為國內排名第一的國家級經開區,廣州科學城是廣州開發區經濟第一增長引擎,將承擔爭當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共同體的新使命。廣州科學城位于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科技走廊的頂點,自1998年奠基以來,歷經20年發展,從3.7km2的產業園區擴展到144.65km2的現代科技園,集聚了規模龐大的制造業,創新驅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具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和綜合優勢,引領黃埔區工業實力位居全國工業強區第二,是支撐廣州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平臺。但也面臨著產業創新原始能力較弱、存量用地較少、生態環境被蠶食、交通擁堵、活力不足等挑戰。
廣州科學城擁有1所高等院校,占國際知名科學城的0.015%;1個創新相關平臺,占國際知名科學城的1.14%;14個重點實驗室,占國際知名科學城的9%;602個科研機構,占國際知名科學城的27.5%;329位科研人員,僅占國際知名科學城的0.06%。缺乏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合作體系,原始創新能力不足。
廣州科學城現狀建設用地80km2,對比土地利用規劃,未利用建設用地僅余14km2,存量不足10%,尤其開發區西區、東區、云埔、永和片區,已基本無增量空間,產業無法落地;快速城市道路切割嚴重,廠村混雜,產城分離,存量的三舊更新用地分布零散且總量較少,整體城市空間拼貼破碎低效。
路網密度低,路網體系不合理。廣州科學城現狀路網密度較低,僅為2.05km/km2,街區尺度總體偏大,道路用地占比11%,道路平均寬度55m,范圍內匯集3條高速公路、3條快速路,以城市主干路為主,次干路與支路網密度偏低,經廣園快速路至中心城區20km,耗時超35min,道路系統運營效率較低,步行環境不友好。
客貨混行,安全隱患較大。貨運交通與市民客車無組織交織在一起,降低了道路運行效率的同時給市民出行帶來安全隱患,影響城市營商環境。
軌道密度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低。現狀區內僅開通一條地鐵6號線,經6號線、3號線、1號線至中心城區,耗時超1小時。通往天河公交線路較少且服務范圍十分有限,黃埔火車站未開通,區內居民通勤成本很高。
通過爬取微博評論數據,并經過詞云分析處理,形成了大眾對區域的主要印象:科學城-孵化器、信息技術、創業、燈光秀、5G基站、高新技術、創新、人口密度低、河涌惡臭、現代化科學園區、道路干凈,總體上大眾印象單一,產業印象高度集中。地塊的大眾印象和地塊內的主導產業息息相關。嚴重缺乏文體娛樂方面印象,暴露出了大眾業余生活單調,缺少休閑娛樂設施、高端配套等問題。
廠、村、城交織,生態空間被不斷蠶食,河涌水質、空氣污染、林地蠶食等問題較為突出,工業污染嚴重影響居住、生活品質,并成為制約科學城轉型升級的重要瓶頸。
整體上提出從分析研判、明確方向、制定策略、成果體系、實施抓手的技術路徑,具體策略如圖1所示。

圖1 規劃技術路線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優勢產業集群,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構建“原始創新集群—技術轉化服務平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產業集群—人才保障”的產業生態系統。
提出了“摸查評價—分類分策—分區引導—實施項目庫”的全流程低效用地轉型發展實施路徑(見圖2)。

圖2 低效用地摸查與轉型路徑
建立用地效能評價體系,對存量低效用地進行評估。選取更新轉型試點,形成產業準入正負面清單。將園區轉型納入分區規劃指引和五年計劃。
依托地區規劃師制度,簡化存量產業用地更新機制,打通政府、土地權屬方、創新企業三方信息壁壘,使低效用地通過自主轉型升級,轉變為創新服務核心。
共享直通灣區的交通樞紐。依托魚珠高鐵樞紐和7,17,21,28,29,37 號 6 條高快速軌道及新增 7 條有軌電車線路,形成“1+6+7”軌道交通樞紐布局,通過高覆蓋慢行網絡串聯軌道站點、組團核心、公園綠地及大型公服設施等人流聚集節點,快速融入灣區樞紐網絡。
打造客貨分離的道路網絡。落實開放大道快速路線位,加快推進機場第二高速建設及廣汕公路快速化改造,在規劃區內形成“四橫四縱”的高快速網結構。新增創新大道—廣深高速和東軸線—廣惠高速兩個高速公路出入口,規劃30條對外聯系通道,搭建高效對外通道網絡;落實“窄馬路、密路網”的路網規劃理念,結合用地布局,加密內部路網,基本實現科學城與灣區主要城市節點及市域主要交通樞紐之間1h互達。規劃“四橫兩縱”區域型貨運通道,建設高速道路輔路作為地區貨運銜接通道,與園區地下物流通道結合,實現園區內部客貨分離。
建設車路協同的智慧城市。依托黃埔區“1+7”智慧交通總體框架,構建科學城4C智慧交通完整體系;優先建設智慧道路基礎設施,合理布設智慧設施;依托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助力自動駕駛應用,打造未來核心區自動駕駛示范區;打造全局動態的交通管制系統,建立智慧貨運、智慧公交、智慧停車等智慧交通管理體系。
借助手機信令大數據,精準識別產業及居住人群的空間分布,按15min生活及服務圈,根據企業生產、居住的分布特征以及生態空間的要求,劃分創新生產、共享生活、樂游生態三類15min創享單元,規劃參照廣州市公服配置標準,配置片區級、創享單元級、社區級三級生活便捷服務設施體系,其中結合軌道站點打造片區級創享聚落。
通過對未來人群及企業需求的分析,對標張江等國內外先進科學城公服配置內容。規劃在公服配置中增加產業服務,如原始創新設施、創新培育設施、成果轉化設施、產業工人提升設施等,以及創新活動所需要的服務設施,定制化提供滿足創新需求的共享實驗室、共享研發中心等產業服務設施。
建立“污染治理—生態格局—底線識別—指標管控“的生態安全治理體系(見圖3)。

圖3 生態安全治理技術路線
通過大氣污染源監測、實時空氣質量檢測、動態模擬,找出重點排污企業,提出分階段關停的建議;通過“截污+凈化”,提出黑臭水體整治系統方案,內外結合控污治污。
依托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有針對性地識別、聯系和保護關鍵生態要素及重要空間節點,形成水、生物、游憩三大生態安全格局,細化落實空間規劃“三線”管控,形成上下貫通的詳規層次“生態底線”。
構建操作性強、指導規劃和實施全過程的20項生態指標,對藍綠空間總量、生態廊道形成全面管控,以實現四大生態目標。
通過三維街區微氣候模擬,結合不同街區布局模式下的局部溫度變化研究,提出7項熱環境控制指標,規劃兩級通風廊道,優化小地區空氣質量。規劃兩條森林公園連綿帶環抱城市,打造觸摸自然的理想之所;改變圍山筑城的建設模式,將山體打造為集聚人氣、樂活交往的活力場所;塑造生態友好、形態多樣的12km活力水岸,體驗原始生態、享受自然魅力。
通過對廣州科學城產業、空間、交通、配套及生態五個維度的定量分析,針對性地提出“產業升級,培育生機盎然的智造雨林”“對應提升策略,機制引領,鋪設存量科技園區自主轉型路徑”“交通直連,打造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創新服務,營建融入城市的創享聚落”“復育生境,筑造綠色多元的都市生境”五大提升策略,并落實到近期實施項目中,為我國各類產業園區的升級改造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