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俊濱
(江西理工大學土木與測繪工程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歷史城區是都市人居環境的重要部分,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深入,歷史城區環境已經進入翻新階段,重新規劃當前的歷史城區環境,保證在規劃階段實現生態文明的延續,對城市更新的理論求索和實踐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近20年來,城市增量規劃成為城市依賴新區開發建設實現城市拓張的主要發展模式,在推動城市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對城市生態環境造成了難以恢復的嚴重破壞,如今存量規劃逐漸成為維持城市更新優化與實現經濟增量平衡發展的新模式,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在存量規劃背景下,城市更新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城市生態化是指實現城市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復合生態系統整體和諧發展并取得一個安定有序態勢的社會發展過程,在經濟增長的情況下,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也不容忽視。而生態化更新則是按照生態原理和經濟發展模式,對現狀區域實施必要的更新活動,以實現資源節約、物質循環使用、減少環境污染損害、提高生活質量和社會效益的變化過程。研究在理解歷史城區生態化更新內涵的基礎上,探尋贛州市河套老城區更新的方法。
“生態化”來自生態學,但在這里它已不代表生物含義,而是屬于綜合性整體性的范疇,也包括自然、生態、經濟復合性的內涵。城市生態化意圖達到人與自然的共同演進、協調發展,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從生態學的角度看,舊城區(歷史城區)存在的問題根源是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舊城區空間內部存在人與土地、建筑、空間、環境不和諧等諸多問題,不僅影響著人的健康,而且制約著人與生態系統的平衡協調。例如工廠排污使得城市受到空氣污染,導致居民搬遷、人口銳減;抑或受到學區房制度的影響,造成舊城區房價暴漲,居住空間擁堵也變成一種社會現象。舊城區的各種生態要素決定了該城市空間的發展與衰敗、可持續與否。城市更新作為一種處理手段,是對都市中衰敗的地方加以拆除、改建,使其恢復發展與繁榮。
歷史城區是指城鎮中能夠反映其歷史發展過程以及某一發展時代風貌特征的區域,它是城市中的各組成單元之一,將歷史城區進行生態化更新即是使歷史城區這個單元成為生態城市的組成部分,達到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平衡,并維持原有風貌特征。歷史城區生態化更新通過編制城市更新規劃,以生態化建設手段實現,強調社會、經濟、自然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老城更新生態化是一個采用生態思維引導老城更新的思想,并利用生態理論和方式對老城資源和諸項關系加以合理配置與調控的理論方式。老城更新生態化是實現古城結構生態化,且最終完成生態城規劃的關鍵手段之一。
對歷史城區存在問題進行剖析是實施生態化更新的主要前提,其具體內容包括:①對舊城改建計劃與更新方案合理性問題的剖析;②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對城市發展近期、中、遠景目標的協調性分析;③舊城區更新前后的環境品質差別分析;④舊城區更新前后的歷史文化特色影響分析。贛州市河套老城區舊城更新的若干問題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贛州河套老城區舊城更新中現有問題分析
首先,以生態學角度分析歷史城區生態要素構成,羅列生態物質資料,分析限制舊城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其次,研究歷史城區的合理開發模式,例如生態環境容量和適宜性開發強度;最后,利用生態化手段進行更新建設。
歷史城區生態化建設必須考慮生態城市建設,它與建設生態城市具有相同的目的。在進行歷史城區生態化建設中,可以使用擴大綠化面積、保護舊城區自然資源和環境、使用生態化技術手段營造較完善的生態空間。
綜合環境整治工程項目不但包含都市環保的綜合整頓,還包含市容市貌、環保健康、環保監督管理、都市風景等相關領域。所以,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是城市更新生態化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之一。通過社區主導、多方協同的整治方式,推動社區民眾參與規劃決策和社區建設的全過程,可以有效整合社區資源,平衡多元利益需求,利于促進歷史地段的可持續更新發展。
河套老城區三面環江,河道系統具有重要意義,章水和貢水為老城區提供了優美的生態岸線,現有岸線并未提供給市民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主要問題體現在護岸綠地綠環面積較少、岸線廊道宜人程度有待提升。以飛龍大橋附近岸線為例,市民到達岸線廊道需通過較長距離抵達飛龍大橋,可達性較差;道路靠江一側人行道寬度為1~1.5m,中間栽植行道樹,使得行人行走的舒適度降低。
可通過改造護堤岸線,增加廊道可達性、增加綠化面積、改善人行道尺度來解決。
河套城區存在較多歷史性建筑,存在正面失活和保護不當的風險,失去原有生機。在更新建設中兼顧了各個區域的城市肌理、區位優勢和氣候條件,并注意建筑體形與外形特征設計,考慮建筑的方向、格局,使之與自然環境、地形條件緊密結合,舊城房屋改造采用再利用的方法,盡量避免拆遷翻建;在保證建筑外形不變的前提下,對其內部結構進行必要加固和結構改造,增加服務設施。此外,增加歷史建筑可達性也是必要的,以贛州鐘樓為例,現有更新手段只是增加了其保護強度,鐘樓矗立在道路中間降低了行人可達性,周圍無綠化修飾、無提供休憩的設施,使得更新成效不顯著。
舊城基礎設施在生態系統中起到“新陳代謝”作用,不僅為居民日常生產提供條件,而且將代謝產物進行過濾分解,是舊城系統中的健康管理者。基礎設施的更新對實現贛州老城區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可采取增加基礎設施種類提高環境承載力,通過合理配置規劃增強其彈性,以擴大部分設施服務半徑為方法增加適用人群容量。
河套老城區的道路系統由十字交叉的國道和以南門廣場為中心的放射狀主干道以及次干道支路組成,主干道交通負荷較大。應提高次干道、支線道路的利用率,合理改造城市范圍內道路交通環境,以減少城市主干道交通壓力。舊城路網不應該采用大拆大建的規劃模式,應堅持小街坊的鄰里單位開發模式,縮小街區尺度,塑造宜人的交通氛圍。
贛州市河套老城區建筑密度過大,并沒有設置集中的城市綠地,忽視了市民與生物的基本需求。老年人的休憩空間,一些社區改造只是設置了較為簡單的集中廣場并配以少量的健民設施,在視角上顯得空曠。
可以充分利用不利于城市規劃建設的土地,開展城市綠地工程建設,以增加城市綠地建設面積和范圍;積極發展城市屋頂綠化、圍墻綠化和立體綠化,以增加城市綠化率;在社區更新建設上,做到與周圍環境相融合,考慮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營造具有蜿蜒路徑的社區公共空間。
歷史城區更新問題既影響生態城市建設,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如何復興舊城區使其煥發新的活力、彰顯舊日風情,是城市發展、保護與更新的重要課題。生態化的更新思路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可借鑒路徑,在通過梳理歷史城區生態要素、現狀問題的基礎上構建生態更新規劃體系、加強更新規劃體制建設、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可以使更新保護規劃達到一個新的狀態,實現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