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鑫洋,吳健紅,徐明歡
(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四川 成都 610213)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改革和發展,城市化率達到了較高水平且仍在不斷增長。高居住密度、高房價、房屋老化和環境變化等都會影響居住質量。然而社區作為我國社會最基本的單元,其功能和作用是十分豐富和深邃的。當前隨著社會的變化,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新要求,同時,現實中也存在居民精神文化需求、鄰里關系和諧共建、實際生活需求等問題。而社區根植于居民服務于居民,剛好為解決諸如上述社會問題、豐富居民生活提供平臺。
從城市建設現狀來看,存在著大量的傳統社區和新建社區。傳統社區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沉淀,也面臨如建筑老舊、社區生活單調等問題,但由于居住密度、房價、城市發展要求等現實因素影響,城市不會再進行大拆大建式改造。新社區也存在居住密度大、人文沉淀不足、社區認同感弱等問題。隨著社會發展,人們需要深層次的精神生活,雖然各城市都有美術館、圖書館等設不足,但年輕居民受現實時間原因的影響無法經常前往,而大部分老年群體由于歷史原因大多文化教育程度低,不敢去接觸美術館這類“新潮玩意兒”,由此存在著實際需求與現實條件的差距。
20世紀50年代的政治經濟學和社會學著作中最早出現“公共空間”一詞。由此公共空間概念逐漸發展到城市規劃領域當中。在公眾大范圍意識當中,城市公共空間主要指居住區、戶外場地、濕地、街道、公園、運動場、廣場等。而社區公共空間與城市公共空間有所不同,城市公共空間是小范圍限定在一定空間內與社區居民有密切關系的日常生活場所,社區公共空間更傾向于有情感交流的共享型共有空間。
“共享社區”最早流行于國外,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丹麥的聯合居住,是公認的現代共享社區的起源。共享社區是尋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精神和諧共處的社群,社群中以共享為紐帶,在居住空間區域中凝結成生命共同體。
社區營造的關鍵詞在“社區”,而社區的主要構成體是人和環境,也包含著人文、歷史等多個維度,因此對社區營造簡單的理解就是對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關系的協調和營造,并將其運用到多個維度。
社區營造在學術理論上將其概念定義為:“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圍內的居民,持續以集體的行動來處理其共同面對社區的生活議題,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居民彼此之間以及居民與社區環境之間建立起緊密的社會聯系。”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羅家德教授認為,社區營造就是要政府誘導、民間自發、NGO幫扶,是社區自組織、自治理、自發展,幫助解決社會福利、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提升社區的集體社會資本,達到社區自治的目的。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鄉建設發展加快和居民實際需求的變化,各城市新興一批社區公共空間,其呈現各種形態,如北京、成都、上海等城市的一些社區,通過“再創造”“空間對比”等形式表達藝術性和文化趣味性,讓更多居民感受到公共藝術魅力。同時,共享藝術社區發展離不開社區交流邏輯的構建,如成都地瓜社區的“產消者計劃”,其汲取經濟學和社會學構建,全面助力社區發展。下面將其分為“社區發展”和“公共藝術”兩類進行討論。
3.1.1 朝陽門社區生活文化館
北京朝陽門社區文化生活館(簡稱“27院”),其服務范圍涵蓋周邊社區。設計運營團隊通過調研,將在地文化融入社區生活。運用不同的設計手法,打破固有邊界,建立不同群體間的對話機制,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為提升社區居民生活和推動社會治理和諧向好發展,“27院”運營方北京ONE藝術團隊制定了“三步走”的運營計劃。
1)在地融合階段 此階段主要完成在地性結合工作,包括基礎調研、研究實驗,并與在地居民和在地機構形成良性融合。其主要實施方案有,每周進行展出,涵蓋美術、教育等眾多領域;培育在地文化項目、開展文化活動等。截至2021年,已累計培育文化項目300多個,開展各類文化活動2 400余場,服務人數超過10萬人次。
2)共建共創階段 此階段主要任務體現在本地共同協作上,激勵在地居民的主觀能動性,讓在地內容品牌化、社會影響力可持續化。為此,運營團隊專門打造了以老年人為群像的藝術項目“老好使”。該項目以老年人為中心,開發了“老好使SHOP”小店等,激發老年人的生活熱情。為鼓勵老年人與年輕人輕松社交,特別策劃了活動“北平派對”,突出時代美感,打破年齡限制。與此同時,打造了5個在地文化品牌。
3)在地社區發展有機系統基礎搭建完成階段 通過與政府溝通協商等方式,對可持續的社區發展有機系統搭建進行研究。27院團隊以“以人為本、設計在日常”的理念,連續多年作為北京國際設計周展出平臺,每年結合實際工作經驗不斷研究社區這一重要基本點,首次提出了如何用文化能量和社會力量幫助基層社區建設。
3.1.2 成都曹家巷地瓜社區
地瓜社區位于成都一環路核心位置曹家巷,這個社區曾是成都城區最大的“城中村”,臟亂差的社區環境可想而知。隨著城市發展,成都市政府決定重建曹家巷。新建后的曹家巷社區居民以回遷戶、外來者、原住居民三類人群為主。地瓜社區的建設也是以這三類群體的生活為核心要素。
曹家巷地瓜社區聚合政府居民辦事大廳和居民共享空間,既是休閑交流的活動空間,也是居民自主創業的孵化園。地瓜社區整體布局與眾不同,門口的茶館和糖油果子店鮮明體現了成都城市性格。大廳內部有咖啡館、劇場、自習室等,是一個典型的西方社區中心。室內外形成鮮明對比,中西合璧,有機結合,給人感覺十分奇妙。
“產消者計劃”的應用,地瓜社區創始人中央美院教授周子書曾專門結合經濟學與社會學提出“社區小經濟”的概念。區別于傳統社區商業,社區小經濟的目標是以商業邏輯來重構社區的社會關系,因此場景設計與品牌必須以連接人為核心。由此在地瓜社區成立之初就應用了“產消者計劃”。不局限于空間,結合社區實際情況,連接每一個社區居民,用基層發展與政策引導相結合的工作方法,努力探索人、城市權利、公共空間和公共資源四者之間的關系,尋找公共空間中“組織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公共資源”的新方式。
在這種良性社區發展狀態下,地瓜社區的文化磁性越來越大,朋友越來越廣,地瓜社區開通了公眾號和線上商店,用于分享展覽、演出、書會等信息和銷售地瓜社區內的自創品牌商品。這里的每一個品牌運營都有社區居民參與,讓社區居民廣泛融入“產消者計劃”中。
帶著這種理念的地瓜社區和社區居民打造出了專注于解決女性身體和心理問題的“Mamaland麻麻地”女性品牌、用書籍激發在地文化氛圍的“北門書會”品牌、用悠揚曲調激發生活熱情的音樂教育品牌等。地瓜社區的小劇場每個月都有演出活動,活動演出者多為社區居民。社區內還有早教、育兒、音樂教育等機構和咖啡廳、小酒館、藝術展覽等門店,在地瓜社區,藝術與生活沒有距離,社區居民既是參與者也是發起者。
3.2.1 成都一介·巷子里
一介·巷子里位于成都市棕竹街的交叉路口,置身于20世紀90年代修建的傳統社區里。而選址的主要意義是讓藝術走進社區,希望更多在地居民看到更大的世界。創建平臺的目的是想給社區創作者提供展覽平臺,希望社區居民無論是否為專業的藝術家都可以在此表達交流。“一介”的存在是想讓藝術融入看似離藝術很遠的人們的生活。如特別搭建的“一介小展”,開幕以來有近50名青年參與展出近50組作品。創始者張唐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社區“殘障人士”這個群體,在前期社區調研考察當中深入了解社區里殘障人士的基本情況與日常習慣。根據前期調研,社區殘障人群主要以聽力障礙與情緒障礙為主,且年齡多在36~46歲,另外還包括一些青年人和高齡老年人。他們很少參與社區活動,主要是因為不熟悉和缺乏安全感、互動性等問題。
為滿足各人群的實際使用需求,達到包容、開放的空間使用感受,專門設計了包括室內、室外、交際等多樣空間,主要目的在于打破空間邊界感。空間以形態而非以功能的邏輯進行劃分。關于殘障友好空間,設計者認為:“空間不需要做符號化的特殊處理”,符號化處理只會凸顯出“特殊”,而真正要做的是放大使用者在空間中的體驗感知。具體來說,就是空間尤為注重人的五官感受,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5個感知方向進行設計。如空間內部,設計師使用了具有凹凸觸感的木材作為整體材料,讓視障人群可以憑借觸感在空間內行動;還有開放式廚房,用氣味來引導嗅覺器官。整體建筑的交互設計,讓視野和自然光線都得到了質的提升,同時還能緩解殘障人士的緊張感。這些“去特殊化”的氛圍營造,在物理與精神層面都對殘障人士體現出尊重。這個無絕對內外的曖昧空間,體現了社會性和功能性的有機結合,通過一種新穎形式,讓人覺得在這里做某些活動就是開心的。
3.2.2 成都集火實驗室
位于成都北部舊城區的集火實驗室共有3棟,主體是一座20世紀60年代修建的廢棄工廠,主要分為公共空間、工作空間和生活空間三大類。在成都,各種社區創意空間并不少見,而在城北文化氛圍欠缺的情況下,社區創意空間的存在顯得十分必要。經過數年的發展,集火實驗室已經成為城市半開放客廳和社區的公共藝術空間。
這里發起過“壩壩舞×獨立短片”活動,邀請社區里跳廣場舞的阿姨來看獨立短片放映會;開展過促進鄰里交流、普及環保知識的街頭運動會等接地氣的社區活動。邀請社區居民參加藝術展覽,感受藝術美學的魅力。居民生活在社區里,但不局限在社區里。集火實驗室也和社會各界交流,將專業藝術人員、專業藝術活動引入社區。新潮的即興接觸舞蹈節近年來都在這里開展。同時還形成了“集火”特色的“開放夜”,讓五湖四海愛“折騰”的蹦迪愛好者參與其中,而其中與眾不同的當是有大批的社區老人。社區居民鄭阿姨說“這個地方我們老年人也可以蹦迪”。“集火”帶給社區居民新穎的獲得感,也帶給社區居民更豐富的生活。
以上公共藝術案例通過藝術進入社區,進一步提高社區的藝術氛圍,讓藝術進入生活,讓大眾參與創造,公共藝術活動的開展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見圖 1)。

圖1 成都“地瓜社區”(圖片來源:谷德網)
在城市發展新時期,居民對社區生活提出了新要求。近年來,各創意團隊結合社區居民實際情況,興建了一批社區共享藝術空間。將社區居民作為發展和建設的核心要素,用空間建設邏輯和商業邏輯構建居民社會關系。如上述案例所示,社區發展類和公共藝術類兩種形式的社區空間分別在社區居民中產生了促進了解、發揮居民主人翁精神、增強居民歸屬感、實現社會基礎美育的良好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