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顏莉,韓 健
(1.商洛學院城鄉規劃與建筑工程學院,陜西 商洛 726000;2.商洛市建筑勘察設計院,陜西 商洛 726000)
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推進,使我國農業生產、農村生態、農民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助推鄉村地域系統發生根本性轉變。城鄉關系一直是規劃學科的重要議題。近年來,鄉村地區的建設規劃在規劃學界的熱度逐漸增高。2003年之后,鄉村地區的規劃研究日益增多。我國鄉村建設運動主要有5個歷史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規劃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事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根本性問題[1]。鄉村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動態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是前一個階段的延續,而前一個階段亦是后一個階段發展的基礎[2]。從系統的角度來看,鄉村轉型發展是鄉村地域系統構成要素變化及其與外部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3]。對以往鄉村建設的回顧,我們發現,鄉村振興規劃和以往的村莊規劃有很大程度的區別,本質上是鄉村轉型發展的一個特殊階段;鄉村振興戰略是鄉村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為系統解決其面臨的突出問題和難題的戰略選擇和必由之路[4]。鄉村振興是繼統籌城鄉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后,黨中央關于鄉村發展理論和實踐的又一重大創新和飛躍[5]。我們可以把鄉村建設劃分傳統村落規劃與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的村莊規劃。
傳統鄉村規劃在我國并沒有明確的概念解釋。鄉村規劃的對象是村莊本身,多圍繞村莊居民點的建設規劃,是一個靜態規劃。主要對村莊內部基礎設施、村莊環境、村莊風貌等內容做出明確的規劃設計,但對村莊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等方面僅僅停留在發展設想層面,對村莊動態的發展考慮得較少。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振興戰略從產業發展、人居環境、風土人情、村莊管理、生活質量五個方面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囊?。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規劃策略,主要圍繞生態宜居、鄉村產業、鄉風文明建設這3個方面的策略。
優化生態空間基底、豐富生產空間功能、重構生活空間格局?!班l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在鄉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鄉村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與破壞。只有鄉村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鄉村才可以從真正意義上宜居。對于鄉村生態的規劃,不應停留在點的層面,應該從面的角度考慮。鄉村的功能空間可以概括為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①生態空間,要保護植被,保持山清水秀;②生產空間,集中了人力、物力、財力、管理等生產要素,要對其進行統一配置,實現集約高效;③生活空間,要滿足生態宜居需求。
主導產業+輔助產業+延伸產業。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重要發展目標。產業興旺既要發展第一產業,也要相應發展二、三產業,要做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發展衍生產業,明確產業項目。優先發展“生態農業、品牌農業”,使其成為村莊的基礎產業。培育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延伸產業鏈”,形成村莊輔助產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休閑產業”,建立其培育產業的地位。
加強基層組織、文化工程、集體經濟建設。鄉風,即鄉村社會的風尚或者風氣,是村民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傳統信仰、價值追求等方面的集合,是經過千百年生產勞作生活的沉淀,在社會歷史變革和政治文化的熏陶下誕生的鄉村習性和村民的精神風貌[6]。創新鄉村內部的鄉風文明建設結構,在基層組織、文化工程建設、集體經濟建設中不斷提高文化知識內涵,提高村民綜合素質,強化村規民約的約束能力。
4.1.1 區位分析
鎮安縣位于商洛市西南部,總面積3 477km2,是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區。鎮安縣被譽為“中國板栗之鄉”。云蓋寺鎮,東與永樂鎮、回龍鎮接壤,南與廟溝鎮相連,西與東川鎮毗鄰,北接柞水縣下梁鎮太山廟。最高處迷魂陣海拔2 428.20m,最低處葛條溝口海拔705.60m。西洞村位于縣城以西33km,距風凸嶺隧道3km,東與東洞村相鄰,南靠楊公路的金鐘村,西與月河鎮的太白村相鄰,北與八盤村相連。全村總面積22.29km2。現轄4個村民小組,238戶1 038人。
4.1.2 環境分析
村域內地勢起伏,多數村組依山而建,依山傍水,村莊內有多處水塘、河流;村莊建設有一定基礎,已形成具有山地特色的村落格局;村莊內部宅前屋后的閑置地較多,進行土地調整的余地比較大,可以改造為公共綠地或防護綠地,大幅度改善村容村貌。但村莊基礎設施嚴重滯后,人居整體環境較差,文化服務設施匱乏,多數村組道路未硬化,污水無處排放,垃圾隨意堆砌現象依然存在,村民物質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有待進一步解決。
4.1.3 產業分析
西洞村目前以一產為主,現狀產業有板栗種植、香菇種植、中草藥種植、核桃種植、紅豆杉苗圃及農家小規模養殖等,大多數處于剛起步階段,品質較低,有較大發展潛力,將是未來打造的重點?,F有光伏發電一處,占地約6畝。目前板栗種植約3 000畝,核桃種植約1 000畝,中草藥種植100畝,香菇大棚種植24畝。
4.1.4 發展評價
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有待提升;排水系統不完善;村民居住較為分散,大部分區域無污水管網;村民無休閑場地;部分村民聚集點無河堤,存在防洪隱患;產業規模較小,產品特色不突出;現狀產業分散且規模較小,無有力的產品帶動村域發展?,F狀部分產品品質較高,但是銷量較小。村容村貌缺乏整治,2018年西洞村民居建筑進行提升改造,現在大部分民居風貌較好,少數庭院存在雜亂、院落雜物隨處堆放、綠化效果不好等問題,影響了村容村貌的整體形象。
4.2.1 生態宜居
劃定“三生空間”。鄉村生態空間是村莊存在的基礎環境,也是村莊的自然屏障,是以提供基礎生活服務和生態服務為主導的國土空間。鄉村生態空間包含山水林田湖草沙礦和其他土地資源。劃定鄉村生態空間不僅是堅守生產生活發展中的綠色屏障,也是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空間。積極保護村莊生態空間,針對特定區域進行生態修復,是推進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的前提,也是守護秦嶺山水、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內容。
村莊生活空間是以農場居民點為主體,為村莊居民提供生產生活服務的空間。根據陜西省《關于加強節約集約用地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陜政辦發〔2021〕21號),村莊發展要保留村落原始的空間肌理,限定村莊發展邊界,對村莊用地進行合理規劃,優化村莊公關服務設施配置。要引導村莊生活空間的尺度適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充分保護原生態的村莊風貌,保留鄉村生態景觀特色,保護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重構村莊生活空間格局,共享鄉村綠色發展成果,營造生態宜居原鄉環境,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村莊。
鄉村的生產空間是村莊經濟發展的主要空間,嚴格保護農業生產空間,積極推進各類產業融合發展,完善農村現代化產業發展需要,科學劃分鄉村經濟發展片區,統籌推進“四園聯動”模式,加快菜園、果園、產業園等各類園區建設。鼓勵鄉村地區生產活動的多元化發展,豐富生產空間功能,打造村莊內特色生產空間。
4.2.2 鄉村產業規劃
擴大現狀產業種植規模,在全域建設以林果、食用菌、中藥材為核心的生態農業種植示范園,并以其為示范帶動外圍區域品牌農業發展。優化板栗、核桃等基礎產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垂直農業、中藥材、食用菌種植等,高質量帶動全域農業產業發展。采用現代工程技術手段,使農業生產環境相對可控,進行高效農業生產。依托現有生態農業、山水自然資源基礎,積極拓展農副產品加工、礦泉水加工等產業,為基礎農業生產及旅游產業進行服務配套。對核桃、板栗、百合、石斛等農產品進行產業鏈延伸,對農產品進行包裝升值,形成一、二產聯動。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平臺,通過直播帶貨、微視頻宣傳等手段,形成電商促農的態勢,擴大銷路,發展成為“一帶三區多節點”(見圖1)。

圖1 村莊產業布局規劃
西洞村旅游資源如圖2所示。村莊第三產業依托現狀自然與人文景觀,積極發展生態觀光、運動休閑、旅居度假等新興業態。依托生態農業,發展特色農業觀光、體驗、科普、娛樂、餐飲、住宿等產業。綜合利用旅游服務設施,積極促進美麗鄉村生態旅游。積極發展與旅游相配套的餐飲、住宿、交通、娛樂、購物等服務業,逐步完善吃、住、行、游、娛、購六大旅游要素。

圖2 村莊旅游資源分布
4.2.3 鄉風文明建設
1)基層組織建設 基層組織建設分為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硬件建設主要針對黨建陣地硬件的提升,可以對西洞村黨建基地的室外設置獨立標識,在黨群服務中心周邊懸掛國旗,建設公開欄、黨建展示區域。黨建展示區域結合各村經濟社會發展硬件條件,可以黨建長廊、黨建文化墻、黨建之窗等形式展示本村特色黨建內容。室內空間定置各項制度、建立黨建學習角、文化墻等電教設備。
2)文化工程建設 文化工程對西洞村村民的思想方面進行培訓教育,積極引導村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加強民間文化隊伍建設。充分挖掘組織西洞村有特長的村民群眾,組織一直文化團隊,扭秧歌、廣場舞等形式,豐富村民文化生活。
3)集體經濟的建設 西洞村可結合實際,村莊集體經濟的建設可以從3個方面發展,利用當地產業帶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通過組建合作社吸引村名發展當地特色產業,進行農產品銷售。根據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村莊產業發展要通過提供服務創收的方式來加強、壯大、完善村莊集體經濟。積極實現村莊產業園區化、規?;?,壯大產業發展鏈條,提高村民經濟收入。為了加快實現鄉村振興目標,提高產業發展實力,應充分發揮社會效應,拉動地方財政資金,提供便捷的生產生活資料清單,拉大產業規模,打造美麗鄉村。
本文通過對鄉村建設歷史的回顧,鄉村振興與以往的村莊規劃在理念上有著很大的區別,鄉村振興更加注重生態環境、居住環境、產業發展及鄉風文明建設,因此筆者結合實證提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規劃策略,以期為商洛市鄉村振興規劃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