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君,葉 勤
(浙江工業大學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4)
根據文件要求,浙江省舟山市白泉鎮金山村作為舟山市唯一的歷史文化村落重點村,需根據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文件《浙江省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規劃設計參照要求》組織編制重點村保護利用修建性詳細規劃。本次保護與利用規劃將充分銜接《定海區白泉鎮金山村土地利用規劃》中對金山村用地指標及人均村莊建設用地要求,堅持保護優先、底線思維、空間整合、總量控制的理念。
金山村位于定海北部,白泉鎮中西部,背靠南洞旅游區,地理位置較為優越。其中甬舟高鐵終點站落點白泉鎮,為白泉鎮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白泉鎮為滬杭甬大灣區高鐵環上的重要節點,杭州、寧波、上海高鐵進入舟山的門戶位置。
本次規劃分為研究范圍、規劃范圍。研究范圍是金山村建設區及緊鄰的田地、山林,面積約4.09km2。規劃范圍是金山村金星路、金山路兩側非物質文化展示區和陳家臺墻門、陳家老宅等建筑分布區,面積約0.79km2。
1)經濟社會現狀 2005年6月金山村和金星村兩村聯建,區域面積4.04km2,金山村現有常住人口約2 860人,976戶,其中金山村為1 900人,金星村為960人。金山村經濟以二、三產業為主,居民以種植、養殖和外出務工為主,社區(村)建有楊梅、梨、柑橘休閑觀光果木基地,同時金山村東部還有工業企業,部分企業已停工,現狀廠房作為倉庫使用。
2)自然環境現狀 金山村三面環山,村莊北面金山水庫下接大溪坑貫穿整個村域,村內農田遍布,鄉村氣息濃厚。村內田園資源豐富,擁有大片農田,農田作物以水稻、油菜花、景觀苗木為主。金山村普陀佛茶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普陀僧人在寺廟周圍開辟山地為茶園,由僧侶栽種采制,用來敬佛和待客。金山晚稻楊梅,總糖8%以上,口感品質極佳,是我國楊梅“四大良種”之一,主要分布于村莊東部兩側沿山區域。
3)歷史文化現狀 金山村原名后岙,有“天下十八岙,后岙第一岙”的美譽。舞龍、舞獅、鑼鼓作為特有的民俗文化,是金山村“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舞龍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新時代金山舞龍隊組建起源于1992年,舞龍隊經常參加各類活動演出和慶典,并獲得了優異成績。金山村陳家臺墻門、陳家老宅為不可移動文保單位,村內古橋、古井為1772年建,距今有250年歷史。紅色遺跡有中共定??h工委機關后岱舊址,即后岱小學,當時學校除教語文、算術外,常以教學名義進行歷史教育。
金山村作為歷史文化名村,其自然資源、文化底蘊豐富。隨著全省各市縣已全面啟動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規劃需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引領鄉村建設。金山村當務之急是保護現有的歷史文化遺產,保持特色,梳理現狀歷史文化資源,為今后的發展構筑基礎。
規劃采用“保護—發展—保護”的循環式發展路徑。金山村首要任務應為保護好現有資源,依托歷史文化、生態等本底優勢進行下一步的發展、村莊的發展應以保護為前提。通過引入文化旅游展示業帶動村莊的發展,提升村莊整體設施水平,增加村民收入,進而促進村民保護的熱情。增強保護的動力,構筑村莊保護的常態化機制,形成良性循環(見圖1)。

圖1 保護策略循環發展路徑
①系統保護,對包括村莊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周邊環境進行系統保護和傳承,嚴格按照法規要來進行保護區劃定,控制新增發展的位置、規模和強度;②產村融合,依托優勢文化和生態資源發展旅游產業,形成包括舞龍文化展示、教育體驗、生態休閑等在內的多元產業業態,帶動特色旅游產品的生產和加工;③加強實施,促進村民參與規劃的制定、修正、實施全過程,落實保護要求,強化反饋與互動機制,建立“圖-表”引導導則,構建融入規劃的“鄉規民約”,增強操作性。
1)保護對象 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優秀傳統文化2大類(見表 1)。

表1 金山村保護內容
2)保護原則 ①真實性,要求保護古村遺產本體及環境的真實性;②整體性,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注重規劃的全面性和整體性,統籌兼顧建筑單體、村落自然地理環境、村落傳統格局、風土人情、文化遺產等的保護、發掘和修復;③可持續性,以保護為前提,適度開發旅游,調整產業結構,保障村內生活的延續性;④村民的參與性,以滿足村民的生活需求為主要目的,實現規劃全過程村民參與制。
劃定3個等級的保護層次:①核心保護區,要求區內建筑物、街巷等按照原有格局保護或修復;②建設控制地帶,為核心保護范圍,周邊為需要著重控制與管制的建成區、農田以及自然水體,區內的建設要與核心保護范圍風貌相協調,避免產生不利影響;③環境協調區,包括建設控制區以及周圍山體之間的建成區、農田以及自然水體。
具體分類處理措施:①修繕,主要針對不可移動的文保單位;②整修,對與歷史風貌有沖突的建(構)筑物和環境因素進行改建。
陳家臺墻門、陳家老宅根據其價值、建筑形制與結構、建筑構件等綜合評估確定具體的修繕方案,并對主要裝飾構件提出修繕意向,繪制保護圖則。修繕后的陳家臺墻、陳家老宅建筑形式為傳統合院式石木結構建筑。依據其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規劃結合全景VR,可用作傳統建筑展示點。針對建筑風貌,對建筑門窗、墻體、屋頂等改造,做到建筑風格、色彩統一,保證古村區域的整體協調。
1)政府扶持,發揮導向作用,出臺相關政策。政策加強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倡導群眾向正確的方向行動,對保護工作提供制度上的要求。政府可以爭取社會各界對金山龍文化的扶持。當地成功企業家往往有著濃厚的家鄉情懷,熱衷于為家鄉的文化事業添磚加瓦,可爭取企業家的資助,推動金山文化的發展。政府對舞龍老藝人給予政策扶持,避免造成人絕藝亦絕的現象。提供經濟支持。表演的服裝由于專業的設計、優良的質地,價格高于一般的服裝,同時舞龍隊人員訓練費用也應該得到扶持。
2)重視傳承,培養后續人才,引入學校教學課堂。舞龍運動本身具有文化內涵和強身健體的價值功能,中小學可利用豐富的校外資源,將課本和實踐的有效結合,將金山舞龍運動場地發展為校外實踐活動基地。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龍文化的理解,弘揚金山龍文化,而且可以有計劃地安排舞龍訓練,成為活動表演的后備力量。
注重培養傳承人:聘請舞龍隊伍專業教練,為舞龍隊伍日常的訓練作保障,同時給予舞龍隊伍一定的補貼,以吸引源源不斷的舞龍生源。在舞龍運動培訓基地挑選固定的日期進行有規律的正式練習,提高舞龍隊伍的專業水平。
3)加強宣傳,積極推廣舞龍活動,打造舞龍文化展示空間。以舞龍定點動作為名,打造九個舞龍展示廣場,同時利用博物館展示龍文化。推進舞龍活動組織:增加舞龍隊伍表演的場次,同時在金山村內建設舞龍文化廣場、龍文化宣傳長廊、博物館等用以宣傳金山舞龍運動。規劃打造舞龍文化研討中心、舞龍展示館、舞龍文化園、舞龍體驗館、訓練場、龍文化廣場等項目,同時結合舞龍動作設計9處廣場,廣場以舞龍定格動作為名,游客在舞龍廣場上欣賞舞龍節目與比賽。
規劃充分與上位國土空間規劃銜接,嚴格落實約束性指標、分區準入與正負面清單等管制方式,劃定本村“三區三線”:“三區”控制包括建設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三線”控制包括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
1)統籌金山自然環境格局,利用現有田園資源,塑造金山本土特色通過對金山現狀資源的深度挖掘,可發展普陀佛茶、晚稻楊梅等種植業,同時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對茶葉、水稻、楊梅、柚子等一系列與金山本土有關的資源加工,做到物盡其用,延伸農產品的利用深度,發揮金山獨特田園風貌。
2)保護傳統村落格局,承載新興業態發展,打造金山舞龍網紅地標傳統村落格局是不可復制的資源,因此傳統村落的保護是本次規劃的首要原則,但是需要利用金山的大空間格局組織舞龍游線,在保護村落格局和發展新興業態之間找到平衡。同時以陳家老宅和游客服務中心為發散點,著重打造圓潭臥龍、龍騰九霄、龍游四海、雙龍戲珠、金龍蟠柱、祥龍獻瑞、蛟龍翻海、競速游龍、競速游龍、雙跳龍門這9個舞龍廣場,將其包裝成為游客向往的網紅打卡地。
3)促進產業融合,以“舞龍+”模式延伸產業,營造全時全景古村氛圍。以舞龍文化為引擎,用舞龍加上自然、休閑、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等一切可利用資源,衍生本次規劃的產品體系,如“舞龍+建筑”:以陳家老宅為核心,結合舞龍道,打造傳統建筑展示地、舞龍文化廣場;“舞龍+非遺”:打造舞龍文化館、廟會大舞臺等文化體驗館,展示舞龍訓練、制作技藝,展示廟會文化表演、活動場景,立足文創產業,大力發展舞龍文化主題特色產業;“舞龍+田園”:以田園為基礎,發展農耕體驗,結合晚稻楊梅種植采摘、普陀佛茶種植與茶室、大地畫觀賞等節點,打造鄉村休閑旅游,吸引游客駐足,融入舞龍文化宣傳、舞龍活動,打造舞龍文化廣場;“舞龍+互聯網”:采用多樣化運輸方式、新型化售賣方式、網絡化宣傳方式,將龍文化的一系列產業用互聯網這一遠距離、大規模的途徑進行包裝。
以舞龍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等資源為基礎,以文化旅游市場為導向,建設傳統文化體驗、親子互動體驗為主導的旅游產品和田園觀光、生態休閑、農作體驗、綠地騎行四大輔助旅游產品,以及尋根、攝影、考察等專項旅游產品,形成多元互補發展、精品帶動、整體聯動、特色突出的旅游產品體系。
隨著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及“三線”劃定工作的同步展開,歷史文化村落保護規劃應對接永久基本農田的劃定。金山村以龍文化為主題,深入貫徹保護與發展,將產業發展與金山文化特色相融合,打造一條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線路。同時規劃宜與數字鄉村、凈零碳等新的發展理念相融合,并深入貫徹到旅游、道路交通、市政設施、環衛設施等內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