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菊
(廣東理工學院建設學院,廣東 肇慶 526100)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正式發布,其中多次提到鄉村醫療衛生建設,并明確了推進健康鄉村建設的要求,只有提高鄉鎮群眾的自身素質和能力,才能有效推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提升優化衛生院就醫環境是保證鄉鎮醫療健康發展的條件。本文以云浮市云安區為例,先調查分析云安區7個鎮的衛生院空間設計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再提出了優化鄉鎮衛生院空間設計的策略,最后以石城鎮衛生院實踐案例為例,進一步論證和探索設計策略的可行性。
云安區是廣東省云浮市市轄區,云安區下轄六都鎮、高村鎮、白石鎮、鎮安鎮、富林鎮、石城鎮、都楊鎮7個鎮。近年來,在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的影響下,鄉鎮衛生院得到了較大發展,但在就醫空間環境方面仍然存在較多問題,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分析發現其存在以下問題。
1)建筑陳舊,整體規劃欠佳 由于鄉鎮的公共空間配套設施不完善,存在電線和水管“橫沖直撞”地穿梭于建筑物之間的現象,公共醫療宣傳欄規劃凌亂,凸顯出雜亂陳舊的建筑外觀。在空間規劃上存在著缺少規劃停車區域、綠化景觀區域、病人休息娛樂場所等問題。
2)VI形象系統可識別性差 多數鄉鎮衛生院存在VI形象系統可識別性比較差。形象識別系統的設計沒有整體規劃,出現多版本、多風格的標識,造成室內空間凌亂。
3)內部空間陳舊,功能適宜性欠佳 云安區鄉鎮衛生院內部空間中存在軟裝和硬裝設施陳舊、舒適度較差、墻面發霉的現象。各個功能用房的布局、交通流線適宜性設計方面欠佳,不能凸顯人性化需求。
4)忽視綠化景觀設計的重要作用 調查發現,大多數鄉鎮衛生院綠化景觀設計面積極少,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如云安區石城鎮衛生院由于規劃的面積有限,故綠化景觀設計缺失。
5)信息化技術運用較差 調查發現,鄉鎮衛生院信息化技術運用較為落后。在收銀室、藥房、診室、病房等空間還是保留著“靠人呼叫”的落后模式,服務效率較低,患者醫療體驗感較差。
鄉鎮衛生院空間環境優化首先應滿足安全性原則,消除患者在就診時的安全隱患并提升患者在就診時的安全感。在優化空間設計時要考慮老年患者和行動不便者的行動特征,完善公共空間設計、無障礙設計、患者內心感知安全感的設計,減少患者碰撞或者跌倒現象。在就診時,開放空間也會產生不安全,應該注意空間私密性設計。優化空間要考慮生理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兩個方面。
鄉鎮衛生院空間的舒適性主要體現在采光通風、色彩運用、照明設計、綠化景觀設計等方面。注重自然通風和自然光線的引入,形成良好的風環境與光環境,減少封閉的區域給人帶來的煩悶、壓抑的心理感受[1]。注意重視色彩心理學的運用,加強色彩對患者心理帶來的良好感受。嚴格按照衛生院設計的標準布置照明系統,可采取多層次可控的燈光設計,如主要燈光、閱讀燈光、檢查燈光、夜燈等,注意色溫與功能的關系,設計舒適的照明系統。從室外庭院空間、立面、屋面3個方面構建良好的景觀系統,加大康養景觀的運用,堅持景觀與建筑的和諧性,注重植物的生態性和情感性,給患者帶來正面情緒,舒緩其壓力。
可識別性原則就是在室內外空間導入合理的VI形象識別系統,產生流動的就診動線,減少患者就醫時的困擾,提高醫生工作效率。
鄉鎮衛生院空間優化的適宜性主要是以醫療工藝流程為導向進行醫療單元位置的優化、功能房布局優化、交通流線優化、醫療內部空間靈活優化等方面。
鄉鎮衛生院以就醫流程加強醫療單元位置之間的聯系,實現單元布局最優化。功能用房的布局在遵循醫院設計標準化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功能設置的個性化。例如在云安區7家衛生院都設置了中醫館,其中石城鎮衛生院中醫館的面積達到452㎡,遠超其他科室功能房面積,凸顯出中醫特色。
鄉鎮衛生院的交通流線設計要對垂直交通和水平交通相關的流線進行統一規劃使得流動有序,減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重點分析垂直交通中的人流流線、物流流線、車輛動線、信息流線的關系,以及水平交通中急診、影像等相關科室水平流線的關系,理順流線網絡,統籌規劃、合理設計,堅持患者至上、急救優先的理念,打造高效順暢的醫生從醫、患者就醫的動線流程,提升鄉鎮衛生院院的運營效率,緩解社會的壓力和矛盾,真正體現為民服務的民生效應。
內部空間靈活優化主要考慮的是鄉鎮醫療機構人員設備有限,可將部分用房靈活設置功能共用。功能的可持續性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空間功能的規劃也需要與醫療技術的發展同步。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各大醫院都基本實現無紙化、無幣化就醫,患者就醫的個人信息、影像資料等都實現了信息化傳輸,基本形成高效便捷的就醫過程。鄉鎮衛生院也應建立信息化醫療管理系統、后勤服務系統、醫療信息系統、醫療教學系統,打破落后的壁壘,建立與大醫院學習溝通的橋梁,才能更好地促進鄉鎮衛生院的發展。
本項目是位于云浮市云安區石城鎮東山洞開發區的石城鎮衛生院,該衛生院負責轄區52 670人的公共衛生健康服務。石城鎮衛生院在積極響應國家振興鄉鎮醫療發展的政策下,進行空間優化改造。本項目主要對1號樓的外觀、1~2層、4層,2號樓的2層進行了優化改造,改造面積1 607.15m2。本項目以“患者為本”,以舒適環境、智能就醫為設計理念,通過VI形象系統的導入、建筑外觀優化、功能室適宜性優化、流線優化、信息化設備引入等,創建更具有安全性、舒適性、可識別性的醫療環境,實現了高效便捷的就醫過程。
1)完善VI形象識別系統 VI形象系統分為基礎設計系統和應用設計系統。首先確立了以“服務健康,珍惜生命”為宗旨的核心理念,體現了石城鎮衛生院竭誠服務精神追求,為廣大鄉鎮居民提供健康保障;其次規范設計了標志、標準色、標準字體,標志采用圓形的形式,中間部分為國家統一的基礎醫療系統標志,外面圍繞著石城衛生院的標準字體和英文名稱,表示石城衛生院以國家為核心開展工作,同時又有創新與特色,采取一組對比鮮明的標準色,藍綠色代表著廣大農村和生命,橙色代表活力;再有規范應用設計系統,提高了室內外空間的可識別性,改善了內部空間凌亂不堪的現象,營造出更為舒適的就醫環境(見圖1)。

圖1 標志、標準色、輔助色
2)優化建筑外觀,提高識別度 外觀設計以衛生院標準色為基調,運用條狀生態木對建筑檐部凌亂的電線進行隱藏包裝,形成簡潔統一的造型。運用了VI系統設計宣傳欄的形式,統一規劃墻身宣傳欄的尺寸,避免了凌亂的現象。將陳舊的大門和側門都改為玻璃門,增強了時尚感,也有利于提高空間的采光度。在建筑的側面,運用標準色設計了大面積的宣傳欄展示標志和衛生院名稱(見圖2)。

圖2 建筑外觀效果
3)優化內部功能適宜性 在空間功能上,堅持以患者為本和醫療工藝流程為導向的原則,在堅持鄉鎮衛生院設計標準下,再結合本院實際情況進行空間規劃設計,減少了建筑結構與使用功能之間的矛盾,優化了流線網和導入了智能化就醫系統,讓服務更人性化。
大廳設計導入VI視覺系統,提高了空間的可識別性,增加了導診臺,為患者提供咨詢服務。天花四周運用石膏板采用簡潔造型,暗藏筒燈和LED燈帶,中間部分為鋁扣天花加嵌入式日光燈,照度嚴格按空間面積計算,形成了3個層次的照明,提高了空間照明系統的舒適度。將左邊的西藥房“鐵籠子”一般的窗戶改成棕色鋁合金簡約鋼化玻璃窗,預留的高度嚴格按人機工程學執行。掛號、取藥、收銀處運用智能化LED電子顯示屏設備,提高了服務效率(見圖3)。

圖3 大廳效果
診室的設計,按照就診流程進行優化空間布局,前面為診查區,后面為診療區,形成合理的流線。對診療區的診查床設置了隔簾,保護患者隱私,形成更人性化的空間。在1層過道優化設計時,導入VI形象系統,統一設計門牌號和宣傳欄設計,修復了墻面設計,形成識別性強、干凈整齊的整體效果。同時在過道中布置休息椅,為等候的患者提供休息區域,凸顯更人性化的服務。
在對1號樓后面雜亂的空間優化時,先將斑駁不平的地面進行修復,形成平整的地面,完善了無障礙設計,更符合患者行動特征。調整了廢水排放水管和水溝,用黃崗巖設計成柵格狀水溝蓋,能很好地進行雨水的排放,也形成安全和美觀統一的效果。統一規劃凌亂的廣告位,形成鮮明整齊的規劃區域,避免了安全隱患的發生。優化了窗戶下的洗手臺設計,設置了2個成人洗手臺和1個兒童洗手臺,滿足不同年齡和身高的人群使用,凸顯人性化細節設計。
2層采用適宜性優化設計,首先在空間布局上將2號樓的2層改為中醫病房,擴大了中醫館的面積,凸顯本院的中醫特色,弘揚我國中醫文化。中醫館面積的擴大和調整,使本衛生院將為更多的鄉村老年人提供醫養結合服務的條件,是衛生院空間靈活設計的體現,也是國家鄉村振興的重點。其次在1號樓2層第1個診室處與2號樓2層間架起1座橋,方便樓與樓之間的溝通,形成良好的流線設計。連接橋的頂棚的造型與橋面和欄桿形成一個吉祥的六邊形,寓意患者順順利利,符合當地百姓對吉祥愿望的期許。欄桿的扶手處還設計了種植盒,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形成立面景觀設計。空間內用中醫掛畫點綴其中,有利于宣傳中醫文化,提高廣大群眾對中醫的認識。并在掛畫下設置了休息椅子,方便患者休息,提供較為舒適的環境(見圖4)。

圖4 連接橋效果
2層中醫館優化設計先確定了中醫理療室的設計以新中式為主調,運用中國建筑元素進行減法設計,將中式風格的簡約和雅致凸顯出來,打造充滿溫馨寧靜的室內環境,讓整個理療體驗過程變得輕松。在平面功能布局方面調整以往不合理的設計,根據人機工程學和就醫流程將空間內的理療床設置到最大化,提高空間的利用率。
4層住院部以現代簡約風格進行空間優化,首先導入VI形象系統,形成整體空間的識別性;其次運用簡約的造型打造軟裝和硬裝的舒適性,在追求功能為主的前提下,加大了護士站、病房、醫生辦公室的收納空間,對凌亂的物品進行有效收納。按照醫療工藝流程優化了病房的平面布局,合理布置了病床的位置,提高了空間的利用率,改善了病房的照明系統,實現了多層次的照明設計,為患者提供更舒適的空間。將醫生辦公室改成雙通道,合理布局醫生辦公區域的平面布置,形成更高效的工作流線。在醫生辦公室和病房之間設置呼叫系統,讓服務更高效和更人性化(見圖5,6)。

圖5 4樓護士站室內效果

圖6 4樓病房室內效果
在國家鄉村振興背景下,石城鎮衛生院通過空間優化設計樹立了良好的整體形象,提高了就醫空間的辨識度,創造了良好的就醫環境,提供了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務。擴大中醫館的規模,組建特色中醫理療科室,發揮中醫獨特的優勢,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多特色治療方案,將空間使用功能發揮到最大化,大大提高了醫院的整體服務質量,為保障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振興鄉村醫療機構、促進公共醫療事業的發展,是廣大鄉鎮群眾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是構建美麗鄉村的重要舉措。從安全性、舒適性、識別性、適宜性、信息化等方面進行鄉鎮衛生院的就醫空間優化,以患者為本,創建具有“鄉情味”的鄉鎮衛生院,是構建美麗和諧鄉村的重要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