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燦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網絡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在信息傳播以及信息交流的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網絡語言作為人們互相交流的主要手段,其使用頻率最為廣泛,傳播速度最為迅捷,因此,如何順應時代發展將這些詞語進行翻譯,成為近年來人們關注的焦點。生態翻譯學理論思想的問世,為網絡流行語英譯提供了新的思路,該理論可以促使譯者以一種新穎的視角重新認識網絡用語的翻譯,加深人們對網絡流行語的深層次了解,從而實現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作為一種全新的研究理論,生態翻譯學是從生態學的視角闡釋翻譯。該理論著眼于生態理性,強調對翻譯文本展開生態化的系統研究,充分展現語言翻譯的特殊性。通常,譯者在生態翻譯學理論研究中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概念:
1.翻譯生態環境。翻譯生態環境是指影響翻譯活動的所有要素的集合,這些要素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促進或干擾翻譯活動的進行。
2.適應和選擇。在生態翻譯學背景下,譯者不僅需要適應特定的翻譯生態環境,還需要以生態環境的“身份”進行翻譯方法的選擇,從而達到適應性選擇和選擇性適應交替循環的翻譯目的。
3.三維轉換。作為生態翻譯學所采用的翻譯原則,這里的三維包括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個維度。在翻譯實踐活動中,譯者只有真正做到三維轉換,找到合適的翻譯策略,才能準確、充分傳遞原文所含信息。
網絡流行語用詞簡潔明了、幽默風趣,可以形象、準確地表達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緊貼社會時事熱點。其基本特點如下:
1.語言簡短精煉。網絡流行語具有短小精悍的用詞特點,多采用縮寫方式提高人們的認知度。因此譯者在分析網絡流行語時,需要結合特定背景獲得相關文化和語言信息。如,2019年的網絡熱詞“盤他”,這一詞語出自相聲片段,其中“盤”最初指在手中反復摩擦、把玩,后來意為對消極事物做出積極地回應。因此,“盤他”這一網絡詞語可以充分表達出人們對待萬事萬物的積極樂觀態度。
2.表達方式口語化。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方言。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流行語被人們廣泛運用于各種情境中,這種語言形式久而久之已成為當代人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有時,人們會無意識地將地方特色語言融入對話之中,由于其他群體不知道該方言所指的具體含義,便會對不熟悉的語言產生濃厚的興趣。因而方言的融入既可以傳播地方文化特色,又可以拉進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促使人們產生友好親近的感覺。二是語氣詞。在中國語言文化中,不同語氣所表達的情感、意思存在差異。人們在線溝通時主要通過鍵盤進行語言交流,很多語氣詞需要對方進行揣摩,一旦出現思想認知偏差,對語氣詞的理解就會出現分歧。不過,在網絡環境中,由于語氣詞使用便利、傳達情感直接,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
3.傳播性強。近年來社會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網絡普及率大幅提高,隨之網絡流行語的運用也日漸頻繁。借助互聯網平臺,折射社會熱點的流行用語便快速傳播開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廣大網民言論表達的自由和社會參與渠道的暢通。網絡流行語由于概括能力強、表達方式多樣、語言幽默詼諧,不僅受到越來越多國內年輕人的青睞,還吸引了大批國外網友的目光。
著名翻譯學者胡庚申先生認為,翻譯生態環境是指影響譯者和譯文生存狀態的各種外在環境因素的集合,包括語言、文化、交際、社會以及作者、讀者、譯者等,作為一種全新的語言形式,網絡流行語有其獨一無二的翻譯生態環境。
1.網絡流行語具有獨特的語言風格
例如,2021年的網絡流行語“奪筍吶”(多損吶)、“針不戳”(真不錯)等就屬于語音層面的諧音詞。諸如“xswl”(笑死我了)、“ssfd”(瑟瑟發抖)等拼音縮寫詞則屬于詞匯層面的網絡用語。此外,還有像“不會吧不會吧,不會有人真的……吧?”這種嗲聲嗲氣的句子表達。因此,在實際翻譯中,譯者需要仔細分析網絡熱詞獨具特色的語言風格和深層含義,發掘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形式,提高人們對網絡語言文化的認識,同時更好地感悟到語言所傳達的語境價值和文化內涵。
2.網絡流行語蘊含鮮明的社會文化特色
得益于互聯網的迅速崛起,近年來網絡流行語在全社會的傳播勢頭強勁,因此也可以將其稱之為社會熱詞。例如,隨著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WIFI、共享廚房等五花八門共享模式的不斷涌現,“共享經濟”一詞一躍成為2017年的年度熱詞,不僅出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而且連續三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該詞形象地反映出國民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的轉變,體現了開放包容、資源高效利用的社會訴求。而“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這句話經常用來鼓勵人們堅定信念,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我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曾在2020年抗擊新冠疫情期間,在推特上首次發推文:“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用這句話傳達出我國抗擊疫情的堅定信念。
3.網絡流行語兼具交際功能
由于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互聯網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網絡用語被發明出來,極大地豐富和充實了人們的日常交流。網絡熱詞的流行,不僅可以滿足人們抒發個性、參與社會熱點現象的心理追求,還能夠增加生活樂趣和語言魅力。
譯者需要分析網絡熱詞的生態環境,結合網絡時代的特點,逐漸提高自身的適應能力,以實現網絡流行語翻譯的目的。此外,還應該結合生態翻譯學的理論思想,通過生存需求、個人價值的確定,樹立正確的翻譯觀念。比如,網絡熱詞“不作就不會死”將其翻譯成“no zuo no die”,毫無疑問最為合適。因為這個翻譯版本既形象地傳遞了源語的意思,保留了源語的語言風格,又不影響英文讀者理解該詞的含義。
譯者除了適應網絡流行語獨特的翻譯生態環境外,還需要結合所學翻譯知識,遵循譯者為中心的翻譯理念,靈活地進行適應性選擇,即明確翻譯重難點,選擇合理的翻譯策略,實現語言、文化以及交際三種維度的轉化,以此凸顯網絡流行語生態選擇的優勢,彰顯譯者的語言文化功底和翻譯能力,同時也可以展現中西方語言文化的魅力和傳播價值,推動網絡流行語的發展。
在生態翻譯學背景下,重視網絡流行語的語言特點和文化內涵,既可以提高翻譯內容的準確性,又能夠突出網絡用語的特殊性和生動性,從而實現語言維適應性轉換的目的。在網絡流行語的翻譯過程中,語言維度的轉換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譯者既需要站在不同的視角分析中西方語言及文化思想的差異,又需要多層面、寬范圍地挑選合適的詞匯和表達來適應翻譯生態環境,以確保譯文符合外國網友的閱讀習慣和語言特點。通常,語言維的翻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兩種:
1.直譯。既無需對原文內容進行刪改,又不必改變原語組織結構,因此直譯是最常見的翻譯方法。如,機構或明星喜歡用“官宣”一詞來對外宣布一些消息,在實際的翻譯中可以將其直接翻譯為“official announcement”,表明“官方宣布”,意指消息屬實。此外,還有很多類似的熱詞,像“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尬聊(awkward chat)”“內卷(involution)”等皆采用了直譯的方法。這類詞語通過直接翻譯就可以簡潔明了地傳達原語的意義,并符合英文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表達方式,從而達到很好的翻譯效果。
2.意譯。當原語與譯語存在較大文化差異時,可以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將原文大意用國外讀者理解的話語翻譯出來。以“水軍”為例,該詞指在網絡環境下,以業績或是榮譽為核心,針對特定內容所雇用的評論人。這些評論人經常出現在淘寶、京東、微博等網絡平臺,假裝成普通消費者或網民,發布一些虛假的評論干擾甚至影響其他用戶的購物體驗和對特定事件的是非判斷。有譯者將其譯為“online supporters/paid Internet trolls”,即“網絡支持者/網絡噴子”。此外,近年來“甩鍋”和“背鍋”這兩個詞頻繁出現。疫情期間,針對某些西方國家枉顧國民性命和抗疫事實,多次故意將疫情爆發責任“甩鍋”給我國,對此外交部明確表示,中國不“甩鍋”也不“背鍋”。這里的“甩鍋”和“背鍋”分別指的是“推卸責任”和“替人受過”的意思。因此,“甩鍋”可以譯為“shifting the blame”或“make sb.a scapegoat”,“背鍋”則可譯為“take the blame for the faults of others”或“be made a scapegoat”。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在實際的網絡流行語翻譯中,由于雙語語言情境的不同,直譯、意譯方法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對譯者而言,在翻譯中一定要對譯文進行錘煉推敲,以提高語言翻譯的精準性。
由于網絡流行語不僅種類豐富多樣、語言生動形象,而且富含本國特色,反映當今時代熱點話題和最新事物,因此在翻譯中要想實現網絡流行語翻譯的有效性,需要將原語中所負載的文化要素傳遞出來,達到改善翻譯效果、提升翻譯結果適應性的目的。在這一翻譯背景下,譯者需要對源語語境進行分析,掌握其文化內涵,以達到網絡流行語翻譯中的文化展現價值。此外,翻譯行為不僅是譯者個人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受到歷史、文化以及審美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在當前網絡流行語翻譯中,需要運用生態翻譯學理論,提高網絡用語的環境適應性。
注釋法就是填補文化空缺,傳達文化內涵的一種常用翻譯方法。當外國讀者不能很好地理解該詞的含義時,可以采用注釋補充的方法,提高人們對特定語言語境的認識。例如,“鳳凰男”特指那些出身貧苦,依靠自身多年不懈的努力奮斗,走出小山村來到大城市生活的男性。在翻譯時,如若將其簡單譯為“phoenix man”,僅僅表達出詞語的字面含義,而未能傳達其文化內涵,可能會導致外國網友難以理解。有鑒于此,翻譯網絡熱詞時可以選用添加注釋的方法,在“phoenix man”之后增加注釋“a man who comes from a humble and poor background but works hard and gains a foothold in the city later”來充分展現該詞的文化內涵。此外,這兩年的熱詞“逆行者(heroes who put themselves in harm's way)”的翻譯也正是體現了文字翻譯在文化維度的轉換,該譯文讀起來不禁令人肅然起敬,由衷地佩服那些迎難而上,不顧個人安危的勇士們。
作為一種使用簡單、受眾范圍寬泛的交際語言,近些年來,網絡流行語的使用頻率日益增高,逐漸在人們生活中變得不可或缺。因此,譯者在翻譯網絡流行語時,除了傳遞語言信息和進行文化內涵轉換外,還需要注重源語的交際意圖能否實現。
音譯法是主要用于交際維度的語言翻譯方法。在進行網絡流行語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需要充分理解和把握中西方文化差異,并通過交際便利性思維的分析,構建針對性、有效性的翻譯對策,從而達到最終的翻譯目的。由于中國語言文化的特殊性,在網絡流行語翻譯中,用英語對中國現代網絡文化進行表述時,偶爾會遇到無法找到適應性詞語的現象,這時候為了便于理解交流,往往會采用音譯或音譯加注法來解決這一問題。所謂音譯,既可以指單純用漢語拼音將原詞拼出,例如“城管(chengguan)”“茅臺(maotai)”“兩會(lianghui)”等詞,已成為一種固定地被外國人認可和理解的中國特色詞匯。也指運用與漢語網絡熱詞發音相近的英文詞匯來表達源語的意思,比如,在網絡流行詞語“單身狗”的翻譯中,選擇音譯的方法將其翻譯成為“damn single”,這種翻譯方法不僅發音很像,而且還可以準確地表達出詞語的來源,符合交際維度的翻譯策略。
此外,通過改編和創譯等方法也可以達到翻譯的交際目的。當源語和目的語中都無法找到對應的譯文時,就需要發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挖掘源語內在的深意,而不囿于詞匯字面的含義。例如,“中國宇航員(taikonaut)”“給力(gelivable)”等詞的翻譯采用中英文混拼的方式,這樣創造性的翻譯新穎有趣,不但富有漢語特色,而且兼具異域情調,有利于目的語讀者的接受和喜愛。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三種維度的翻譯方法并不是相互獨立、彼此互不相容的,而是相互交織、不可分割的。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不管譯者采用哪種翻譯方法,都必須結合三維轉化理論,避免翻譯中出現不符合中西方語言習慣的現象出現。
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高速發展,網絡流行語的數量和種類越來越豐富,這使得網絡流行語的對外傳播和翻譯變得尤為重要。筆者結合胡庚申教授的生態翻譯學理論和網絡流行語的語言風格特點,確定生態學視角下的翻譯思想總體框架,并將三維轉化策略有效地融入到翻譯過程中,提高網絡用語翻譯的整體效果,充分展現出網絡流行語的翻譯優勢和價值,促進中外語言文化交流,也希望為網絡流行語的翻譯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