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芬 劉偉偉 程睿怡
(河北水利電力學院 河北 滄州 061001)
在傳統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中,“教書育人”為兩個領域的工作:“教書”是專業教學的主要任務,“育人”是思政教師與輔導員的工作,出現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兩層皮”的問題。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需明確回答的問題。鑒于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積極探索專業教學中實踐課程思政的策略,打造專業教學思政化的新格局。
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教師畢業于專業學科院校,具有扎實、系統、精深的專業知識,能夠切實擔負起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責任。但部分專業教師在校學習階段對思政理論課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專業教師思政理論知識不扎實,直接阻礙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并且,課程思政實踐需專業教師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但部分專業教師因缺乏課程思政實踐經驗,在專業教學中生硬地進行思政教育,不僅無法實現課程思政實踐目標與專業教學任務,還極易使學生對課程思政產生抵觸心理。
應用型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因循守舊,缺乏時代性,雖為專業教師提供了教學依據,且有助于學生系統學習專業知識,但對專業教師挖掘專業知識中蘊藏的思政元素產生一定阻礙。教材內容更側重理性科學知識,缺乏人文情懷;側重專業知識深度而非廣度。如,部分人文社會學科教材僅注重呈現知識系統性,忽視呈現思想文化等精神層面的內容;部分自然社會科學教材僅注重呈現各類實驗數據,側重知識與技能,缺乏科學素養、道德倫理等人文情懷,不利于專業教師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并且,專業教學主要任務為幫助學生系統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所以,教材中不會過多呈現系統、顯而易見的思政元素,直接阻礙專業教師挖掘、應用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建設需將思政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專業教學中,將專業知識發展為思政元素的載體,使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相互融通,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熏染學生價值觀念。當前,專業教師在專業教學中引導學生價值觀念時極易出現教條式說教,不僅導致部分學生出現抵觸心理,還直接阻礙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專業教學內容中,使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的結合僅浮于表面。
①打造多元培訓體系。高校應構建校級專業培訓機制,分層、分批組織專業教師參加針對性較強的培訓活動,如,崗前培訓、新員工培訓、師德研討會、專題講座等,將職業道德、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等思政理論知識逐步傳遞給專業教師,多維度提升專業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完善專業教師的思政理論知識體系。并且,培訓活動應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確保培訓的活動“不斷線”“不空檔”,提升培訓的實效性,推動專業教師成長為具有深遠思政覺悟的優秀教師,為其實踐課程思政筑牢根基。
②強化專業教師課程思政的實踐能力。高校應定期組織專業教師開展專業教學研討會,立足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專業教學內容,彰顯專業教學內容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價值,為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提供重要參考。高校可通過評比選拔課程思政實踐杰出代表、教書育人標兵、立德樹人先進教師等,挖掘專業教師群體中蘊藏的實踐課程思政的先進代表,并開展經驗分享大會,組織其分享在專業教學中實踐課程思政的經驗,為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樹立榜樣、提供參考范本。高校還應定期開展專業教學創新競賽、課程思政競賽、優秀教學案例評選等活動,并通過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鼓勵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其中,依托各類競賽活動提升專業教師課程思政的實踐能力。
①整合思政元素。首先,高校應遵循科學邏輯挖掘各類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全面整合教材中蘊藏的思政元素。其一,遵循知識邏輯。各類專業課程都有獨特的知識邏輯,教師在挖掘其思政元素時應遵循其知識邏輯,整合專業知識應用場景、歷史發展、前沿研究中能夠強化責任感與使命感的思政元素。其二,遵循學科發展邏輯。各類專業知識發展均經歷了一定的發展歷程,在發展過程中離不開科學家與專業技術人員的貢獻;高校應結合專業教學內容整合科學家或技術人員的模范事跡、重大技術創新等蘊含的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精神。其三,遵循實踐邏輯。課程思政應能夠指導學生的現實生活,幫助學生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高校在挖掘思政元素時應梳理各專業課程對應領域在國家建設方面的貢獻,以及各專業實踐成果與技術應用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幫助學生將專業知識與現實相銜接,強化學生的擔當意識與奉獻意識,推動學生成長為合格的時代新人。其四,遵循需求邏輯。思政元素是升華學生思想境界、強化學生精神素質的有效手段。新時代社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學生的自主意識,為學生表達個人觀點、參加各類型社會活動創造了條件。高校在挖掘思政元素時應注重結合學生的成長需求、行業發展現狀與社會進步需要,將學生密切關注的社會現實問題、重大事件等與專業教學內容相融合,在提高學生對專業教學關注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辯證看待問題的思維與能力。其次,高校應分類梳理挖掘的思政元素,結合專業教學目標與課程思政建設要求調整各專業課程教學大綱、制定教學指南。并且,高校應引導專業教師尊重各專業課程差異性與獨特性,結合專業課程教學特點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打造富有專業特色的課程思政實踐方案。除此之外,各專業課程教學指南應相互關聯、相互支持,強化思政教育系統性與整體性。
②編寫專業課程校本教材。高校應組建一支由專家、優秀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構成的校本教材開發團隊,結合專、兼人才培養理念與課程思政建設要求開發專業課程校本課程,將其作為開展專業教學的重要輔助資料。開發團隊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與認知特點構建以項目為鏈條的教材知識體系,將匠心技術、理想信念、社會職責、道德觀念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適當添加以專業技術進步、技術倫理、職業規范等為主題的討論內容,將其作為專業教學拓展內容,為專業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提供重要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批判性思維,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奉獻精神與工匠精神。
高校應積極引導專業教師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開展教學活動,并在專業教學中適當引入社會現實問題,采用案例教學法或項目式學習法推動學生將社會思想與專業知識相銜接,在無形之中將價值觀引導融入專業教學中。高校可建立學生學習支持中心,由思政教師、輔導員與專業教師共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多元化輔導,為專業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提供重要平臺,為其實踐課程思政提供重要參考與新思路。除此之外,培養應用型人才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本質特征,實踐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高校應創新實踐教學方式,使學生切身體驗或親身參與到具體項目中,體會專業知識應用與產品設計、生產、運作等整個過程,在知與行的過程中將嚴謹的科學精神、人文素養等厚植于學生心中。高校應引導專業教師探索專業實踐教學與思政的融合點,重構實踐教學計劃,靈活應用項目式教學法。如,在實踐教學中引入具體項目,使學生以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自主完成項目實施過程,在實踐―認知―再實踐―再認知的循環中提升實踐能力、形成追求真理的工作態度與團結協作、堅持不懈的人文精神,在“有形”的實踐活動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念。
①強化師資隊伍間的協作。首先,推動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合作開展教學設計。專業教師在進行專業教學設計時,可與思政教師共同挖掘專業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并共同討論思政元素如何融入專業教學中,強化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契合度。其次,推動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相互聽課。專業教師與思政教師可邀請對方旁聽,幫助專業教師深入了解思政理論知識,提升專業教師整合思政元素的能力,為其準確把握思政教育切入點提供新思路。并且,思政教師在旁聽中可立足專業角度挖掘專業教師極易忽略的思政元素,為將思政教育全面融入專業教學中提供支持,進一步深化專業教學課程的思政深度。
②構建相關激勵機制。實踐課程思政需全面調動專業教師的積極性與內驅力,所以,高校應將課程思政實踐效果與專業教師切身利益相銜接,打造完善的激勵機制。高校應組織職能部門完善相關規章制度,詳細指出實施、支持、考評專業教學課程思政實踐要求,明確課程思政實踐重要性,為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指明方向。高校各級學院、教務處等應將專業教學課程思政實踐情況納入專業教師考核內容,將其與專業教師評優、評先、評職稱、年終考核、績效獎勵等掛鉤。并且,高校應結合考核結果選拔課程思政實踐榜樣人物與典型專業課程教學,給予相關人員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提高專業教師在專業教學中實踐課程思政的積極性。
在專業教學中實踐課程思政是實現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的有效手段。高校應從提升專業課教師綜合能力素養、完善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創新專業教學模式、強化協同育人機制等策略在專業教學中實踐課程思政,使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相互配合、同向同行,打造課程思政新格局,切實培養術德兼修的應用型人才,充分發揮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