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孌孌
(安康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安康 725000)
在高等教育教學中,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屬于重要的基礎醫學課程,尤其是對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這是重要的醫學知識學習,能夠為后續深層次知識學習奠定基礎。這一課程中涵蓋了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以及醫學免疫學,其中包含的內容種類多樣,且存有較為抽象的知識,學習起來具備一定的難度,且大部分臨床醫學專業在課程安排上,該課程一般只有48 學時,這就使得很多臨床醫學的學生在實際學習中,大部分只了解病原生物與免疫教學淺層次的知識?;诖?,要想提升這一課程的教學質量,應從教學模式的角度來進行探究,以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單一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這就需要構建出具備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并探究其應用的效果。此次研究重點圍繞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混合教學模式的構建及應用來進行研究,以當前的社會背景來看,由于受到疫情的影響較大,我國各地區高校不得不選擇線上教學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學,以混合教學模式為基準來結合線上與線下教學,從而能夠轉變教師教學思想、教師的課堂教學以及學生的在校學習的方式,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充分發揮混合教學模式的優勢與效能,取長補短,展現出網絡技術應用的實效來拓展學習空間,有效彌補單一線上教學和傳統線下教學的不足。這種教學模式當下已經得到大力推廣與廣泛的應用,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中小學教育,都充分意識到了以線上和線下為基準的混合教學模式應用的價值與意義,通過應用這種教學模式,獲取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病原生物與免疫學作為臨床醫學專業教學的主要課程,探究其混合教學模式的構建及應用,意義重大,現報道如下。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作為臨床醫學專業的基礎性課程,其學習的知識涉及免疫學、微生物學以及寄生蟲學等學科。其中,免疫學的知識點包含了人體免疫系統組成及功能的概述,且詳細敘述了人體免疫系統的相關知識及識別抗原后發生免疫應答的過程,還涵蓋了針對免疫功能異常后疾病機制變化的知識。而微生物學則是以研究實際生活中的微生物為主,主要研究其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及微生物病癥的防治原則與知識。在人體寄生蟲學方面,重點講述了寄生蟲的種類及其和人體相互作用規律與防治原則。其地位也正是由于涵蓋了多個學科領域知識,進而成為臨床醫學專業教學的重要課程,是該專業必學課程之一,其地位不言而喻。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的特點也主要體現在其涵蓋的3 個學科領域中,主要體現在以下機構方面:(1)免疫學存有較強的理論性,其知識以抽象的形式體現,且涵蓋了多種知識內容,各知識點之間存在緊密聯系;(2)微生物學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點之間聯系不夠緊密,以零散的形式體現,學習難度較大;(3)人體寄生蟲學,其與微生物學特點相同,都包含了多種病原生物,知識點零散,學習起來不易記憶,內容較為枯燥與抽象。
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實際教學,一直都是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這種模式的核心是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也是我國傳統教育體系中核心的教學模式,并未充分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題的教育教學觀念,而是更多的以知識灌輸的形式體現,該模式的優勢就在于能夠確保教育任務的順利完成,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就能夠了解到課程相關知識點,但在其學習印象方面有所缺乏,無法使學生對更深層次的知識有進一步的了解,且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面存在不足,這與當下的新型教育思想觀念及人才需求有所不符。當下,各行各業在人才需求上,不僅要求其掌握職業及崗位相關的理論知識,還需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所以,主要以理論知識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已逐漸不適用于當下的專業人才培養,無法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效率及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提升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在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教學模式不具備線上教學的特性與功能,在疫情的影響下,該模式也就無法得到開展,從而對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造成影響。這一教學模式是以實體課堂為基準,在時間與地點方面以固定的形式體現,不具備靈活性,且只局限于課堂教學中,在課后無法體現出該模式的教學性能,而在整個教學模式的應用中,學生始終都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無法激發其學習興趣與熱情,對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提升及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的調動來說,造成了極大的阻礙,會對學生全面發展形成限制。
混合教學模式,從其核心理念來看,主要是以互聯網為基準,該模式屬于科學技術發展的時代產物,其在具備傳統教學模式效能的同時,還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創新,能夠通過借助互聯網技術平臺來實現線上教學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且也沒有完全拋棄傳統型的線下教學模式,而是將兩種模式進行有效結合,在教學時間及空間方面打破了過去的固定化概念,突破了限制,使教學工作能夠不限時間、不限地點地開展,這為教學工作的開展以及學生知識學習提供了重要保障,這便是混合教學模式。近幾年,各類以互聯網為主的網絡學習平臺應運而生,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對于教育事業的創新發展及其體系的改革與創新來說,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1]。特別是在疫情暴發以來,中小學及高校都無法正常運行,被迫停課,學生們也只能在家里等待疫情的好轉與開學通知,在此情形下,混合教學模式得到了快速發展,以線上教學為主導,讓教師在家就能對學生進行教學,學生同樣只需在家就能對相關知識進行學習,而隨著疫情的好轉,各地區學校也陸續開學,但線上教學的方式并未受到遺忘,我國教育相關部門明確指出,要將傳統課堂與網絡課堂進行結合,以互相協調的方式來開展教學,以此來構建出創新性的教學模式。由此可見,混合式教學模式已得到良好的發展,由于其能夠彌補傳統教學不足的優勢及特點,在當下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將成為教育教學工作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模式[2]。在研究過程中,筆者采用混合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設計,增強學生的學習求知欲,培養學生對問題的發現以及解決能力,適應數字化時代培養創新人才的需求[3]。希望通過科學、合理的督導工作,進一步規范混合教學細節,完善混合教學體系,提升高校醫學基礎課混合教學質量[4]。
在混合教學模式構建方面,教師應當依照分配章節來編制學案,能夠為學生線上參考提供依據,使其在自主開展線上學習時,能夠擁有更多的教學資源。在章節學案編制方面要體現出學習目標,其涵蓋了學科知識、能力以及情感。其次,要體現出教師導學內容,要求學生能夠合理地運用起相關資源來開展自主線上學習。最后就是課后檢測內容,學生在課后要對課程學習的內容進行鞏固與檢測,線上與線下都要布置課后檢測題[5]。
由于混合教學模式重點是以線上教學穩準,該模式的構建重點也是在于在線課程的建設,針對病原生物與免疫學課程學習的內容來看,其在線課程建設的內容可體現在圖1當中。

圖1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在線課程建設
在混合教學模式的實際應用中,進行教學前幾天就應將學案發給學生,要求其進行自學預習來提前了解課程相關知識,并充分了解學生線上與線下作業完成的情況,從而能夠在實際教學中,依據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為準來了解學生自學情況,這樣能夠使課程教學更具針對性。
在課程學習完成后,通過運用“問卷星”對該次參與研究的369 名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混合教學模式應用效果評價[n(%)]
通過上述研究分析能夠看出,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混合教學模式要比傳統教學模式效果更好,其應用的特點及效能主要體現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及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師生交流加強方面,且還能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源,這是傳統教學模式所不具備的效能[6]。在混合教學模式的運用下,能夠進一步豐富教學方式及手段,且在教學資源運用方面有PPT課件、微視頻、微課以及試題庫等多樣化的形式,以此來實現教學工作的創新[7]。在實際工作中,關于混合教學模式的構建來說,要注重線上與線下教學的結合,且在課程教學的章節學案編制上要明確教學目標及學習內容,進而才能為該教學模式的構建提供保障。同時,教師要注重自身教學觀念的轉變,充分意識到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的意義,并進一步了解該模式應用的有關事項,才能使混合教學模式作用及效能得到充分發揮。
從表1 調查分析來看,大部分學生還是比較認同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的混合教學模式,從混合教學模式應用的整體滿意度來看,有83.46%的學生認同在這一模式下的學習,而在提升學生興趣、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加強師生交流、溝通方面,認同的學生分比為有89.98%、83.19%、87.27%及81.57%。但由于混合教學模式在我國仍處于初步發展的探索階段,所以在實際應用中仍有66.94%的學生認為這一模式下的課程學習占用了較多時間,沒有實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