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樹人 施惠國 施大鐘
農機社會化服務是集中資源優勢、降低成本、提高農業效益的有效途徑。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業規?;F代化、產業化已成為趨勢,農機社會化服務也面臨新挑戰、新任務。為此,崇明區積極順應新形勢、新要求,創新思路,加快破題,對農機社會化服務開展了整體規劃,深入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動綠色農業向高質高效發展。
全區現有多家機插秧服務組織,實行“自營+社會化服務”的運營模式,在水稻種植環節為全區農戶提供秧苗訂單生產、統一種植的育插秧社會化服務。近年來全區育插秧社會化服務面積均達5萬畝以上,其中百農公司獲評第二批全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典型案例。多家糧食合作社在市優秀專業化防治組織評選中獲獎,主要以自防為主。橫沙鄉等鮮果種植重點區域在果樹病蟲害防治環節試點開展統防統治,部分經營主體拓展蔬菜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在糧食、林果及蔬菜等方面開展統防統治試點的基礎上,崇明區積極培育統防統治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無人機飛防專業服務。2021年,新村鄉、三星鎮、港西鎮、城橋鎮等鄉鎮應用無人機飛防社會化服務面積達31.5萬畝次。
雖然崇明區農業機械化進入了持續、快速發展階段,但農機社會化服務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瓶頸亟待解決,主要表現為:
一是機械裝備結構不盡合理。動力機械中小型機械多、大型機械少,現存老舊機械多、新型適用機械少,糧食生產機械多、蔬菜等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少;水稻烘干設備及保鮮冷庫等產后設施建設較緩,機耕道路等基礎設施薄弱。
二是農機服務組織經營能力不強。農機大戶服務能力、帶動作用不強;農機服務信息化水平低,缺乏競爭力;主要機械集中在少數農機大戶或農機經營主體,多數服務自身,社會化經營不足;作物品種不同導致社會化服務程度差異較大,水稻領域社會化服務程度高,蔬菜、林果等領域缺乏社會化服務。
三是農機專業從業人員緊缺。專業從事農機的操作人員緊缺,專業技能單一;農機修理從業人員嚴重缺乏,現有修理人員技術水平較低;農機手年齡結構失衡,老齡化嚴重;農業從業人員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參加培訓人員不穩定,農機手儲備不足。
一是以支農惠農為目標,推進農機各項補貼政策落實。充分利用農機購置補貼、農業綠色生產補貼等惠農政策,重點推進中央、市級及區級新一輪農機購置補貼等方案實施,做到區、鎮、村三級聯動,確保惠農政策落實到位,不斷提高農戶機械化生產積極性,降低服務組織運營成本,減輕農業生產負擔。
二是以全程機械化為重點,推進農機裝備結構優化。立足農業生產需求,結合技術發展趨勢,按照高質、高效的原則,引導減少和淘汰不利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落后機具;集中力量主攻薄弱環節,努力提高糧食全程機械化水平,推動由耕種收環節向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延伸;圍繞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因地制宜推進蔬菜、林果等產業向機械化方向發展。
三是以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為突破,推進農機服務組織建設。為解決農機戶分散經營、應對市場能力弱等問題,制定完善區級農機作業標準,積極推進農機服務組織建設,引導現有農機服務組織規范經營,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培育糧食全程社會化服務龍頭企業1個,覆蓋水稻耕、種、管、收、烘干、預處理等關鍵環節。
一是構建新型服務體系。堅持以農機專業戶為基礎,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主體,政府為保障支持,組建農機社會化服務龍頭企業——上海聚合保田農機服務(集團)有限公司,按照“1+3+X+Y”的組織模式,建立“覆蓋全程、服務全面、機制靈活、運轉高效、綜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服務覆蓋水稻耕、種、管、收等全程機械化生產環節。結合崇明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實施區域化農機服務,成立一個農機龍頭企業,下設三個分中心,為崇明本島西部鄉鎮建立糧食型農機綜合服務中心,中部鄉鎮建立區級農機綜合服務中心,東部鄉鎮建立水稻、蔬菜型農機綜合服務中心。按照就近原則,充分整合現有農機資源,在各分中心下設若干個農機專業服務點,通過帶機入股、技術入股等方式,優化新型服務體系資源配置,促進新型農機社會化經營服務主體快速發展。
二是創新訂單服務模式。建立農機信息化管理中心,實現區域內農機、機手、作業需求等信息實時共享。利用北斗定位等系統,加強農機智能化管理,搭建農機線上調度信息化系統,增設需求錄入與服務響應派單功能,打造農機版“滴滴打車”,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農機統籌調配。以農機綜合服務中心為核心,通過建立布局鄉鎮區域農機服務站點,努力確保在疫情等極端條件下不誤農時、順利生產。
三是提升農機裝備水平。依托各類強農惠農政策,撬動農機社會化服務集團公司、農機服務中心、農機合作社、農機專業戶加快引進購置“先進適用、智能高效、綠色環?!钡霓r業機械;引導鼓勵國有企業配置一批先進適用機械,投入全區農機社會化服務。根據崇明區耕地規模和作物特點,聚焦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糧食烘干、加工包裝、倉儲管理等方面,支持農機社會化服務龍頭公司、農機綜合服務中心優先購置功率大、科技含量高的“數字化、智能型、多用途”新型農業機械和設施設備,促進農機裝備轉型升級。
四是拓寬農機服務領域。堅持規模經營和農機服務相結合,根據崇明農業生產特點,以保障水稻生產為基礎,高效利用農機為目的,社會化服務全覆蓋為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工作,全力推進“翻耕→整地→播種/插秧→植?!斋@→秸稈綜合利用→稻谷烘干→大米加工→糧食倉儲”等環節農機社會化、系列化、全過程、一條龍服務;在拓寬現有水稻作物農機使用途徑的基礎上,圍繞露地蔬菜、林果,探索整地、施肥、植保、收獲等環節農機社會化服務。
五是組建專業人才隊伍。建立主要農機手白名單制度,廣泛宣傳和動員區域內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手加入,為跨鄉鎮、跨區域開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工作儲備人才力量;成立區級農機協會,凝聚團結全區農機合作社與農機戶,持續壯大農機社會化服務主力軍。制定農機作業行業標準,規范農機社會化服務,引領農機行業有序發展。
農業機械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牛鼻子、牽引器,也是發展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面向未來,崇明區將堅定信心,瞄準目標,創新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路徑,努力擘畫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藍圖。
一是研究制定涵蓋資金配套、價格補貼、人才引進、信貸擔保服務等方面的農機社會化服務扶持政策,針對農機集團公司和重點農機專業合作社,在農機具購置國家、市級財政補貼的基礎上,再由區級地方財政給予一定補貼,不斷提升全區農機裝備;二是加強社會化服務作業補貼,按照農機作業類型、作業規模,實施差異化補貼,結合燃油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增加等情況,適度、適時調整補貼政策,優化社會化服務作業補貼;三是強化社會化服務隊伍建設,對加盟農機專業服務集團公司且常年參與農機服務的農機人員,給予繳納社會保險等支持保障;四是廣泛開展新機型示范和推廣,積極聯合科研院所、農機廠商,建立新型農機創新、研發平臺,推進智慧農機引進和無人農機試驗推廣。
深化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農機作業、維修、租賃等服務流程;培育農機作業市場,不斷提高規模效益,通過島內跨區作業、土地托管等形式,鼓勵各類農機服務主體為其他農業生產者提供農機社會化服務,形成“農機龍頭企業+農機協會+農機作業手”的合作共贏框架。
一是進一步購置新型農業機械和設施設備,促進農機裝備提升;二是加強側深施肥機械、覆膜機插秧、無人機等新型農機推廣使用;三是結合農作物、農田環境等情況,購置無人駕駛的插秧、施肥、植保、收割等智能農業機械和智能灌溉設施,逐步實現水稻生產全過程機械化和部分生產環節無人化作業。
聯合市農廣校、區教育集團,創新農機培訓模式,開展創業經營、操作技術、農機維修、安全生產等方面職業教育培訓,全力打造一批年輕化、復合型、高素質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骨干;高效利用區級農機綜合服務中心,廣泛開展農機服務人員職業培訓,穩定培訓隊伍,培育一批農機領域新型職業農民,做到一專多能、一人多崗;推動社會化服務龍頭企業積極與農機供應商合作,采取售后服務、人才交流等方式,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
不斷拓寬農機社會化服務領域,在保障水稻機械化生產的基礎上,向蔬菜、林果、生態養護等農業農村生產環節延伸,實現農機高效利用;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標準建設,完善農機專業集團公司、農機專業合作社等組織服務標準,提高服務水平,實現規模經營,形成特色品牌;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貫穿農業生產全過程,實施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切實減輕農民勞動強度,解放農村勞動力,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實現農業豐產、農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