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立峰
隨著農業科技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我國農業科技成果數量逐年顯著增加,據統計,我國每年專利申請數量已經處于世界第一。近10年來,根據《中國科技項目創新成果鑒定意見數據庫(中國知網)》中檢索(2022),農業科技成果達31533條,然而,產生的很多農業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閣,存在轉化難、利用難的問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比例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
農業科技創新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助推農業科技創新發揮源動力的催化劑、加速器和放大器,農業科技成果只有在生產上得到應用,才能真正地服務于“三農”。然而,傳統農業科研項目研究與農業產業發展、市場需求存在一定錯位,科研項目選題與生產有一定脫節,導致大部分農業科技成果與產業發展連接不夠緊密、創新性較差,轉化應用價值不高,甚至不具備轉化價值,農業科技成果整體轉化率偏低。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6000-7000項農業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的轉化率僅為30%-40%,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像美日等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為70%-80%,德英法等國的轉化率高達90%。
新形勢下,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我國“三農”工作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然而,現行科研管理考評體制與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大環境存在明顯的“滯后”現象,“重研究,輕轉化”的傾向依然存在,“職稱科研”現象也較為普遍,科研院所科研管理部門考核科研人員的業績,主要還是以其發表的科研論文數量、發行刊物的級別來進行評價考核,對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考核參考比重較低。同時,農業科研人員也往往注重成果和論文的“數量”,而容易忽視“質量”,缺乏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足夠重視,缺乏對成果轉化后引起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考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科技成果切實有效的實現轉化。
中介服務體系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之一,目前,大部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都是依然通過自主“協商買賣”來實現,缺乏中介服務機構的有效介入,各類科技成果轉化中介機構,如:大學科技園、科技孵化器、產業化基地等,存在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專業的農業科技成果價值評估、管理等復合型人才,還未能真正適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需要,成果轉化的媒介作用未能充分發揮,與市場經濟和技術創新發展不協調。
基層農技推廣是助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融入生產實際的重要抓手。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及時傳播推廣,可以有效的發揮其促進農業生產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我國整體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看,推廣機制、宣傳方式、重視程度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農技推廣功能定位滯后于現代農業發展和市場發展的要求,技術延伸到產業發展的服務功能不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不完善,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確立以市場為導向、產業發展需求為基礎的農業科研項目立項機制,推動農業科研立項從“立項-研究-成果-再立項”的舊模式逐步向“市場-立項-研究-成果-市場”的新模式轉變,有效協調“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倡導產、學、研、用合作,以需求引導和規范供給,將科研項目立項過程與市場、農業生產實際需求緊密結合。
采取符合農業科技創新特點和農業生產應用實際的成果評價方式,改變簡單以SCI、EI等重要索引收錄的論文和授權的發明專利數量為評價標準,加大技術創新原創性及其潛在和現實經濟效益在獎勵中的權重,要強化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考核,農業科研項目承擔單位在項目申報時要明確對成果轉化的計劃與責任,相關指標要納入項目驗收、績效考評與后評估的考核體系。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發展面向市場的新型農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機構”。專業化成果轉化、孵化機構和中介服務平臺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支撐。鼓勵各類農業專業化中介服務機構發展,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代理、評估、評價、金融、保險等方面的專業服務。搭建農業科技成果信息交匯與發布平臺,各涉農高校、科研院所、推廣單位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信息交匯機制,在不泄露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的前提下,定期向社會發布農業科技成果和相關知識產權信息,并提供農業科技成果的信息查詢、篩選、信息對接等服務。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在農業成果轉化過程中,積極引入第三方中介服務機構為成果轉化交易提供法律咨詢、商務洽談、資產評估、質押融資、保險等交易配套服務,通過公開平臺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對接,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的深度結合,建立符合農業科技創新規律和市場運行規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是直接面向農業生產一線,是農業科技成果“落地開花”的“橋頭堡”,要繼續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強化農業科技推廣,支持農業科技人員、推廣人員與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開展技術合作,加強試驗示范、人才培養、培訓推廣等職能,落實基層農技推廣經費投入等各項保障措施,盡快建立起能適應農業高質量發展新常態需要的多層次和多功能的科學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專業人才培養,建立農業科研人員流動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從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或離崗創業,落實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人才激勵政策,相關涉農高校、科研院所應加快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機制,制定可操作的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實施細則,完善科技人員職稱評價與晉升體系。支持企業科技人才到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兼職,鼓勵產學研相結合,實現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緊密結合,加快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同時,依托現有高校、科研院所、轉化機構、中介服務機構,加強和突出專業人才的培養,建設專業化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隊伍。同時,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培訓宣傳力度,確保相關成果轉化政策有效落地,組織相關專題培訓,宣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好經驗、好做法,對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及時總結并通過多種渠道宣傳推廣,營造有利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