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靜芝 張維誼 豐東升 李瑞紅 楊秋夏 馬 軍
農產品地理標志,是指標示農產品來源于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征主要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截至目前,上海市共有16個農產品獲得地理標志登記證書,產品涉及果品、糧食、畜產品、花卉四個類別,登記范圍涉及7個區的34.7萬畝土地;共有104家企業(合作社)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授權用標,總授權面積2.65萬畝,總授權產量1.94萬噸。自2019年啟動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程項目以來,本市共投入3500萬元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用于8個特色優質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工程項目建設。通過項目的高效實施,新建和完善24個區域特色品種繁育基地和核心生產基地,改善和提升17套生產設施及配套倉儲保鮮設備條件,累計完成3352人次農民培訓,新增55個授權用標企業,實現總產值6.66億元,開展38次各級各類產品推介和品牌宣傳活動,叫響了一批特色品牌,地理標志農產品身份化、標識化和數字化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2018年,上海市政府辦公廳發布的《上海市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品牌建設為抓手,以質量效益為目標,把增加綠色農產品供應放在突出位置,打造產品綠色、產出高效、產業融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示范區。此后經歷3年高速發展,每年綠色食品新獲證企業數和續展率均保持在全國前列;建成2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實現養殖業綠色食品認證和綠色生資零的突破。截至目前,本市有效期內的綠色食品生產企業1054家,綠色產品1550個,全市綠色食品總產量占地產農產品總產量的24%。在全市已登記的12個種植業地理標志農產品中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按綠色食品相關標準制定質量控制規范,提倡所有授權用標企業必須嚴格按照綠色食品標準實施生產,持續保障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堅持“一品一標”融合發展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綠色食品”雙品牌驅動,強化在產品銷售宣傳推廣中應用,多品牌疊加賦能產業發展,增強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
農產品地理標志作為區域公用品牌的重要形式,其區域公用品牌的性質,決定了品牌建設要以政府領導,職能部門、行業協會、市場主體等多個不同層面、不同性質的機構與實體的分工協作。為確保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文化內涵、品質特色、產品質量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人員隊伍建設,提高品牌管理隊伍的能力和水平,為區域公用品牌提供切實保障。一是建設地標保護工程項目隊伍體系。強化各級領導小組組織協調能力、提高項目實施人員的工作推進效率、落實地標持有人權利義務、加強用標企業標準化水平。二是提升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業務水平。組織開展地理標志及品牌建設專題培訓。每年舉辦“上海市農業品牌及體系建設培訓班”,邀請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農業科研院所、技術推廣服務、品牌管理、市場營銷、媒體推廣宣傳等專家授課,通過課堂教學、現場觀摩、參觀交流等多種形式,持續提升區鎮兩級地標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三是提升用標主體生產標準化水平。對登記主體、企業負責人、用標單位開展質量控制規范、標志使用、品牌管理等制度宣貫;分類分期開展相關培訓,深入推進登記主體第一責任人意識,提高企業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意識,有序構建市區鎮三級培訓體系隊伍,持續提升人員專業化水平。
2019年開始,連續3年共遴選出8個地理標志農產品,累計利用中央財政專項資金3500萬元用于項目建設。一是支持核心生產基地建設。建設種源保護基地和核心示范基地,改善設施設備、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加工工藝和產業鏈延伸、支持保護產地環境。二是提升產品質量和特色品質。強化質量控制和特色品質保持,嚴格落實生產技術規程,推動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三是加強品牌建設。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講好歷史故事,培育一批品牌,支持一批生產經營主體,促進特色產品與質量安全融合發展,提高品牌認知度和市場競爭力。四是推動信息化管理。組織16個地標產品的授權企業開展生產地塊GIS圖上標注工作,至2021年底,基本完成地標產品生產基地圖上標注,并與農委“農業一張圖”對接,實現地標產品可視化呈現;規范標志授權使用,強化產品帶標上市,完善生產檔案管理,強化產品全程可追溯。
市級財政專項經費支持,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等綠色優質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和監督管理。一是完善生產記錄檔案。建立健全地理標志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主體生產記錄檔案管理制度,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全產業、全鏈條、全方位智慧監管。二是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等綠色優質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和監督管理,做到綠色食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抽檢全覆蓋。堅持檢打聯動,強化抽檢結果應用。三是加強信息化管理。加快上海市綠色食品管理系統建設,提高綠色優質農產品質量認定和監管效率。
一是將品牌建設納入鄉村振興考核。重點推進區域特色明顯、市場知名度高、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提升品牌整體價值度。二是組織參加各類展會。組織地標主體和綠色食品企業參加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豐收節和農高會等專業展會;借助每年一屆的“食品安全宣傳月”“綠色食品宣傳周”等宣傳活動擴大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知名度。三是開展地產農產品評優推介和品牌直銷。鼓勵地標主體和綠色食品企業參加評優推介、品牌直銷和直播帶貨活動,促進產銷對接,大幅提升地產農產品口碑和知名度。四是搭建供需合作平臺。在市級主流媒體平臺“上農App”“上海三農”等新媒體平臺開設地產優質農產品推介專欄。
上海市農產品地理標志起步相對較遲,但發展速度非常快。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整體認識不足、管理經驗缺乏、保護制度不完善、品牌宣傳力度不夠,導致目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管理者和生產者普遍存在“三重三輕”問題,重產量、輕質量,重登記、輕管理,重生產、輕品牌。地標登記主體缺乏農業品牌保護和管理經驗和意識,農戶缺乏相關生產技術培訓指導,村鎮級地標管理者缺乏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知識,區級機構缺乏配套的品牌發展規劃和政策支持,市場和消費者也對農產品地理標志的品牌認知度較低。
目前本市16個已登記的地理標志農產品中,除馬陸葡萄、青浦薄稻米、奉賢黃桃等6個產品具有一定生產規模外,其他大部分產品均在保種邊緣徘徊,沒有形成規模化產量,缺乏優質產品持續供給能力,無法形成品牌影響力;即使是作為登記范圍最大、授權企業最多、生產主體最多的青浦薄稻米,由于缺乏組織化、規模化生產企業,同一生產區域內,生產管理水平高低不一、品質特色不明顯,沒有形成品牌認知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的進一步發展。
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是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作為一種特色商品必須具備的“三性”。然而,同一生產區域內,不同生產主體對質量控制規范和生產操作規程的掌握不一致,導致同一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質量和品質出現兩極分化,水平參差不齊,無法持續保持地理標志農產品特征品質指標的一致性,亦無法形成統一的品牌核心競爭力。
地理標志農產品是一項新興的涉農知識產權,是農業傳統優勢資源和地方特色農產品的重要保護途徑。加強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對于推進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農產品產業化經營,以及增加農民收入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基于以上工作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以下設想。
地理標志農產品獨特的品質是其競爭力的基礎和核心。品質的持續保持是通過品種培優、技術提升和標準化生產實現的。因此,地標登記主體和生產者要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持續開展品種培優和品質提高技術研究,保證產品質量;地理標志農產品所在的農業主管部門、地方政府、生產企業和農戶應共同建立相關質量標準體系,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生產運營和市場推廣。通過品牌建設,提升品牌文化內涵,將產品獨特的品質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一要不斷完善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和管理制度規范。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與管理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例如產地環境保護、農產品品種以及統一標識等制度還未建立,相關的工作開展缺乏有效依據。二要不斷加強四支隊伍建設。提升管理者隊伍的業務能力,提高地標登記主體的品牌管理能力和意識,強化地標授權企業的標準化生產管理能力,培養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范圍內農戶的品牌維護和經營理念。三要質量監管與維權打假雙管齊下。既要建立健全地理標志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和監督管理體系,又要配合制訂嚴密、細化、系統的地理標志品牌管理制度結構,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提高冒用地理標志農產品的違法成本,維護好品牌受益人的利益,促使經營者有信心投入資金到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品牌建設中。
加強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服務保障。為進一步推動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發展,各級農業主管部門應積極發揮引領作用,吸引、扶持龍頭企業與農戶。鼓勵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等積極參與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制修訂,培育發展農產品團體標準,制定嚴于國家、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建立地理標志農產品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有機聯結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促進產業融合和集聚,將地理標志農產品打造成區域的名片。
地理標志農產品要不斷創新品牌經營理念和運營模式,要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挖掘與農業相關的產業,發揮協同效應;在精準捕捉消費者需求前提下努力探索與開發定制農業、平臺農業、數據農業等新的營銷方式,挖掘傳統農業的價值潛力;通過多樣化、精準化、數字化營銷提升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的影響力;通過“農業+旅游”“農業+休閑”“農業+生態”等新型農業產業化模式提升農業品牌附加值。
首先,應著力打造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龍頭企業,切實發揮其引領和帶動作用,協同推進其他相關品牌的發展;其次,制定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生產、加工、銷售的統一標準,運用現代科技實現區域品牌的統一商標、統一質量、統一服務,走品牌內涵發展道路,提升市場競爭力;其三,建立科學的農產品可追溯體系,保證農產品區域品牌質量安全,實現從生產源頭到餐桌全程信息可查質量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