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富強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級中學 311100
2020年6月1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發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指出:語文、數學和外語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從2023年起實施.這意味著從2004年開始的浙江省高考數學自主命題至2022年就畫上了句號.
浙江卷與全國新課標、新教材背景下的新高考試卷(簡稱全國新高考卷,后同)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面對差異,大多數高中數學教師還不能說胸有成竹,學生亦比較忐忑.
高中數學教學應該怎樣做、應該做出哪些調整才能適應新高考?這里對新高考下的全國Ⅰ卷、Ⅱ卷與浙江卷的差異加以對比分析,并基于分析,對新高考下的高中數學教學提出筆者的一些建議.
浙江省從2004年自主命題就以能力立意,突出考查學生的關鍵能力,后期逐步轉向素養立意,而全國新高考卷則以“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立意,命題視野更廣闊.命題立意的轉變對試題選材、情境創設、試題設問、問題解法等都會帶來較大的影響.

表1
(1)題量
全國新高考卷與浙江卷都是22道題,滿分15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鐘.浙江卷的客觀題共17道(10道選擇題、7道填空題),解答題共5道;全國新高考卷的客觀題共16道(12道選擇題、4 道填空題),解答題共6道.相比浙江卷,全國新高考卷少一道客觀題、多一道解答題.具體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2)題型、賦分等
新的考試理念和考試目標需要新的題型去支撐和實現,高考要實現自我創新和突破,考查學生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學會學習、語言表達和文字寫作等關鍵能力,實現高考評價體系提出的考查目標,引導數學教學培育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時代要求的能力,就必須不斷開發研制新題型.
題型的變化對考生以及教學、備考很有沖擊力.浙江卷也在不斷創新,但總體上題型穩定;而全國新高考卷十分注重試題創新設計,新題型功能強大、角度新穎、內涵豐富、形式靈活,讓那些勤于思考、善于動腦的學生充分展現出自身實力,從而鼓勵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新性,促進學生融會貫通、真懂會用.
其一,多選題,即正確選項不止一個的選擇題.
從考察范圍來看,對于單選題,無論采用的是直接法,還是間接法,只要找到正確的選擇支或者三個錯誤的選擇支,就可以終止解題,某些選項涉及的知識、方法可以避開;而對于多選題,評分標準規定“全選對的得5分,有選錯的得0分,部分選對的得3分(2021年改為2分)”,必須逐個判斷選擇支的正誤,每個選擇支都會發揮作用,考查點到位,涉及的面廣,數學思想方法豐富.多選題既彌補了選擇題沒有中間分的不足,給廣大考生增加了得分的機會,增進了數學學習的獲得感,又對投機取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更精準地測試和區分不同層次考生的數學能力,提高了考試的信度和效度.
多選題的出現,讓試卷難度次序的出現有更多變化.一般來講,整個試卷難度按照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的次序遞增,同類題型的難度從前往后遞增,即單選題1—8題的難度依次增大,多選題9—12題的難度依次增大,但由于多選題的出現,第9題的難度不一定超過第7題或第8題,在解題策略上考生可以有更多的靈活性.
其二,結構不良問題.
問題:是否存在△ABC,它的內角A,B,C 的對邊分別為a,b,c,且sinA=
注:如果選擇多個條件分別解答,按第一個解答計分.
結構不良問題是相對于結構良好問題而言的.結構良好問題條件清晰、目標明確,運用特定的數學模型就能解決,反復練習就可能“熟能生巧”;而結構不良問題,或者條件不清晰,或者目標比較模糊、結構不夠明朗,解決此類問題的途徑多樣,問題的答案不唯一,問題具有很好的開放性,題型和套路訓練很難奏效,可以更客觀地考查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數學探究能力.
該題是以解三角形為背景設計的,條件“三選一”,選擇本身就是試題要考查的內容之一,不同的選擇可能導致不同的結論.結構不良問題的初始狀態、目標狀態、中間狀態至少有一個不確定,在解決此類問題的過程中,有利于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從多個角度分析,考慮多個可能,尋找不同路徑,以考查學生思維的系統性、靈活性和創造性.
其三,開放題.
示例:(2021年全國新高考Ⅱ卷第14題)寫出一個同時具有下列性質①②③的函數f(x):_______.
①f(x1x2)=f(x1)f(x2);②當x∈(0,+∞)時,f′(x)>0;③f′(x)是奇函數.
數學題作為一個系統,包含問題的條件、問題的依據、問題的解決策略、問題的結論四個元素,在這四個元素中若有三個元素是未知的,則稱為問題性題;若有兩個元素是未知的,則稱為探索性題.問題性題和探索性題統稱為開放題.開放題具有設問開放靈活、形式多樣、材料情境新穎、學生思維多向度、答案多元化、閱卷標準多元化等特征,可以很好地實現素養下的考查目標.本題有無窮的答案形式,考生需要根據已有知識、思想方法不斷分析、判斷,能很好地體現其數學基礎與思維靈活性.
其四,應用題.
浙江省自主命題以來,真正意義上的應用題很少,但應用題在全國新高考卷中已占據重要地位,其中2020年全國新高考Ⅰ卷就有7道應用題,可見應用題在新高考中的分量.
雖然應用題題型早已不是新鮮事物,但從2020年新高考開始,應用題的特點還是比較明顯的,如一定是真實情境,源于生活、源于科學或者源于有探究、建模意義的數學問題,注重在德智體美勞等真實情境中選材,不編撰、虛擬“現實”,現實中的熱點問題與情境緊密契合,對閱讀理解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極高.
相關的研究表明:核心素養是在特定情境中表現出來的知識、能力和態度,只有通過合適的情境才能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也只有通過合適的情境才能考查評價相應的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指出:在命題中,選擇合適的問題情境是考查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情境與問題是體現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第一個方面,明確情境主要是指現實情境、數學情境、科學情境.
浙江卷試題大多取自數學情境,現實情境、科學情境浙江卷基本上沒有涉及,而在2020年全國新高考Ⅰ卷和全國新高考Ⅱ卷已經比比皆是.這將是浙江省數學教師感覺十分棘手的問題.
2020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第4題中,利用中國古代用來測定時間的儀器日晷為背景,結合立體幾何設計試題,數學文化與數學問題緊密契合,與一些“油水分離”的所謂數學文化題區別明顯,不是穿靴戴帽附著數學文化,也不能略去前三行看最后一行解題,真正體現了命題情境下的試題特點.
從2014年到2022年“概率與統計”解答題在浙江卷中沒有再出現過,且各個知識板塊的試題次序相對固定.全國新高考卷共6道解答題,在解三角形、數列、概率與統計、立體幾何、解析幾何、函數與導數六個板塊中各有一道題,但是試題位置并不固定,試題的排列順序不斷創新、不落俗套,擺脫窠臼、獨創一格,完全脫離了模擬試卷的套路,重思維、重創新,真實地考查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對中學教學和素質教育發揮著實實在在的引領作用.
當然,以上對比只是管中窺豹,還有許許多多要研究的問題,如大家通常比較關心的試卷的覆蓋面、各個知識主線的考查情況、壓軸題的特點、各個知識板塊試題的分數占比、試題的求解特色等,限于篇幅,這里不再一一展開.
(1)深入學習《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扎實搞好新教材教學.三觀正,其志必達.《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導教、點撥學、引導評價,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一些教師或者認為新課標只是綱領性文件,與一線教學沒有太大關系;或者只是記憶幾個名詞,沒有與教學建立實際聯系,沒有深度的理解,當然更談不上發揮其引領作用;或者沒有認真研究新教材,不能充分利用教材,甚至拋棄教材改用學案、教輔,超綱、趕進度教學,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裝舊酒的現象大量存在.
新高考十分明確,必須運用新課程理念實施教學,讓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分析世界,用數學的語言描述世界,這也是解決新高考中所謂數學閱讀題、情境題等新題型的根本所在,只有在過程中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使學生夯實“四基”,提高“四能”,強化“數學的原點”,才能發展其數學核心素養,實現高中數學課程目標.

表3
(2)重視隊伍建設,發揮集體智慧.在大家都沒有成熟的經驗的情況下,比以前更加需要加強教研.現行學校管理體制下,大多以年級部為教學微觀管理主體,傳統上教研組的功能更多以年級備課組的形式實現,抓好備課組集體教研就是至關重要的工作.在理解數學、理解學生、理解教學以及理解技術等方面加強學習,通過扎實的集體備課實現分工合作,優勢互補,重組、新建校本教學資源,發揮集體的力量攻克教學過程中的難關,保證教學方向正確、措施扎實.
(3)研究新高考,補齊短板.對新高考卷,教師、學生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要組織教師學習《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及其他有關文件要求,理解“為什么考”的“一核”(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考什么”的“四層”(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素養),以及“怎么考”的“四翼”(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明確2023年全國高考數學命題范圍,熟悉試卷題型、結構,不能按習慣埋頭拉車,刪除的內容必須“斷”,當斷不斷必受其亂;以前自己玩得很熟練的一些內容、方法必須“舍”,不僅要思考思想方法的“有效性”,更要考慮作為“有效性”的前提條件的“必要性”;原來行之有效的一些套路也要舍得“離”,“離”不開昨天的套路,就沒有明天的大道.當然,“斷、舍、離”不是拋棄,而是揚棄,是“流通”,是“出則進,進則出”,是減輕不必要的負擔.
新授課教學過程中,合理創設情境,在發揚傳統教學中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的同時,加強數學基本思想的滲透與領悟,積累、提煉數學活動基本經驗,不僅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在過程中扎實“數學原點”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復習過程中也要選擇恰當的情境(題目),以“題”為載體,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數學活動為過程,不斷引導學生“回歸原點”,扎實“四基”,培養“四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