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明春
重慶市江津中學校 402260
在概率的學習中,如何判斷和理解事件的獨立性是一個難點.部分情況可以憑直覺去判斷[1],大多數(shù)時候則需要用概率關系去判斷.但因為概率關系較抽象,使得學生對事件獨立性的理解不夠深刻,甚至出現(xiàn)了錯誤.本文借助韋恩圖,讓事件獨立性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并借此去分析互斥事件與對立事件的關系,以及相互獨立與兩兩獨立的區(qū)別.
定義[2]:對任意兩個事件A與B,如果P(AB)=P(A)P(B)成立,則稱事件A與事件B相互獨立,簡稱為獨立.
反之,若事件A與B獨立,即事件A發(fā)生與否不影響事件B發(fā)生的概率,我們將事件A發(fā)生的情況下事件B發(fā)生的概率記為,且設P(A)>0,則P(B)=,即P(AB)=P(A)P(B).
所以事件A與B相互獨立?P(AB)=P(A)P(B).
命題1:對于事件A與B,若P(A)>0,P(B)>0,則有:(1)若A與B獨立,則A與B不互斥;(2)若A與B互斥,則A與B不獨立.
證明:(1)若事件A 與B 獨立,則P(AB)=P(A)P(B)>0,故AB≠,所以A與B不互斥;(2)若A與B互斥,則AB=,所以P(AB)=0,又P(A)P(B)>0,所以P(AB)≠P(A)P(B),即A與B不獨立.
下面我們思考:如果事件A與B不互斥,那么A與B獨立嗎?
如圖1所示,在韋恩圖中,用SΩ,SA,SB,SAB分別表示事件Ω,A,B,AB的面積,于是可以用面積比來表示對應事件的概率.若Ω滿足古典概型,則可以用樣本點數(shù)量nΩ,nA,nB,nAB代替對應的面積.

圖1
命題2:當P(A)>0且P(B)>0時,A與B獨立,等價于A與B不互斥,且在樣本空間Ω中事件A發(fā)生的概率與樣本空間B中事件AB發(fā)生的概率相等,即
例1一個袋子中有標號為1,2,3,4的四個球,除標號外沒有其他差異.從中摸取一個球,設事件A=“摸到1號球”,B=“摸到2號球”.試分析A與B是否獨立.
解析:容易錯誤地認為,在韋恩圖(圖2)中,表示事件A與事件B的區(qū)域不相交,故覺得它們是獨立的.錯因在于:A與B在韋恩圖中不相交,描述的是在一次試驗中A與B不能同時發(fā)生,即A與B是互斥關系;而A與B獨立,描述的是A的發(fā)生與否不影響B(tài)發(fā)生的概率.在該例中,若A發(fā)生,則B必然不發(fā)生,即A的發(fā)生會影響B(tài)發(fā)生的概率,所以A與B不獨立.

圖2
例2一個袋子中有標號為1,2,3,4的四個球,除標號外沒有其他差異.從中有放回地摸球兩次,設事件A=“第一次摸到1號球”,B=“第二次摸到2號球”,試分析事件A與B的關系.
解析:有學生錯誤地將韋恩圖繪制成圖2的形式,發(fā)現(xiàn)事件A與B不相交,根據(jù)命題1,認為A與B不獨立.錯誤的原因是事件A和事件B不是兩個試驗,而是一個試驗的兩個組成部分.即不能將事件A與B看成集合{1,2,3,4}的子集,而應該看成樣本空間Ω={(x,y)x,y∈{1,2,3,4}}的子集,其中(x,y)表示“第一次抽到x號球,第二次抽到y(tǒng)號球”.故其正確的韋恩圖應畫成圖3的形式.從中可看出,事件A與B不互斥,且P(A)=,即事件A與B獨立.

圖3
教材中提到:當三個事件A,B,C兩兩獨立時,等式P(ABC)=P(A)P(B)P(C)一般不成立.用以下兩個例子來說明該結論.

通過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事件A,B,C兩兩獨立與P(ABC)=P(A)P(B)P(C)沒有蘊含關系.下面結合韋恩圖給予一種直觀解釋.
命題3:當P(A)>0,P(B)>0,P(C)>0時,若事件A,B,C兩兩獨立,則P(ABC)=P(A)P(B)P(C)等價于P(C)=P(CAB),等價于事件C與AB獨立,等價于事件C在樣本空間Ω中的概率與事件ABC在樣本空間AB中的概率相等.
例3中,如圖4所示,因為AB={(正,正)},ABC={(正,正)},所以P(CAB)=,即事件C與AB不獨立,所以P(ABC)≠P(A)P(B)P(C).

圖4


圖5
一般地,事件A,B,C兩兩獨立是指P(AB)=P(A)P(B),P(BC)=P(B)P(C),P(AC)=P(A)P(C);事件A,B,C相互獨立是指A,B,C兩兩獨立,且P(ABC)=P(A)P(B)P(C).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三個事件兩兩獨立不能推出它們是相互獨立的.
數(shù)學上有很多較為抽象的概念,通過某種工具或者某種方法讓其更直觀地表達出來,有利于降低初學者學習概念的難度,有利于初學者理解概念的含義和本質(zhì),提高其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