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唐玉蓮,羅艷紅,韋忠恒
(右江民族醫學院 廣西 百色 533000)
“O2O”即“Online To Offline”首字母簡寫,中文翻譯為“線上線下”。“O2O 混合教學模式”是線上與線下教學的融合,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借助網絡媒介、平臺進行在線網絡學習和線下面對面課堂學習高度結合的教學模式。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技術”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核心課程之一,課程內容包含生物化學、化學與臨床診斷學相關的醫學綜合性學科。它以生物化學和臨床醫學的知識為基礎,主要研究人體生物化學指標變化與臨床疾病診斷之間的關系,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一門相當重要的專業課程。與之配套的實驗課,通過實驗項目驗證理論知識,用統計學方法分析實驗結果,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臨床生化檢驗的基本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驗課的教學質量,決定了學生在今后工作中能否勝任醫學檢驗技術工作,能否為醫生的診治提供準確可靠的輔助信息。
傳統單一的線下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教學要求,為提高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技術的實驗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教學團隊嘗試開展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實驗課程的教學模式以傳統的知識講授居多,學生課前較少預習。課堂上教師主要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進行集中授課,講授實驗原理、操作步驟、注意事項。講解結束后,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按課件中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此過程中發現,學生缺乏獨立思考意識和能力,未能靈活處理問題,學生雖能完成實驗操作,但未真正理解實驗的意義,造成“理論空洞學,實驗盲目做”的僵化局面。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加之課前預習粗糙,課后復習、鞏固知識不及時,最終導致實驗教學效果甚微。臨床生物化學實驗課程內容抽象,關聯醫學統計學知識,學生難以掌握和理解,傳統教學方法效果欠佳,達不到預期教學目標。傳統課程評價方式單一,比例分配不合理。
選定醫學檢驗技術本科專業學生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其中,對照班級為2017 級醫學檢驗技術本科1、2 班共105人,2018 級醫學檢驗技術本科1、2 班共103人,均采用線下教學方式。實驗班級為2019 級醫學檢驗技術本科1、2班共109人,采用O2O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式。實驗班與對照班均由相同教學團隊教師授課,課程內容、教學目標一致,學生生源基本一致。
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生物化學實驗》《臨床生物化學實驗與SPSS13.0 統計學軟件應用指導》第3 版自編教材的實驗教學內容,共53 學時。
團隊對“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技術”實驗課程進行O2O混合式教學改革,教師作為組織者、引導者,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發揮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中國大學MOOC 線上資源,觀看實驗操作視頻,結合雨課堂教學工具輔助線下教學活動,教師與學生面對面解決學生線上課程的疑問,手把手指導學生線下實驗,有效提高實驗完成度與完成效果。
2.4.1 線上課前預習
團隊教師結合本校課程教學大綱及教學內容特點,組織拍攝實驗操作的詳細講解和部分實操視頻,例如722 分光光度計、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的使用等,并在中國大學MOOC 平臺發布校內SPOC 課程,供學生進行線上預習。學生通過預習,提前了解實驗原理,初步掌握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熟悉實驗流程步驟。與以往只用課本知識進行預習的傳統模式相比,改革后學生預習的主動性增強、預習效果顯著。
2.4.2 線下課程實施
勤動手、多實踐,能實不虛是實驗教學的關鍵,教學環節中最重要的實操環節安排在線下課堂進行。學生通過預習,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線下課采用提出問題——小組討論——教師、學生互動解答的方式進行。運用雨課堂教學工具,提高學生的參與率,活躍課堂氣氛。實驗過程中,教師分小組指導學生進行操作。一個班級分為12 個小組,每個小組4―5人,每位教師指導3 個小組操作實驗。教師重點糾正學生不規范的操作方式,確保實驗安全性、準確性。實驗設計、試劑的配置、小組成員分工等各環節,都由學生自主完成。在整個實驗課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觀察者和引導者。實驗結束后,教師指導學生對實驗數據作出評判,并利用課后時間進行線上答疑。學生學習動力被激發,由原來的被動接收知識轉變成主動鉆研和思考,學生的探索性和創造性得到提高。此外,增設設計性實驗開題報告、實驗糾錯討論等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2.4.3 實驗報告完成與評閱
實驗的作業包括實驗報告和思考題。實驗報告要求學生如實記錄實驗數據,不論實驗成功與否,學生需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評閱實驗報告,重點對實驗的總結分析及思考題進行批閱,并將評閱結果反饋給學生。思考題通常以實驗課的重難點或知識拓展問題為主,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外主動學習的情況。
2.4.4 效果評價
教學效果評價由學生實驗課程成績分析、問卷調查分析組成。①實驗課程成績為本門課程所有過程性評價成績乘以百分數計算的最終成績,滿分為100 分。②分析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問卷從“學生對O2O 混合式生化檢驗技術實驗課的總體評價;學生對O2O混合式實驗課學習的興趣和態度;學生對O2O混合式實驗課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的滿意度;學生在O2O 混合式實驗課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四個部分進行調查。
從2020―2021 下學期開始,對“臨床生物化學與生物化學檢驗”實驗課進行O2O 混合式教學改革試點。實施對象為2019 級醫學檢驗專業本科學生共109 人。課程考核評價采用過程性、形成性多元評價方式,更全面、客觀、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實驗課程的成績分配比重調整,建立多元化形成性評價體系。從教學改革前課堂考勤(20%)、實驗報告(40%)、實驗考核(40%)的評價標準調整為:線上學習(10%)、線上作業(10%)、學生設計性實驗(20%)、實驗報告(30%)、實驗操作考核(20%)、線上考試(10%)。從線上、線下、科研能力、操作能力等多維度評價學習效果,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合理。其次,為了培養學生的團隊協助意識,實驗成績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例如實驗操作考核,以小組為單位考核,學生抽簽確定個人的考核項目,每位學生考核不同項目,實驗考核成績為小組成員的平均成績。這樣的評價方式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中,有效促進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改革后2019 級醫學檢驗專業本科班與改革前2017級、2018 級同專業層次班級學生的實驗課程成績進行比較,可以看出教學改革前的2017 級、2018級,實驗課程成績無明顯差異,分數主要集中在80―89 分之間,比例分別為44.76%和42.72%,96―100 分數段的人數比例偏低,均值低于10%。教學改革后,90 分以上人數比例明顯提高,達到79.82%。其中,90―95 分數段人數達55.05%,96―100 分數段人數比例24.77%,高分段人數比例明顯提高。O2O混合式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明顯效果。
采用調查問卷方式對學生進行調研,從而找出問題和不足,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跟蹤教學效果。本次研究向教改試點班級學生發放調查問卷109份,收回問卷109份,回收率100%。
在學生對O2O 混合式生化檢驗技術實驗課的總體評價中,74.2%的學生非常滿意,10.1%的學生滿意,8.2%的學生感受一般,5%的學生不確定,2.5%的學生不喜歡。其結果表示,此教學模式在實驗課中的應用有一定優勢。
在學生對O2O 混合式生化檢驗技術實驗課的學習興趣調查中,79.6%的學生非常感興趣,9.4%的學生感興趣,5.8%的學生興趣程度一般,5.2%的學生不感興趣。混合式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提高實驗成功率。
學生對改革后教學評價方式:“線上學習(10%)+線上作業(10%)+學生設計性實驗(20%)+實驗報告(30%)+實驗操作考核(20%)+線上考試(10%)”的評價。20.3%的學生認為評價方式分數比例非常合理,64.8%的學生認為評價方式分數比例合理,11.1%的學生不確定評價方式分數比例是否合理,3.8%的學生認為不合理。
經深入了解,評價不合理的學生認為投入過多課余時間用于線上學習,不能很快適應新的學習方式,擔心影響該課程綜合期評成績。
為了能更好地推進混合式教學改革,將混合式教學的優點發揮到最大,針對各評分項目對學生在混合式學習中存在的困難進行調查,從而對困難學生進行精準幫扶,不斷完善和改進教學環節和評價體系。線上部分,85.2%的學生能自覺進行線上的課前預習,35.4%的學生對完成線上作業有困難,42.6%的學生對完成線上考試有困難。36.7%的學生認為完成設計性試驗有困難,這些學生當中29.8%的學生認為與小組成員共同完成沒有困難。18.6%的學生對實驗操作程序理解有困難,11.3%的學生對實驗操作不熟練,實驗操作考核信心不足。
經調查分析,O2O混合式教學在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技術實驗課中的應用總體效果良好,學生對課程評價的滿意高度、學習成績達到預期效果,教師直觀感受到教學改革后班級學習氛圍濃厚,學生主動提問、探索實驗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生完成實驗的速度加快,實驗成功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線上學習成績呈現兩極分化,部分學生因學習負擔重,線上學習得分低;部分學生容易依賴小組成員,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實驗操作積極性不夠。總結以上問題,團隊將從優化線上教學內容、分類指導學生、增加自我評價、學生互評等評價體系,從而全面、客觀、科學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
綜上所述,在普通高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中實施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已具備相應的基礎和條件,學生和授課教師均可通過混合式教學獲益。學生獲得書本以外的相關知識,提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還可以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能夠更高效地開展線下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