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莉
摘要:“伴學互助”學生成長共同體是根據國情、校情、班情、學情提出的。基于網絡平臺構建學生成長共同體要從改革班級管理模式入手,將學習共同體理論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相結合,打造融學生、教師、家長為一體的成長團隊,通過團隊合作,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把學習變成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行為,通過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對此,教師可通過團隊建設、合作發展、培訓組長、任務驅動等方式落實。
關鍵詞:成長共同體;網絡平臺;合作;學習方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9-012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十四五規劃課題2021年度教研專項重點課題“基于網絡平臺構建區域集團教研共同體的深度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YB1421226)研究成果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傳統的課堂是由學生、教師、書本等構成。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傳統的課堂概念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也不拘泥于課堂一隅,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了海量信息、多樣的學習方式以及廣闊的成長空間。但學生受閱歷所限,缺乏足夠的判斷是非能力,這就需要教師以引導者的角色,借助網絡平臺構建學習共同體,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考驗著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應對能力,學校、教師深刻感受到線上教學與課堂教學之間的互補性,認識到線上學習形態的優勢。對此,學校、教師要認真總結,立足于網絡平臺的優勢,使其成為學生有效的學習途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讓學生不斷成長、發展。帶著這樣的思考,哈爾濱市蕭紅中學積極參與了黑龍江省十四五規劃課題2021年度教研專項課題“基于網絡平臺構建區域集團教研共同體的深度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YB1421226)的研究與實踐,確定了讓信息化成為學校創新發展方向的重要決策。學校通過網絡平臺積極搭建學校、學生和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利用網絡資源拓展教育空間,科學規劃線上階梯作業,舉辦云端“五育并舉”活動。其中,云端“五育并舉”的活動內容依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將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教育內容融為一體,有效拓展了課堂的內涵,而豐富、有趣的選材,又極大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熱情。
那么,線上學習的核心要素到底是什么?北京師范大學對全國7萬余名中小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自覺性和自律性是影響居家學習和網絡學習的重要因素,37%的學生對自己線上學習期間的自覺性和自律性“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由此可見,線上學習的核心是“自我管理、自主學習”。帶著這樣的思索,本校提出“改革育人模式、優化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研究方向,從改革班級管理模式入手,將學習共同體理論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相結合,打造融學生、教師、家長為一體的成長團隊,通過團隊合作,優化學生學習方式,構建學生成長共同體,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這樣,本校“伴學互助”學生成長共同體應運而生,以科學的育人模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平臺和支撐。
“伴學互助”學生成長共同體以小組為基本單位開展學習活動,在明確小組的管理職責、內容、評價標準的前提下,在分工管理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成長實施合作管理,以此促使班級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并張揚學生的個性。
1.基于國情
21世紀是價值共創、合作共贏的時代,“伴學互助”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成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理念。
2.基于校情
本校在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上,以小組互助研究為基礎,探索出“五環節”教學模式,實現了從課堂教學模式向管理模式的轉變。
3.基于班情
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班級管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風,有利于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使其從一部分班級管理實務中抽出精力,進行教育教學實踐,實現了從師生層級化管理向生生扁平化管理的轉變。
4.基于學情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學要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伴學互助”學生成長共同體有利于提升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即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學生在成長歷程中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伴學互助”就是為學生尋找陪伴其成長的“伴”。“伴學”中的“伴”是指“良伴”的教師、“朋伴”的同學、“伙伴”的家長,“學”是指學生個體的學習活動,“三伴”組合成為陪伴學生學習、成長的團隊。“互助”是指合作互助的方式,包括朋伴的“互助”、良伴的“幫助”、伙伴的“協助”,通過團隊文化的鍛造形成穩定的團隊精神,為學生打造一個健康的“朋友圈”,促進師生關系、生生關系、親子關系和諧發展。在伴學互助管理模式中,教師作為“良伴”引導、啟發學生,并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知識學習、體育鍛煉、藝術修養提升、勞動實踐等方面互助學習,共同進步。教學實踐表明,基于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親子關系以及和諧、健康的生生關系,學生的內在積極性都會得到最大限度激發,創造性得到最大程度提升。
1.組建團隊,互助發展
在組建“伴學互助”團隊時,班主任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性格特征、優勢特長進行合理搭配,使學生之間具有互補性,力求小組人員均衡發展,適宜開展小組競爭活動。同時,還要綜合考慮家長“伙伴”的熟悉度、學生“朋伴”的親密度等因素。一般情況下,四個或六個學生(朋伴)為一個小團隊,每個團隊設一名教師(良伴)、多名家長(伙伴)。這樣,“三伴式”團隊組建完成。
2.明確職責,合作發展
(1)朋伴(同學)職責。首先,要精心挑選組長。班主任可通過組內民主選舉,挑選領導力強、責任心強、道德素質高、人際交往能力強等綜合素養較高的學生作為組長。其次,明確成員職責。根據團隊任務,組長明確每一位組員的職責,體現出示范性和引領性及陪伴性。最后,形成團隊架構。團隊架構既有固定組織,也有臨時架構,皆由團隊任務而定。
(2)良伴(教師)職責。良伴(教師)負責團隊的組織管理和整體協調工作,是陪伴學生成長的引領者,為學生答疑解惑的顧問。其具體工作職責如下。第一,關注各層級學生的思想變化,與學生談心交流,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知心朋友,積極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團隊健康成長。第二,公平公正地進行評價,及時組織學生總結反思,調動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的積極性,讓團隊保持生機與活力。第三,與其他教師及時溝通,反饋團隊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效果,便于其及時調整教育教學策略。第四,為學校及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提供建議和支持。
(3)伙伴(家長)職責。伙伴具有溝通、協助的作用,具體職責如下。第一,負責團隊建設,集思廣益,打造團隊文化。第二,配合教師,指導督促組內成員完成小組學習活動,鼓勵成員間、組際競爭與合作,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第三,利用休息日,適當在小組內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如共讀一本書、共賞一部電影、趣味知識競賽,以及繪畫、手工展示等活動。第四,開展“家長大講堂”活動,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職業夢想、社會經驗,積極發揮家長智慧,促進親子關系和諧。
3.組長培訓,引領發展
組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伴學互助”小組建設成敗的關鍵。組長的培訓主要是領導力的培訓。具體內容如下。
(1)理解力。教師交待的任務或者是書面的,或者是口頭的,如果組長理解力不強就會影響工作成效。(2)執行力。理解之后是執行。為高效完成任務,組長要根據組員的特長進行分工,分工之后是合作,即把任務整合起來形成小組共識。對此,組長要具有感召力,能充分調動組員的積極性,要賞識組員,信任組員,肯定組員的付出。小組互學時,誰作記錄?發言順序是什么樣的?誰主持?誰匯總?小組展學時,誰是主發言人?誰作補充?誰做示范?誰負責板書?誰負責板畫?一個好的組長會讓分工配合更加高效。(3)決策力。組長在做任何決策前都要征求組員的意見,實行民主管理,而不能采取專制管理或放任型管理。(4)組織力。小組是一個組織、一個團隊,只有把組員組織起來、凝聚起來,才能產生小組的力量。因此,組長平時要多和組員交流、溝通,成為組員的知心朋友。小組互學、小組展學以及其他活動的開展都由組長組織,如果組織得好,效果就好。(5)自學力。一般情況下,個人自學在前,小組互學、展學在后。如果組長本人的自學能力不強,存在的知識漏洞多,在組織討論時,“權威”就體現不出來。因此,組長要提升自學能力,在組內交流討論時起到引領作用。如果組長在某些領域不擅長,教師可以考慮在組長下面設置副組長一職。
4.任務驅動,全面發展
任務驅動是“伴學互助”的主要內容,以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多維互動為管理理念,使學生處于自主管理、自覺學習的積極狀態中,并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積累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
(1)德育常規管理互助。德育常規管理注重落實一個“塑”字———塑造品行、塑造個性,通過“伴學互助”小組的自主管理讓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得以激發,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2)課堂教學互助。教師以“伴學互助”為載體,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課堂展示、課后作業、課后幫教等環節實現高效課堂教學。
(3)體育鍛煉活動互助。體育課程建設落實一個“健”字———健德和健力,通過“伴學互助”小組開展特色體育項目,進行校園創編操、健體操、室內操、手舞操評比活動以及云端體育節活動,發揮體育“育體、育心、育人”的功能。
(4)藝術修養提升互助。美育課程建設落實一個“悅”字———清耳悅心和愉悅心靈。各小組學生相互督促,學會一至兩項藝術技能,會唱主旋律歌曲。學校還可組建特色藝術團隊,進行藝術展演。
(5)勞動實踐活動互助。勞動實踐課程建設落實一個“深”字———深入感知和深切體驗,以小組為單位加強生活實踐、勞動技術和職業體驗教育。通過組內互助共促機制開展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校園勞動、校外實踐、研究性學習和社區志愿服務等活動,學生可在體驗的基礎上實現行為上的改變。
為保證任務順利實施,教師要做好科學安排管理,將任務落到實處。第一,日常管理制度化。制度為學生提供評定品格行為的內在尺度,使學生在一定準則規范下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朝著符合班級群體利益、符合教育培養目標的方向發展。“伴學互助”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激發學生的潛能、激情,通過釘釘打卡、微信接龍、騰訊文檔等形式進行日常管理,讓學生實現自覺遵守、自覺約束、自我管理的高度自律。第二,學習任務科學化。首先,要有任務約定。如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或良伴布置的晨讀任務、復習內容。其次,要有檢查過程。如通過釘釘打卡,上傳照片、視頻,或組織視頻會議、直播課堂、錄小視頻分享等方式,交流學習,督促檢查。第三,實踐活動常態化。除規定動作外,各組可以定期組織視頻沙龍,討論大家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如音樂、漫畫、游戲、閱讀等。線下活動可以由伙伴(家長)組織幾個家庭外出爬山或野餐,以提高小組凝聚力,讓校園生活呈現生機與活力。
合理的激勵評價是提高伴學互助效果的重要途徑。教師可通過建立良性制約機制與激勵機制,發揮每個成員的最大潛能,實現共同目標和個人目標的辯證統一,并利用信息網絡平臺的優勢,記錄學生的發展過程,進行過程性評價,真正將立德樹人和“五育”并舉落地、落細、落實。同時,教師要積極建設班級評價體系,即通過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和反思組成多元評價體系,確保“伴學互助”管理模式高效實施。
1.組內互評
評價的內容包括小組成員的互助態度、互助質量以及創新能力。在具體評價過程中,學生可以參考評價標準對自己及本組的互助與交流情況做出反思,總結有益的經驗,改進問題和不足。
2.組際互評
在注重組內互評的同時,教師還要注重組際互評,以此增強學生的集體責任感、集體榮譽感。
3.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是“伴學互助”質量的保證,是學生進步的強化劑。(1)對學生個人表現進行評價。教師對學生評價的基礎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展,要重視評價的激勵功能。同時,注重發展過程評價與發展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對過程的評價。這是因為關注小組互助學習的過程比關注結果更能提高學生的互助學習能力。(2)對互助狀況進行評價。教師作為“伴學互助”的“良伴”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讓學生動起來,同時關注學生的互助狀況,關注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態度,并及時作出合理評價。對此,教師可采取描述性的語言進行總結,運用競賽的形式反饋合作結果。多種反饋形式交叉進行,有機結合,可使小組評價多樣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熱情。(3)對互助效果進行評價。互助效果的評價著力點是學生的進步與提高,即讓學生與自己的過去比,只要比自己過去有進步就算達到目標。合作小組評價的重點是合作過程是否團結、互助、互補,以及小組合作中的創新因素,以此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增強合作小組的凝聚力,使其認識到良好的團隊合作對于成功的重要性。
4.學生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實際上是自我反省的過程。在小組互助合作中,學生對自身參與學習活動的態度、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基本能力(主要是獨立尋找信息的能力、完成任務的活動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表達能力等)、獨立性和創造精神等方面進行價值判斷,從而實現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對此,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評、互評。
5.學校評價體系建立
學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評價方式對教師個人和學生集體進行評價,鼓勵教師進行研究,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管理實踐。
“伴學互助”學生成長共同體是以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為基礎,以實現班級學生自治為目標的管理策略,可有效提升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實現學生自主發展,達到“自主合作,互助共贏”的效果。在教育面臨重大變革的今天,新時代蕭紅人勇擔基礎教育重任,尊重教育規律,回歸教育本真,落實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的教育目標,堅持以人為本,通過課程、課堂、評價、管理等多方面變革,以科學的教育方法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不斷提升育人品質,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基于網絡環境創建的學習成長共同體,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個性化和創新性發展,提升了教師的判斷力和專業性,提升了全體學生的學習力,值得推廣,以及落實在教學實踐中。
參考文獻:
[1]余勇濤.學生成長指導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建設[J].中國教師, 2021(06).
[2]鞠秀萍.學生成長共同體———群體表現課堂的內涵及理念[J].理科愛好者,2021(03).
[3]劉凱,廖勤生.選課走班制下“學生成長共同體”的有效實踐[J].中小學校長,2017(10).
[4]莫敏,莫煩,賴艷清,田麗.基于心理效應構建班主任與學生的成長共同體[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08).
[5]曹加明.巧動心思,凝心聚力,管好新班級[J].四川教育,2020(02).
[6]孫正軍.以特色“學習共同體”引領學生自主成長[J].中小學管理, 2013(06).
[7]王亞絨.在“師生成長共同體”中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參與意識[J].現代語文,2012(06).
[8]梁娟.小學教師思維品質提升的校本實踐[J].中小學管理,2021(09).
[9]王懷玉.中英比較視角下的師生成長共同體認識[J].班主任之友, 2018(12).
[10]劉肖.班級組改革:以“智慧集群”式管理破解班主任單兵作戰困局———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探路班主任工作制度改革[J].中小學管理,2012(10).
Exploration of Constructing Student Growth Community Based on Network Platform
Ren Zhili
(Harbin Xiaohong Middle School,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00,China)
Abstract: "Learning with mutual help" student growth community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school conditions, class conditions and learning conditions. To build a student growth community based on the network platform, we should start with reforming the class management mode, combine the learning community theory with the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 create a growth team integrating stude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optimize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through team cooperation, and turn learning into students’ subjectivity, initiative and independence. Through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generation, publicity,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realiz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all students. For this, teachers can implement it through team building,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training team leaders, task driving and other ways.
Key words: growingcommunity; network platform;cooperation; learningstyle;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