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萍
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社銀聯網發放即在全省人社一體化信息系統框架下,依托省級集中的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管控平臺,對內改造對接各地各險種業務系統和全省基金財務核算系統,對外聯網對接各地各險種支出戶銀行、發放銀行,實現社會保險待遇發放全程電子化流程和業務財務銀行三方對賬機制,嚴防社會保險基金支出經辦風險,確保參保人員各項待遇按時足額準確發放,從而進一步規范社會保險經辦管理,強化基金風險防控。
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實行社會化發放,即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全額繳納養老保險費,企業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管理發放,通過國有商業銀行或郵局為企業離退休人員建立基本養老金賬戶,按月將應付的養老金劃入賬戶,保證離退休人員能按時支取。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原有社會化發放流程在不斷的業務實踐操作檢驗中存在諸多弊端,給社保基金安全帶來巨大風險,為防控養老保險基金風險,保障社保基金安全,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實行社銀聯網發放勢在必行。
第一,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定期業務生成后社保發放數據經業務系統導出后,由業務經辦工作人員通過手工報盤形式傳遞給財務經辦人員,經審核后再報盤給銀行,整個數據傳遞過程經手人員較多,存在脫機修改待遇應發數據的風險,具有不可控性。對合作銀行管理不到位,銀行未對待遇人員關鍵信息逐一進行一致性核驗,加之傳遞數據介質缺乏安全性,導致發放數據存在泄露、缺失及被篡改的可能性。
第二,在原有的社保待遇發放流程下,當期待遇發放失敗時,銀行需將失敗人員信息反聵給社保部門,但反饋過程時間較長,導致發放失敗人員的社保基金滯留發放銀行的時間長短不一,缺乏及時的業務、財務、發放銀行三方對賬機制,增加了社保基金管控風險。
第三,由于養老保險待遇發放數據傳遞環節復雜,社保待遇發放數據經業務生成并復核審批后傳遞到財務,再經財務傳遞到銀行后臺,最后經銀行后臺部門發放至相關銀行帳號,在此流程中,應發數據檢查、銀行賬號核對、發放失敗人員的二次發放處理等業務數據需要耗費大量人工去核查,不僅工作繁重,而且人工操作容易出現比對紕漏。
第四,養老保險待遇當期發放失敗人員,多因帳號發生變更未及時到社保部門進行變更登記導致,待其提供正確的發放帳號后,社保將有關信息通知銀行,銀行進行二次發放,導致養老保險待遇二次發放具有隨機性,缺乏有效監管。
第五,由于企業養老保險業務開展時間較早,存在極小部分企業離退休人員多年來一直通過銀行信匯或者郵儲匯款單的形式接收其養老待遇,雖然這種形式適應早期企業離退休人員因居住偏僻、附近無便利銀行的情況,但這種方式,尤其是通過郵局郵寄的養老金,經常發生拖延。隨著時代的發展,銀行服務網點的下沉式布局,原有的這種發放方式需要得到改變,加之這種由社保經辦機構財務人員直接進行養老待遇發放的業務操作,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存在較高的管控風險。
衡水市企業養老保險于2018年7月20日實現社銀聯網系統第一批上線,其余所屬各縣于9月20日上線社銀聯網系統。第一批上線的縣區在經過最初2個月的有效運行,基本實現了社會保險待遇發放全程電子化流程和業務財務銀行三方對賬機制,截至目前,社銀聯網系統經過近兩年的不斷完善與改進,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社會保險基金支出經辦風險,確保了參保人員養老保險待遇按時足額準確發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早期銀行在進行社保待遇發放時主要以個人社會保險編號、姓名及帳號一致為標準進行發放,導致多年來忽視系統內人員基本信息的維護,基本信息尤其是身份證信息存在姓名同音不同字、身份證號碼位數不全、號碼不存在等問題,這次借助社銀聯網系統的上線,企業養老保險待遇在發放時系統會提示業務系統與銀行發放系統不一致的錯誤信息,各級社保經辦機構需要根據系統推送的錯誤信息,通過各種渠道,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修正錯誤信息,屬于社保業務數據不準確的由社保部門進行修正,屬于銀行早期開戶信息數據不準確的,由銀行依據其流程進行更正。此次基礎信息修正工作,既要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又要優化辦事流程,方便廣大離退休人員,從而確保養老保險待遇按時足額發放,對社保經辦機構服務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第二,企業養老保險待遇社銀聯網發放前,發放失敗的金額需銀行退回財務,并經財務科室確認失敗后,業務科室方能看到發放失敗情況。經過最初兩個月的運行,發現銀行退款不及時,導致后續流程的延緩。后期經協調合作銀行明確其退款時間,并隨著社銀聯網系統與社保業務部門及銀行部門的不斷磨合,系統不斷升級與改造,現已全面實現業務、財務、銀行三方對賬的及時性與準確性。
第三,企業離退休人員待遇社銀聯網發放過程中,部分人員由于涉及跨行發放問題暫時采用線下加密導盤形式發放,隨著社銀聯網工作的推進,新的問題的出現,需要及時得到有效解決。為此,結合各地市實際情況,解決此類問題,全面防控社保會保險基金支付風險,河北省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發通知,采用人行代收付系統實行支出戶直發來解決社銀聯網跨行發放問題。
第四,社銀聯網系統上線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待遇仍存在極少數以銀行信匯及郵儲匯款單的形式進行發放。社保經辦人員經與這部分人員溝通,結合其反映的居住偏僻、附近無便利銀行,而且歲數大、行動不便等實際困難,協調相關銀行部門開展上門服務,就近辦理業務,使其養老保險待遇順利實現社銀聯網發放。
第一,有利于降低企業養老保險待遇支付過程中存在的基金風險,增強養老保險基金抗風險能力。
原有社會化發放模式,社保、銀行數據通過手工報盤進行傳遞,存在發放數據泄露或者被篡改的風險。養老保險待遇社銀聯網發放后,一方面通過改造本地現有計算機業務系統,對接省局基金管控平臺,充分實現對社保所有業務的操作環節痕跡監控,使每筆業務操作做到有痕可查,有跡可尋,在社保信息系統操作上,做到業務系統數據與紙質留檔材料數據的一致性,全面取消線下手工辦理,實現社保業務全面系統線上操作。另一方面養老保險待遇發放數據通過系統實行業務、財務、銀行一體化線上操作,數據做到離庫不離線、中途不落地,消除養老保險待遇發放數據離庫操作風險,有利于保證數據的安全性與完整性,極大地避免了支付過程存在的風險,提高了社保基金風險防控水平。
第二,有利于及時發現參保人員在企業養老保險待遇領取過程中存在的違規違法行為,降低社保業務部門經辦風險,防患于未然。
由于企業養老保險開展時間較長,加之早期銀行開戶預留信息與現在的持有證件存在差異,導致部分離退休人員信息在業務系統及銀行系統中的不一致。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領取實現社銀聯網發放后,社保業務系統及銀行業務系統內相關基礎數據,如:公民身份證號、姓名等關鍵信息得到及時更新及校對,與廣大離退休人員現持有的證件信息達成一致。在基礎數據準確無誤的情況下,借助社銀聯網后省級協同平臺的優勢,能夠檢查出支付明細人員是否存在重復領取、死亡冒領、服刑等不具備待遇領取條件的信息,有助于社保機構及時發現違規領取養老保險待遇的人員,及時排查風險隱患。
第三,有利于進一步優化社保經辦管理能力,完善經辦流程和內控措施,提升服務質量。
養老保險待遇實現社銀聯網發放前,各級社保經辦機構通過組織相關環節的業務、財務、信息人員進行上線軟件操作培訓,極大地提升了社保經辦人員的業務素質。按照社銀聯網發放流程的要求,規范經辦業務流程,完善管理制度,明確不同崗位職責,健全社保經辦機構內控體系,推動內控信息化水平提高。合理調配工作人員,加強社保經辦業務不相容崗位分離管理,做到各類業務相分離。堅持收支業務相分離、待遇核定、支付業務相分離、待遇支付、待遇領取資格認證業務相分離、會計、出納相分離、稽核事項必須由兩人以上同時進行崗位不兼容、系統管理和信息維護相分離的原則,實現崗位間互相監督,業務環節互相制衡機制。落實初審、復審,審核制度,加強權限限制,明確系統管理員、業務財務人員的職責和權限,由系統管理員根據工作需要分配業務人員權限,將業務操作人員的權限和職責明確分離,實現業務處理時互相制約,有限防范一人多崗流水操作。同時積極與有關發放銀行溝通,進一步規范發放流程,減少發放環節,節省傳輸時間,提高經辦效率,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安全高效便捷發放,有效降低經辦流程不規范導致的基金防控風險。
第四,有利于社保銀行提高業務系統數據質量,為社保“大數據”的到來奠定基礎。
養老保險待遇社銀聯網發放要求社保機構對業務系統中待遇人員公民身份證號、姓名、銀行賬戶等關鍵信息進行質量檢查(不能有全角特殊字符、空格、18位公民身份號碼等)。質量檢查合格后,社保傳遞數據與銀行數據進行比對,檢查社銀雙方的公民身份號碼、戶名、銀行賬號等指標是否一致。比對完成后,銀行將檢查結果返回社保。對于檢查結果不一致的數據,社保機構通知參保單位或個人,對社保及銀行預留信息進行核實更正。借助社銀聯網系統的上線和在聯網過程中大量基礎工作的開展,極大地提高了社保、銀行業務系統基礎數據質量,加之后期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系統的上線,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領取人員專項信息核查活動的展開,切實充實并提高了數據質量,為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以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專業化建設提供了有效支撐奠定堅實的數據基礎。
隨著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聯網發放工作的順利開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其他社保待遇的聯網發放也在逐步實現中,加之近年來省級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核檔登記平臺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系統的上線運行,各項社會保險待遇基金風險得到有效防控,極大地保障了基金安全。為守護好人民群眾的每一分養老錢、保命錢織起一張強大而緊密的保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