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商務職業學院 李俊伶
近年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暴發率不斷攀升,此類事件不僅導致全球經濟出現萎縮,還間接導致局部地區發生重大矛盾沖突,因此,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已經成為全球各國需要團結一致共同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相關研究顯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僅對社會發展產生極大破壞,還打破了人們日常生活模式,這些改變也給當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帶來了極大的壓力[1]。2022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1000萬,達到1076萬,是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總數和增幅最大的一年。
受全球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經濟衰退壓力的加大以及國際形勢變化復雜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今年大學生就業壓力異常嚴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示,今年將把高等學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為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中小微企業吸納畢業生的就業支撐,實施百萬青年見習崗位募集計劃,簡化、優化畢業生的就業手續,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全力確保2022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局勢穩定[2]。因此,如何引導和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疏導學生就業焦慮心理、幫助學生積極調節適應就業環境和順利找到心儀工作崗位,是高校和高校教師面臨的首要任務。
從我國勞動者的就業結構和擇業意向來看,大學生群體求職意愿“白領化”“傲視流俗”的特征明顯,特別是對于“00后大學生”而言,往往更希望從事體面、輕松且富有成就感的崗位,而不愿從事相對辛苦的技術、技能類工作。大中小型企業迅速增長的技能人才需求與勞動者“白領化”的求職意愿之間的不平衡,將進一步加劇“00后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3]。本文將通過分析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下大學生就業狀況,針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困境提出對策建議,進而幫助高校和高校相關教師更好地幫助新時代大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并順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崗位。
此次調查研究采用的方法有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調查過程中充分借助和利用問卷星調研平臺、QQ、微信等多平臺、多渠道進行問卷的采樣,利用23天的時間,總計發出問卷397份,收回397份,其中獲得的有效電子問卷388份,所獲數據包括居住在我國的多個省、市、區的在校大學生和居住在我國但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被迫在國內進行網絡授課的碩士生、博士生和留學生,樣本總體上覆蓋范圍廣,具備在校學生的代表性和比較好的普遍性。
此次調查問卷涉及的在校大學生中,接受調研的女性大學生為75%,男大學生為25%,接受調查的男大學生比例顯然低于女大學生,這和調查對象中在讀大學生中的性別構成比例相一致。收到問卷調查的大多數為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和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在就讀年級上的構成,主要集中在本二、研二、博二。
1.在校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影響表現不同。
在接受問卷調查的在校大學生中大部分學生認為公共衛生事件對其就業情況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感到“受到了一些影響”的比例為54%。有24%的學生感受到公共衛生事件對就業影響表現為“影響很大”,另有8%的學生感受對就業形勢“完全沒有影響”,14%的大學生表現為完全不知道公共衛生事件是否會對自己的就業情況產生影響。通過上述數據采樣可以得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在校大學生的就業觀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不良的心理期望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擇業觀。

圖2 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之后大學生職業規劃分布
2.大部分學生認為公共衛生事件使其實習和就業變得越發困難。
根據接受問卷調查的在校大學生的數據統計情況,81%的大學生認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使得他們的實習和就業情況變得更加困難,僅有19%的學生認為其對實習和就業沒有較大的影響。由此說明,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已經在大學生們心理上造成較大的實習或者就業心理壓力。
1.公共衛生事件對在校大學生職業謀劃的影響
在相關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前,65%的在校大學生選擇“繼續深造(學業)”,16%的大學生選擇“就職民營企業”;但是在近幾年多種公共衛生事件暴發后,63%的學生繼續選擇“繼續深造(學業)”,17%的學生繼續選擇“就職民營企業”,由此可見,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暴發并未對在校大學生的就業觀造成較大的影響,主要還是集中在繼續深造和就職民營企業中(如圖1、2)。

圖1 公共衛生事件發生之前大學生職業規劃分布
2.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大學生面對的就業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有55%的大學生表示就業情形競爭空前激烈,22%的學生認為就業渠道明顯縮減,另外21%的學生認為就業市場需求減少明顯,但依然還有2%的學生認為目前就業形勢良好。調查數據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的學生認為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已經對其就業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3.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大學生對就業的期待狀況
在對在校大學生對就業工作的期待調查中,31%的學生認為期待的工作為“工資高,充滿挑戰和機遇”,54%的學生認為“工資適中,工作穩定”才是其理想中的工作,只有4%的學生認為“工作輕松為重”工資高低不是主要的考慮范疇。
總體來說,在校大學生在公共衛生事件影響下其心理狀況對其擇業、就業觀有一定的關聯性。
1.不同性別的大學生針對就業情況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
從調查問卷的數據可以發現,男性大學生在工作匹配率不適應感低于女性大學生,“有較大影響”和“有非常大的影響”的女性大學生占比為54,11%、10.44%,男性大學生為47.73%、6.41%(見表1)。該數據反映了在校大學生中女性大學生較男性大學生來說情緒波動更大和敏感,對未來就業的情況焦慮度更高,因此女大學生相當于男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值普遍較高。

表1 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就業差異
2.自我調適能力差,心理輔導仍需增強
在探討求職就業過程中對自己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的問題中,32%的學生選擇“焦慮”,26%的學生選擇“從眾”,但是仍然還有23%的學生選著“自卑”,這足以證明大多數的在校大學生在就業中自我調節能力欠缺,實習或者就業工作中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和輔導問題仍需重視(如圖3)。

圖3 大學生求職就業壓力情況分布
3.公共衛生事件情況下就業壓力大,自我原因剖析
針對當前競爭激烈的就業形勢,38%的學生認為自身就業企望值較高,現實和理想之間存在較大的分歧,26%的學生認為自身學習的專業供求關系明顯大于實際需求(如圖4)。通過數據可以發現,大學生對自身就業壓力的消極負面的情緒較多,未能形成正確的擇業、就業觀,部分大學生的抗壓能力依然薄弱。

圖4 目前大學生應對就業的心理分布
在當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斷暴發的大背景下,高校領導要高度重視,全面分析判斷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全面部署就業工作,大力推進各項工作的落實。首先,應打造匯聚學校、二級學院、輔導員、專任教師、班主任的上下聯動機制,構建畢業生“一對一”幫扶的立體化工作體系。其次,全員充分利用上下聯動機制,發掘社會資源,多方尋找就業單位,向畢業生精準推薦符合其個人特點的工作崗位,積極促成就業。此外,高校要加強就業指導,開展就業能力培訓,舉辦多場線上線下畢業生專項招聘會,收集和審核就業數據,開展畢業生就業跟蹤服務。最后,要充分利用大數據資源了解和分析學生的就業困惑,積極關注畢業生心理健康,協調心理咨詢中心給予支持,減輕家庭和就業難等問題給畢業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鼓勵畢業生積極面對困難,樹立信心、勇敢嘗試、大膽選擇。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暴發導致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一方面導致經濟出現暫時性的停止,另一方面新經濟新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和新挑戰。高校要加強對畢業生就業觀念的正確引導,使其合理進行自我定位,及時調整就業期望值,幫助困難畢業生樹立多元就業意識,真正把擇業、就業觀念與市場需求相接軌,激勵畢業生踴躍面向基層就業,鼓勵畢業生積極參與“三支一扶”“一村一大計劃”“西部計劃”等中央和地方基層項目。同時各高校和高校輔導員應該針對畢業生簡歷制作、筆試面試技巧、交流禮儀、職場規范、生涯規劃等內容開展個性化輔導,提升學生求職技能和職場勝任力。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傳統就業指導工作形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2021屆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很多高校和老師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開展各種形式的云端就業指導和云端招聘會形式進行。隨著防疫工作的規范化和“元宇宙”時代的到來,高校就業工作的重點應轉向網絡平臺的建設和工作模式的創新。積極推進高校就業指導云平臺建設,使其成為支持大學生就業的主要信息平臺。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是國家社會穩定的前提條件,還關乎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而作為高校就業工作第一線的高校各管理部門和教師應當充分地認識到在重大突發衛生安全事件影響下大學生的畢業就業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認清形勢、創新思維、開展心理疏導、拓展就業渠道,才能將大學生的就業工作做好做細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