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榮
(內蒙古開放大學,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提到,“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我國高等農林教育大有可為”[2]。遠程教育涵蓋農林學科,在推進遠程教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農林學科課程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之中,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3]。
園藝作物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農產品,隨著園藝產品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園藝產業也成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其中設施園藝技術的發展對促進農業現代化有著積極作用。“設施園藝學”是一門專業必修課,主要內容包括園藝設施的歷史、概念,各類園藝設施的介紹及設施作物的栽培方法等。該課程著重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及實踐技能。以該課程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充分挖掘專業知識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專業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礦”,每門課程都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求,而這些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首先需要對教學大綱進行完善。教學大綱對教學實施具有重要作用,指導教學全過程,為做好課程思政改革,課程教學設計應注重教學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以新農科思維,進一步完善課程的教學目標,更新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改善教學狀況,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表面化、形式化,不斷強化專業課堂的育人功能[4]。
設立新教學目標,不僅以教授園藝設施的相關概念、歷史、知識及技術要點為主要目標,更應注重培養能適應現代化農業生產環境,在提高產品生產水平、助力農村農民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新型復合型農業人才。通過課程思政改革,確立立德樹人培養目標,加大德育力度,以新農科“四個面向”(面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新理念為指導,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與科學探索創新精神,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貫穿滲透在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增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意識,明確人類發展進步的歷史擔當。
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引入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學習平臺討論區功能,創建師生互動討論區,以教師引領、學生主導的形式進行專題式討論,就課程學習中的重要問題,進行深入學習交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促進思想提升,激發學習積極性。教師在引導討論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原則、要求及內容,并通過學習平臺分享教育資源,如視頻、音頻、文字材料等,還可通過多種途徑開展實時遠程學習活動,在課程內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師生互動學習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改變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被動學習模式,促進師生間的交流,即時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教學內容是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部分,思政元素的融入促使原有教學內容必須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更新。任課教師、責任教師通過梳理課本,挖掘原有內容與思政元素的契合點并深入研究,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達到隱性教育目的。課程內容的選取避免泛泛,要科學抓取,找準契合點,以有機互融的方式建立內在聯系。不必每次授課都有所體現,但對于融入的思政元素,需全面深入挖掘,并與課程內容自然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教育有機結合,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
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5]。“設施園藝學”是一門教授現代化農業技術的學科專業課,目的是培養掌握理論知識與實操技能的設施園藝專業人才。現代農業在種植園藝作物時,為了更好地防控病蟲害,增加作物的生長時間,通常會使用溫室、大棚等保護地設施進行栽培。該門課主要教授學生園藝設施的相關知識、設施調控技術及設施作物栽培方法等內容,旨在通過理論學習,提升學生在現代農業實際生產中使用園藝設施的能力。通過教材內容梳理與思政元素的挖掘,培養學生“四個自信”,吃苦耐勞、敢為人先、創新獨立的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開展教學,激勵學生把個人理想追求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相結合。結合教材內容,列舉了課程內容與思政元素的教學融入點,詳見表1。

表1 “設施園藝學”課程思政元素教學融入設計表
緒論中對我國設施園藝的發展歷史從古至今進行了介紹。我國關于保護地栽培的記載最早出現在西漢的《漢書》中,記載內容表明我國在2000 多年前已可利用保護地設施栽培多種蔬菜。根據古人記載,保護地蔬菜栽培分別在唐朝、元朝及明朝有所發展,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中實踐,戰勝自然,不斷革新,創造了多種保護地類型,顯示了中華民族的無窮智慧。教師在介紹本部分內容時著重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主義精神。但從古人的記載中也可發現,由于處于封建社會,人民生活貧困,保護地栽培產品只為少數統治階級所享受,所以保護地栽培的發展極其緩慢。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生產關系的改變、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護地蔬菜生產有了巨大的發展,表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落后走向富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逐漸改善,農業得到充足的發展,國力越來越強盛。緒論中還論述了設施園藝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實踐證明,發展設施園藝是一條脫貧致富、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設施園藝在國民經濟中有著特殊地位。在堅持精準脫貧的道路上,設施園藝發揮著重要作用。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的使用,相比露地生產可提升園藝產品的質量與產量,在政府支持下,農民通過園藝設施進行生產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借此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設施園藝對推進我國脫貧攻堅發揮積極作用的認識。
現代園藝設施覆蓋材料大部分為塑料材質,且使用壽命通常較短,更新頻繁,這樣就會產生大量的白色垃圾,所以在介紹這部分內容時,教師應教導學生辯證地認識科學,理解“科學是一把雙刃劍”,提升學生對科學倫理的重視,產生對科學及自然的敬畏之心,利用好科學技術。進一步引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使學生明白“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同時,更應注重環境保護,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及環保觀念。
園藝設施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栽培環境,人的活動可影響各個環境要素。光照、溫度、濕度、氣體、土壤等環境要素均可人為調控,以上所有要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于園藝農作物的生長發育。以這樣一個相互影響的要素體系引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中關于事物聯系的普遍性原理,說明事物內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獨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處于一定的相互聯系中,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進一步融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理論,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可持續發展觀與全球治理觀,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近些年,我國園藝設施的發展越來越快,規格由小型向大型發展,建構由半永久向永久式發展,內部設施由簡單向復雜發展,整體設計要求與施工要求越來越專業化,如果在設計施工過程中忽略科學性,則會造成嚴重的事故,或影響栽培管理,使資源利用率無法達到最大化。園藝設施的設計與建造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要求設計者具備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機械學等知識,才能完成好園藝設施的設計及建造工作,體現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工匠精神所包含的敬業、精益、專注、創新內涵對于園藝設施的設計建造具有指導作用,教師應在課程中引導學生理解并學習工匠精神,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
在園藝設施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栽培方式是無土栽培。無土栽培技術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節約耕地資源,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通過給學生講授無土栽培的現狀及技術要點,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并引導學生樹立利用科學技術改良農業生產的意識,使學生更加熱愛農業工作,培養農業產業現代化人才。
馬克思認為科學技術是現實生產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學科或者課程學習的最終社會目的,也是課程思政的教育目的。所以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可形成協同效應,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開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及針對性。遠程教育也應對各類課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以推進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設施園藝的出現與發展順應了人類進一步發展的目的,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惠及了人民群眾。以“設施園藝學”為例,研究農科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將踐行“四個自信”、知行合一、學以致用融入專業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自豪感,以及正確的科學觀念與工匠精神。使學生認識到設施園藝的出現對人類農業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從而崇尚科學、積極創新,培養學生的科學與創新精神,以及良好的學風,使學生扎實掌握設施園藝知識和技能。同時,培養學生利用設施園藝技術服務鄉村振興,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把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相結合,利用科學技術,誠實勞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貢獻。最終實現農科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為我國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對落實國家政策,培養新型人才,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均具有積極作用。根據教育部的整體要求,各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旨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與影響面,使學生在多元化社會背景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保持身心健康。同時,通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在原來只講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養專業理論與思想政治均過關的新型復合型人才。通過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理論相結合的教學內容講授,提升教學效果,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總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可促進課程、教師及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值得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