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超
(洛陽理工學院,河南洛陽 47102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課程思政的實質不是增開一門課,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2]。“微觀經濟學”是經管類專業的基礎課程,受眾面廣,在社科類課程中具有代表性,在其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既是新時代本科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抵制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防止經濟學教育嚴重西化的必然選擇[3]。洛陽理工學院“微觀經濟學”課程,通過系統的“混合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激勵學生主動投身于中國改革開放事業。
“微觀經濟學”是國際經濟與貿易等經管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根據高校應用型辦學定位,以應用和創新能力提升為重點,從知識、能力、素質、課程思政4 個維度設定育人目標。知識目標是系統掌握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前沿動態和研究方法;能力目標是能夠運用理論分析、評判國內外經貿領域相關問題,能夠運用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從多角度分析問題,提出可行的對策建議;素質目標是通過在組織中承擔不同角色,合作完成團隊任務,利用在線資源自主學習,獲取并提煉信息,更新知識,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課程思政目標是通過引導學生全方位了解中國改革開放40 多年的發展歷程,從學理上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含義和必要性,認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
中國改革開放40 多年,為“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提供了豐富素材,結合專業特點和前沿動態,確定了5 個選取素材的原則。(1)主流性,能夠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具有建設性;(2)學理性,蘊含一定的學理,能夠用經濟學理論進行問題分析,加深知識理解;(3)現實性,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過程中實際發生的事例,學生或者家長能夠親身感受其影響;(4)前沿性,盡量選擇正在發生的事件,可以隨著其發展觀察驗證、修正認識,便于開展研究式學習;(5)系統性,應涵蓋中國經濟社會各個方面,與“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全面融合,形成較完整的應用知識體系。按照這些原則挑選的課程思政融入點,能培養學生的理性反思與適度批判精神,牢牢守住價值引領的初心。
“微觀經濟學”理論體系一般有9 個單元的內容(如表1 所示),經過對概念和理論框架的研究分析,每個單元選擇1—2 個能夠清晰說明學理內涵的中國現實問題與之融合,以達到讓學生清晰理解概念和理論,并能夠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課程選擇的15 個中國現實問題由教師根據前期分析研究確定,這些問題是國家經濟社會領域重要的話題,每年都會以不同的形式、內容反復提及,只要教師關注這些內容,就可以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使課堂內容既有理論深度,又與時代同步。
表1 “微觀經濟學”教學內容和課程思政融入點
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使課堂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采用案例教學、研討分享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可以提升學生參與和思考的主動性,實現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的統一。
課程選用的教材是馬克思主義工程教材《西方經濟學》,選用國家精品在線課程、武漢大學文建東教授主講的“微觀經濟學”作為源課程,建立校內異步SPOC,補充了豐富的視頻和習題庫等,課程的視頻、單元測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教學資源,基本可以滿足學生掌握課程基本概念、理論的需求。運用“慕課堂”手機小程序隨堂發布測試、搶答等活動,既增強了師生互動性,也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線上學習的效果。針對小組探究性課題,教師精選推薦學術期刊上權威性強、難度適中的參考文獻,例如《全球糧農組織治理框架下的中國糧食安全》《中國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進展、差距和策略》《政府環保支出、綠色技術創新與霧霾污染》等,并介紹查找文獻的方法,鼓勵學生深入探究[4-6]。
課程采用“MOOC+SPOC+慕課堂互動工具”模式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活動,學生在線上主要學習基本知識,完成測試,開展在線討論等。線下教學以兩種模式開展。
第一種:教師引導,鞏固應用知識模式
1.課前自學。根據教師安排,學生在SPOC 上自學國家精品在線課程“微觀經濟學”相關章節內容。
2.課中學習。包括6 個環節:(1)導入:提出經濟社會中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2)目標:說明本章學習目標,要解決的問題;(3)前測:通過“慕課堂”練習測試,了解學生線上學習掌握情況和薄弱環節;(4)參與式學習:教師講解重點概念、理論和知識結構,并進行答疑,對出錯較多的部分重點講解;(5)后測:完成單元測試,嘗試回答課前導入環節提出的問題;(6)總結:回顧課堂中的重點難點,回應學習目標。
3.課后鞏固。教師在SPOC 討論區提出現實問題,學生進行線上討論,教師參與討論和解答。
第二種:分組研究,課堂分享成果模式
從15 個知識內容中選擇重要且適合學生深入研究的3 個課題和1 個社會實踐課題,安排開展小組研討和課堂分享。(1)中國為什么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上;(2)“牡丹文化節”洛陽文化資源的利用(社會實踐課題);(3)世界500 強企業中的中國企業所處的市場特征、競爭策略;(4)市場失靈的原因和中國政府采取的微觀經濟政策。這些小組研討課題作為學生提升能力素養的綜合項目,由學生提前分組研究,課堂集中匯報分享,教師指導點評,學生互評,平均每三周進行一次。
1.分組研究。學生9—10 人一組,根據教師給出的討論案例題目和要求,在2~3 周時間里查找資料,開展組內研討等,并制作完成PPT 或者視頻。
2.課堂匯報。小組指派發言人,輪流在課堂上報告研究成果,教師進行指導和點評,學生進行互評。
課程思政融入點既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符合學校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實現了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2021 年1 月,“微觀經濟學”被認定為河南省首批“課程思政樣板課”。
從知識目標看,學生系統掌握了“微觀經濟學”的知識體系,全部單元測試題和期中、期末線上考試,平均得分率在90%左右;從能力目標看,線上發言深度和廣度不斷提升,案例討論中發言的邏輯性和創新性不斷提升;從素質目標看,學生展現出越來越積極的學習態度,溝通交流能力明顯提升;從課程思政目標看,學生在線上線下積極參與中國現實問題的討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更深入理解,愿意投身于祖國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達到了“鹽溶于湯”、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分析課程考核結果,2020 年整體課程育人效果達成度評價為0.78,超過0.7的期望值,高于2019 年同期的0.67。
2020 年采用線上授課方式開展教學,學生評教顯示,在“該門課程教師通過師生交流引導我積極投入思考”“教師能在疫情環境下通過課程幫助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等多個問題上明顯高于全校平均水平。2021 年上半年,學生在小組分享后的評價中,普遍反饋“同學們PPT制作更加熟練精美,表達能力有很大進步”“各個小組的合作越來越默契”,100%的學生認為“教師通過師生交流引導我積極投入思考”“教師能通過該門課程幫助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課程評價明顯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基于混合式的“微觀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堅持傳導主流意識形態,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堅持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精心組織與合理設計教學環節,按照主流性、學理性、現實性、前沿性、系統性原則,認真挖掘專業知識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把握好課程思政這鍋“湯”里“鹽”的適量,通過豐富多彩的手段和方法,將家國意識、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專業素養、國際視野等潛移默化融入學生內心,激勵他們更加主動投身于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在教學實踐中,不僅僅是經濟學類課程,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眾多源自于西方的社會科學類科目,都可以用這種思路引入思政元素,通過課程思政元素的選擇、重組,形成一個開放包容的體系,更加深刻地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的學術成果,彰顯課程思政的廣闊視野與世界性,推動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的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