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萍 王小林 鄭義富
2022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促進法》)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立法,家庭教育從“家事”升級為“國事”。《促進法》集中體現了兩個關鍵詞,即指引和賦能。這兩個關鍵詞既是黨和國家對新時代的父母做出的規誡,亦是對學校、教師和社會提出的要求。教師作為學生成長路上重要的引路人和陪伴者,在新時代亟須轉變角色,以期更好地提升自我、教書育人。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推崇“師道尊嚴”,教師的角色被勾勒為“傳道者、授業者和解惑者”。我國幾千年來的尊師重教傳統滲透在中華兒女的文化基因和血脈之中,深刻地影響著學生、家長對學校、教師的情感和態度。家長和學生習慣將教師視為知識上的權威,將教師的言行視為唯一的標尺,從而剝奪了家長對子女應有的教育權,使得家庭教育長期以來依附學校教育,處于一種尷尬的從屬地位。長此以往,家庭的教育功能日漸式微,家長的教育需求被壓抑和淹沒。
時至21世紀的今天,家庭教育愈發凸顯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對每一個父母來說都是最重要的事業。“雙減”政策出臺和《促進法》頒布后,家庭教育的重心將回歸家庭,父母或監護人將承擔教養子女的重要任務。國家從立法的高度明確家長是子女教育的主體責任人,也劃分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權責邊界。父母依法享有對子女的教育權,對其進行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新時代的學校應主動變革,主動打破學校封閉辦學的壁壘,接納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改變家長過往聽命于學校、服從教師“權威”的舊格局。新時代的教師應認真學習、貫徹《促進法》,認識自身角色的轉變,厘清自己的權責邊界,主動向家長讓渡家庭教育的權利,幫助家長賦權增能,積極完成自身的角色轉變。
《促進法》第三章《國家支持》和第四章《社會協同》中均明確指出,國家和社會為家長實施教育提供指導、支持和服務,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應緊密結合、協調一致。中小學校、幼兒園應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作為教師業務培訓的內容。教師作為傳統的“傳道者、授業者和解惑者”,其身份認同在新時代迎來了新的轉變: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同時也要向家長傳道、授業和解惑,這是新時代賦予教師的責任。
學校應根據家長的需求,邀請有關人員傳授家庭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組織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促進家庭與學校協同育人。教師在學校的指導下,可以開展常規的家校合作活動,如家長會、家訪、家庭會議、家長沙龍等,也可以開展一些富有適切性、創造性的家校合作活動,如家校共同敘事、共讀共賞(共讀一本好書、共賞一部電影)、家長作為教學助手走進課堂等。同時,教師應善于觀察和決策,及時發現問題,為嚴重違反校紀校規的未成年人家長及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教師根據班情和學情,既能充分調動家長資源,做好家校合作工作,又能從家長的實際需求出發,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在《促進法》頒布之后,學校作為與之息息相關的教育組織機構,應在第一時間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法律法規的具體細則,并在學習的基礎之上,深刻領悟和貫徹執行其具體指令和要求,確保學校教育和教師行為依法、守法,不逾越法律的“紅線”。
首先,教師要明白國家制定《促進法》的目的是傳承中華民族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美德,引導全社會注重家教、家風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接班人。 這是黨和國家站在戰略高度,應時代變革之需,做出的重要立法舉措。作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大國良師,教師應具備優秀的政治素養和過硬的理論素養,自覺學習和貫徹國家的法律法規,做到依法從教。
其次,教師要明確家長及監護人是對未成年人進行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人,學校和教師為家庭教育提供指導、支持和服務。因此,教師需要改變以往“唯師論”的固化思維,不宜越俎代庖,應將實施家庭教育的權利主動讓渡給家長,同時,履行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和輔助的職責。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需要營造一個有“愛”的環境,浸潤兒童的心靈,促使人的個性的解放。營造一個有“愛”的校園環境和家庭氛圍,關鍵在于培養具有生命關懷意識的“普通好老師”。學校應通過師德師風建設,培養更多具有高尚師德、過硬本領的“普通好老師”,以德育德,服務育人目標的達成。
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和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時,不能將以往的教學知識、感性經驗和固有看法作為教育信條,新時代的大國良師需要在教書育人上努力鉆研,提升自己的師德水平和育人能力,更好地教育學生和指導家長。教師首先要系統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遵循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和道德認知發展規律,并且主動學習家庭教育相關理論,做到胸有成竹,科學、系統地指導家長實施家庭教育,啟迪家長以發展的、動態的眼光看待兒童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從國家、社會、學生成長等綜合視角來理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首先,教師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態度,提高工作效率。《促進法》頒發后,學校和教師應積極開展工作,主動參與普法宣傳、制定課程、聯絡家長和提供服務的工作,打通從“立法”到“執法”的“最后一公里”,讓“法”的推進立竿見影。
其次,教師要厘清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法。《促進法》實施背景下的家校合作工作應變“攻”為“守”,改變以往學校主導、家長服從的局面。新時代的家校關系不再是一成不變的模式,教師應具備動態管理的意識,善于在事物的動態發展中不斷創新,用開放的心境、機智的方法創造性地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教師可以對家長的需求進行分類、重點關注、有的放矢;可以對家長進行定期激勵,如評選“月度優秀家長”“最佳父母榜樣”等;還可以向家長虛心請教,定期召開家長沙龍,傾聽家長的聲音,與家長共同面對學生問題,以合作者的姿態與家長共情,讓“法”的效力事半功倍。
教育的本質是國家向人民提供的一種公益性服務。我國的教育方針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應轉變思維,向社會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師指導家庭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家長的需求,解決共性的問題,也要尊重差異,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當前,教師指導家庭教育基本按照學校的計劃展開,針對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定期召開家長會、約談個別家長、舉行親子活動或者開展家長沙龍,如圍繞“與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幫助孩子戒掉網癮”“指導孩子高效學習”開展專題指導。然而,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很多時候這種程序化的家庭教育指導治標不治本,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棘手的問題。
國家鼓勵教師開展家庭教育研究,鼓勵學校開設家庭教育校本課程,暢通學校和家庭溝通渠道,推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并以具體問題為導向向有需求的家庭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因此,教師作為學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導的實施者,應放下“身段”、走進家庭,尊重不同家長群體的多元價值取向,針對不同的學生、家長提供“定制菜單”式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在課程定制之初,由家長提出訴求,教師了解情況,做好前期家訪工作并制定個性化的服務內容;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與家長面對面交流,分階段、分類別進行個性化輔導并及時反饋,做好記錄;課程結束后,教師總結經驗、掌握規律,并做好跟蹤輔導,鞏固成效。
教師和家長并非天然的合作者,傳統文化下的學校教育將家長視為“局外人”,不允許家長過多地干涉學校工作,家長習慣“聽命”于學校教育;加之部分家長由于忙于生計,無暇兼顧子女教育,索性將子女的教育權完全交給學校和教師。長此以往,家校分離狀況會導致學校與家庭的教育理念不一致、信息不對稱、行動不協調。教師與家長的教育目標不一致,甚至彼此對立,給孩子的發展帶來阻礙。
新時代的家校合作提倡“學校般的家庭”和“家庭般的學校”,即家庭教育要將子女視作學生,父母學習科學的教養方法,掌握科學的教育理念,哪怕是家庭教育也要像學校教育那樣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和規范性的特征;學校教育要將學生視作孩子,即使是秩序井然、紀律嚴明的學校教育也要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努力營造一種如家般溫暖的學校氛圍。這種辯證的合作觀體現的是以兒童發展為關鍵、以關愛孩子為核心的整體教育觀。
教師是家校合作的橋梁和紐帶,承擔日常與家長溝通、互動的工作,教師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家校合作的成敗。首先,教師應換位思考、理解家長,從家長的角度看待問題,設計符合家長需求的教育目標,盡量使得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目標一致,讓合作的效力發揮到最大程度。其次,教師應走進家庭、走近家長,延伸學校教育,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素養。最后,教師應掌握科學的評價方法,對家長的家庭教育進行監督與評價,向家長及時反饋,做好評價育人。教師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因此,與家長合作,教師是主導,應澄清觀念、轉變思維、尊重家長、學會共情,以便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生態格局。
社區是家校合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新時代的家校合作重視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建設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區、家庭與社區的立體化育人網絡。家校合作,尤其是家校社的伙伴合作關系有利于推進基礎教育改革,增加學校的辦學效益,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和優化社會資源配置。
目前,社區參與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建立家校合作的社區活動基地,充分利用街道、社區的自然環境、文化環境和物質資源,組建配套齊全的社會實踐、公益勞動、國防軍事教育的社區基地。新時代背景下的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應拓寬學校、家庭、社區的合作渠道,將家校合作納入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成立以社區為主導的家校合作機構;嘗試建立不同社區之間的家校合作協作網絡,聯系更多的學校跨區、跨校合作,提高社區資源的利用率;構建覆蓋城鄉的市、鎮街、社區(村)三級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社區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在全社會營造一種家校社協同育人文化氛圍。
首先,教師應從思想上放下偏見,接納家長、社區成為學校管理與發展的伙伴,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校社合作的優勢,明確自己在協同育人中的權利和職責,與家長、社區分工合作,提高家校合作的頻率與質量。其次,教師要從行動上摒棄“單打獨斗”的陳舊做法,跳出“小我”的精神境界,學會與同事、家長、社區合作,集思廣益,以“大教育觀”和“整體思維”去精誠合作,使教育資源利用最大化和教育目的實現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