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芳
初中音樂教學改革發(fā)展中,教學目標也在不斷完善,不僅要對學生音樂基礎知識進行教學,提升學生的音樂技能,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較高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民族音樂在培養(yǎng)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對豐富初中音樂教學內容、提高音樂教學的文化內涵等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現階段初中音樂教學中有關民族音樂的傳承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對民族音樂傳承的不重視、教學中有關民族音樂的融合相對有限以及音樂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不足等,嚴重阻礙了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傳承。
初中音樂教學中,需要應用大量的音樂素材作為教學內容來開展教學活動。傳統(tǒng)的初中音樂教學內容主要是圍繞統(tǒng)一的音樂教材來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然而,初中音樂教材中內容十分有限,隨著素質教育發(fā)展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僅僅依靠音樂教材中的內容還遠遠無法滿足學生發(fā)展以及教學活動開展的需求。通過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傳承,可以為初中音樂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使得教學內容得以補充和完善。比如,在初中音樂鑒賞課的教學中,音樂教師可以走出教材的限制,結合當地民族文化特點,給學生收集整理有關的民族音樂,讓學生在欣賞民族音樂的同時對當地民族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也可以借助于學生對當地文化的認知來促進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深度鑒賞。通過教學內容的豐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多的素材,可以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與此同時,在民族音樂的不斷融入下,也會涉及民族樂器的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更多有關民族音樂文化的內容,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實現了民族音樂文化在初中生群體中的傳承,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意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yǎng)已經成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教學目標,作為音樂教師也應該轉變傳統(tǒng)音樂教學的理念,能夠意識到素質教育對學生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從而能夠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傳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對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為民族音樂中涉及大量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音樂演唱技巧,同時還能夠在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下,深刻地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并且在對民族音樂鑒賞的過程中,逐漸提升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在情感的引導下可以提升學生對音樂內涵的感知能力和表達能力。此外,民族音樂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既可以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也促進學生借助音樂來傳遞自身的思想和情況,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挖掘學生的音樂潛力都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加強民族音樂的傳承對促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階段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沖擊下,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在發(fā)展和傳承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民族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發(fā)展的精神動力,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載體。學校的教育是進行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通過加強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傳承,可以不斷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深入理解,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傳播與發(fā)展的意識,從小培養(yǎng)學生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初中音樂教師也應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意識,看清教育的本質,能夠在傳播基礎課程知識的同時,將民族文化傳承作為自身的責任,通過民族音樂在教學中的融合,使學生能夠加強對民族音樂的深入理解,提高學生民族音樂的鑒賞能力。與此同時,要讓學生感受我國優(yōu)秀民族音樂的傳承價值,激發(fā)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從小培養(yǎng)學生民族意識,可以促進學生在未來的發(fā)展中運用所學知識更好地保護和發(fā)展民族音樂文化。由此可見,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加強民族音樂的傳承可以有效推動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初中音樂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進行著不斷的調整,具體包括對教學內容的豐富、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等。其中,對民族音樂的傳承也是初中音樂教學改革中的一項內容,但是從初中音樂教學現狀來看,有關民族音樂在初中教學中的傳承還未能得到有效落實,具體問題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初中音樂教師的教學理念相對陳舊,未能給予民族音樂傳承以足夠的重視。現階段,部分初中音樂教學中仍然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只注重對學生進行音樂基礎知識的教學以及歌曲的歌唱技巧教學,而對有關音樂文化的滲透以及民族音樂的傳承等則不夠重視。關鍵在于音樂教師自身不具備民族音樂傳承意識,沒有認識到自身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在培養(yǎng)和教育學生方面所承擔的重要責任,沒有認識到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與自身教育責任之間的關系。部分音樂教師認為民族音樂的傳承是有關文化研究部門以及相關音樂藝術大師的問題,與自身無關,最終導致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得不到有效的傳承。此外,音樂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中,依舊按照傳統(tǒng)的知識技能灌輸的形式進行,并沒有強化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沒有考慮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求,更沒有認識到民族音樂對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導致音樂教師對民族音樂在教學中的傳承不夠重視。另外,由于教師的不重視,間接造成學生的民族音樂傳承意識的缺失,部分學生相對流行音樂來說,對民族音樂缺乏興趣。
其二,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融合相對有限,嚴重阻礙了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傳承。從現階段初中音樂教學情況來看,民族音樂的傳承主要是讓民族音樂融入初中音樂教學中,通過深入融合使學生在學習基礎音樂知識的同時,不斷接受民族音樂的熏陶,并在對民族音樂鑒賞、了解與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感受民族音樂的價值和魅力。然而,部分初中音樂教師并不注重民族音樂在音樂教學中的融入,沒有針對民族音樂傳承的需求合理地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雖然部分音樂教師也在教學活動中融入了部分民族音樂,但是由于融入的方法過于單一和刻板,最終的教學效果相對較差,不能使學生對民族音樂產生熱愛,也達不到提升學生民族音樂傳承意識的效果。因此,根據初中音樂教學改革的需求以及民族音樂傳承發(fā)展的需要,初中音樂教師應該加強對教學中民族音樂的融入,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方法,使民族音樂與初中音樂教學能夠深度融合。
其三,初中音樂教師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有限。要想實現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有效傳承和發(fā)展,需要初中音樂教師能夠有扎實的民族文化功底、較高的民族文化素養(yǎng),才能夠在教學內容上挖掘出與民族音樂有關的元素,并合理地進行民族音樂在教學中的融合。通過給學生講解有關民族音樂的文化背景,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為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傳承提供保障。但是,目前部分初中音樂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還遠遠達不到民族音樂傳承發(fā)展的要求,比如,部分初中音樂教師自身對民族音樂的了解有限,很難給學生進行民族音樂鑒賞的指導,也無法滿足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學習的需求。為此,初中音樂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初中音樂教學中要進行教學理念的更新和轉變,需要認識到民族音樂在教學中進行傳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加強對民族音樂傳承的重視。因此,初中音樂教師要對教學改革對初中音樂教學提出的要求進行全面了解,能夠提高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了解民族音樂對學生音樂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在加強對民族音樂傳承的重視方面,首先,要從思想上對民族音樂傳承的重要性有準確的認知,并將民族音樂的傳承作為初中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其次,要加大對學生思想上的引導力度,使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民族音樂傳承意識,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民族音樂教學活動,提高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傳承的效果。最后,相關教育部門也要為初中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的傳承給予足夠的支持,比如,加強對初中音樂教材的改革,在教材中融入更多民族音樂內容,或者結合教材內容編制初中民族音樂教材,為教師更好地開展民族音樂教學提供專業(yè)指導,保障民族音樂的傳承效果。
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傳承主要依托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有效融合,因此,音樂教師需要加強對民族音樂與教學融合方面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民族音樂在教學中傳承的效果。
其一,組織學生進行民族音樂鑒賞。鑒賞課是初中音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初中音樂教師在進行民族音樂的傳承過程中,可以通過開展民族音樂的鑒賞課,強化學生對民族音樂的深度鑒賞,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對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歷程中,流傳下來很多優(yōu)秀的民族歌曲,在不同的民族音樂中傳遞著不同民族的情感和民族精神,也蘊含豐富的民族風俗和文化。在初中音樂教材中也有大量經典的民族音樂,音樂教師可以加以甄選,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民族音樂鑒賞素材。例如,在進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這首民族音樂的鑒賞教學時,音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介紹這首彝族民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這首民族歌曲中所蘊含的濃郁的民族風俗和情感,使學生在對相關創(chuàng)作背景的了解下感受淳樸的民風和民情,對提高學生對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意義。然后音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經典的民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進行鑒賞,這首經典民族歌曲是用琵琶進行演奏,音樂教師可以親自用琵琶進行彈奏,讓學生可以現場感受民族音樂在民族樂器的演奏下所產生的獨特魅力。此外,音樂教師也可以嘗試用古箏等樂器進行演奏,讓學生鑒賞不同樂器演奏下的差異性。音樂教師還要注重給予學生營造輕松和諧的音樂鑒賞氛圍,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探討交流空間,不僅能夠提高學生民族音樂鑒賞興趣,還能夠提高民族音樂鑒賞教學的質量。
其二,舉辦豐富的民族音樂活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為學生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活動,以此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激發(fā)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從而有效實現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傳承。在以往的初中音樂教學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學生除了在課堂上中規(guī)中矩地學習有關音樂知識外,在課下基本沒有機會參與任何有關音樂的活動,并不利于現階段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在“雙減”政策的實施下,學生的課余時間變得豐富。音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以及民族音樂傳承的需求,給學生定期組織開展有關民族音樂活動,比如,民族音樂歌唱比賽、民族歌舞表演比賽以及民族樂器比賽等,鼓勵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例如,在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所有的歌曲都是與西北民歌有關的內容,如《黃河水手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等,音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自主收集整理更多的西北民歌,并選擇自己喜歡的練習,參與民歌演唱比賽,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對西北民歌的特點以及蘊含的民族情感和民族風俗文化等進行了解。
其三,講解歌曲相關的民族文化。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傳承也就是民族文化的傳承,音樂教師要注重在教學過程中,挖掘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要素,并適當地給學生進行民族文化的滲透,促進學生對民族歌曲背后的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進而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內涵的感知。例如,在進行《正月十五那一天》這首民歌的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相關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民族文化,這是一首藏族的民歌,而藏族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具有較強的民族文化特色,通過對民族文化的滲透,使學生能夠對我國的少數民族有深入的了解。同時可以借助于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播放有關的民族音樂文化的資料和視頻等。為了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教師可以采取分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進行有關民族音樂文化的收集和整理,讓學生在收集整理以及交流的過程中了解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民族音樂的內涵。
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能夠得到有效的傳承與融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音樂教師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影響。因此,需要加大對初中音樂教師隊伍的建設,不但提升初中音樂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從而為更好地推動民族音樂在教學中的傳承提供保障。首先,要加強對音樂教師文化素養(yǎng)方面內容的培訓,通過系統(tǒng)化的培訓,使音樂教師能夠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儲備,并靈活運用到音樂教學活動中促進民族音樂在教學中的傳承。其次,要加強對音樂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以及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學方法主要是采取教師灌輸音樂知識以及指導學生唱歌練習的方式進行,現階段應該向著民族文化滲透以及民族音樂鑒賞的方向轉變。音樂教師在進行課程準備的過程中,應該針對民族音樂的文化背景、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運用的民族思想和情感等方面進行研究,可以與其他音樂教師共同探討,共同交流。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提高課程準備的質量,保障音樂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也能夠實現音樂教師之間的相互取長補短,不斷提升自身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最后,要加強對音樂教師文化素養(yǎng)的考核力度,通過科學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標準,是音樂教師能夠加大對文化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視。
1. 利用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習熱情
和其他的學科相較而言,音樂教學更加注重在聽覺上的訓練,但是在傳統(tǒng)的音樂課堂當中,教師常常用自己示范學生練習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導致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比較刻板和生硬,不利于其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教師要豐富教學的方式,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改進教學的效率,比如,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應用于音樂教學當中,利用圖片、視頻、音頻等方法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音樂氛圍,并且配合相應的民族服飾、風土人情等資料,用視頻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幫助學生全面地去了解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相應的知識。又如,在學習《嘎達梅林》這一首民歌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科普這一首歌曲其背后的故事,讓學生能夠了解到英雄的偉大之處,然后教師可以再向學生播放《嘎達梅林》這首歌,讓學生在情感的熏陶下,能夠更好地感受這首歌曲的意境。
2. 加強地域性知識的介紹
民族音樂往往帶有較強的地域特色,所以在民族音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其地區(qū)生活環(huán)境及生活特色的介紹,讓學生能夠將相應的日常知識融入音樂學習過程當中,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無錫景》這一首歌曲時,這是一首比較典型的江南民調,其中的起承轉合非常優(yōu)美,語言也用的是無錫方言,所以這首歌聽起來非常具有江南婉轉的意味,仿佛在聽著眼中已經浮現出了一幅江南人家的美景,體會著江南獨有的韻味。歌曲當中所講的無錫美景在如今的無錫中也依然能夠找到現實的景色,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用視頻或者圖片的方式,讓學生直接看到相應的景色,從而配合歌詞領略無限的美好風光,既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地方特色,從而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雙減政策的提及,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發(fā)展自己的特長,培養(yǎng)自己的愛好。部分學校積極響應雙減政策,紛紛在課下設置了諸多課外活動,所以在進行音樂課活動時,教師可以開展具有特色的民族音樂活動,既讓學生能夠了解到更多的民族樂器,同時也做好民族音樂的傳承工作。民族音樂通常都會帶有極具特色的民族舞蹈,相對音樂本身來說,更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本身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有著比較強的表現欲,所以將舞蹈和歌曲結合起來,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在舞蹈當中體會音樂的美感,給予學生更加深刻的民族音樂體驗。比如,《茉莉花》這首歌曲在教學當中,就可以結合舞蹈教學進行,教師可以用具有鮮明特點的舞蹈服裝,如綠色和白色來體現出茉莉花的清新,在動作上可以用比較柔美的指尖動作或者頭部動作,來表現出女子的溫柔搭配,小碎布的腳步動作來體現出女子的清秀和別致。在悠揚的歌曲當中,學生用舒緩的舞蹈動作來表現出歌曲的美好,讓其他在臺下的學生給予客觀的評價。無論是在臺上表演還是在臺下觀看,都能夠給學生在精神文化上的感悟,體會到民族音樂當中作者所承載的民族精神。民族音樂豐富多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可以將民族音樂活動上升為校本活動,從而做好民族音樂的學習和傳承工作。在假期期間,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去民族特色比較濃厚的地方旅游和參觀,身臨其境地感受當地的人文風貌,并且在開學之后將這種感受在課堂當中進行分享,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不僅能夠放松學生的身心,同時還能夠讓學生近距離地去體會和感受民族音樂,增長學生的見識,打開學生的眼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初中音樂教學不僅是學生學習音樂知識、掌握音樂技能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進行中國優(yōu)秀民族音樂文化傳播與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作為初中音樂教師,要認識到自身所承擔的民族音樂傳承責任,能夠加大在教學中進行民族音樂傳承的重視,從而結合學生的學習發(fā)展需求以及民族音樂傳承需要,進行初中音樂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教學資源的整合以及教學活動的豐富等,為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傳承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從而促進學生在民族音樂的熏陶下綜合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