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教師應豐富和深化幼兒在藝術領域的審美體驗,讓幼兒享受到自由暢想和創造的快樂體驗。3~6歲恰為想象力、創造力發展的重要階段,而幼教體系中最基礎的一項教學內容便是美術教育,趣味性美術與幼兒園教育的完美融合,完全符合幼兒的天性愛好、身心成長發展規律,為他們未來良性發展和進步夯實了基礎,這是幼兒園綜合教育、高質教育的可取之道。依據幼兒生長發展的狀態,教師可以通過具有趣味色彩的繪畫、手工制作等美術活動,不斷形成新的構想,逐漸推進自身藝術涵養,創新能力的提高。
趣味美術教育活動以開發智力、健康身心為重心,通過趣味元素在美術活動中的滲入,全面挖掘美術本身趣味教育的重要內容,誘發幼兒想畫、敢畫的美術情趣,加之教師獨具兒童性質的語言指導,為幼兒盡情地創想、無限地發揮營造出寬廣的空間。趣味美術教育以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為己任,旨在通過趣味滿滿的美術欣賞、繪畫和手工等美術活動,激發幼兒投身于美術活動的熱情,使他們感受到作品的美、生活的美、大自然的美,同時借助趣味、鮮活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不僅提升了幼兒的美術感知力、美術理解力和美術欣賞力,還大幅度增強了動手能力及創造力。具體來講,趣味性美術教育活動具有下述幾方面價值。
幼兒具有好奇、好動、好勝的心理特征,在趣味美術活動持續期間,幼兒將擁有充分的思考與想象空間,從而使自己對興趣的激發追求得到滿足。例如,他們可以在名為“馬戲團動物們”繪畫活動中,將對馬戲團的動物的興趣,轉化為對相關美術內容的興趣。
趣味性美術可充分調動幼兒以主動和積極的態度投入教育活動中來,使之想象力與創造力因之得到發展。應該說,幼兒美術教學期間,幼兒想象力與創造力激發是極為關鍵的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以幼兒參與熱情的調動為依托。在趣味性美術形式下,幼兒熱情調動將產生較普通藝術教育形式更好的效果。例如,很多案例教師趣味式的引導與發問,均會讓幼兒自覺結合經歷與思考,將生活經驗有效遷移至作品之中,這其間他們普遍會比較努力地調動自我想象力、創造力。
趣味性美術將促進幼兒發展自我意識,構建形成更進一步認知自我、評價自我、調節自我的行為。其原因在于:趣味性美術所涉及的活動內容,本身便非常豐富,包括民間美術在內的各項資源,會給幼兒以自我意識發展的激勵,與此同時,教學方法的調整、教學評價的全程滲入,都將使幼兒在趣味性活動中轉入對自我的思考,從而促進其進行獨立人格的培養與塑造。
趣味性美術可以培養幼兒交往意識,使這方面取得較大進步。具體來講,趣味繪畫或者手工活動持續期間,幼兒有機會自由想象、交流,并共享因集體活動所產生的快樂,同時作品完成過程中的成果、看法,也會顯著激發其形成分享欲。兩方面因素迭加在一起,讓幼兒可能獲取良好的交往能力,并因此而在未來生活和學習中較好地適應新環境。
欣賞,就是在觀看中享受事物的美好,領略內在的趣味。過去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的欣賞課程只是限于固定的模式,教師總是以個人為主導全盤化地將美術知識技巧灌輸給幼兒,并沒有給幼兒創造接觸作品的機會,繼而部分幼兒缺失自我感受、個性創造、深度加工的能力。趣味美術欣賞發現了這個弊病,不斷總結經驗和發現教訓,同時借助新媒體的力量,誘導幼兒自發地去感受去體驗,他們也逐漸學會了怎么去發現、原因是什么、該怎樣做。而且,教師與幼兒之間建立起平等的對話關系,鼓勵幼兒在充滿趣味的美術欣賞中形成個人的觀點,不應拘泥于作品本身,不應盲從于教師的觀點,而是結合自己獨到的理解,進行自由地創造。
幼兒思維稚嫩單純,他們喜歡趣味的、新奇的事物,單調無奇的畫風,繪畫工具普通缺乏新意,無法激起他們探索的欲望、創造的熱情。趣味繪畫融入了新奇的元素內容,畫風不再固守陳規,而且還增加了多樣化的繪畫工具、材料及新奇的表現技法,以此增強幼兒繪畫的創造能力。
趣味手工指幼兒用自己的雙手,憑借自己的構思及工藝制作程序對各種材質的物料進行加工,創造出獨具個性特征的趣味手工作品,手工類型主要有趣味紙工和趣味泥工等。趣味紙工:以多種不同材質的紙為原材料,通過貼、折、撕、剪等工藝手法開展的手工活動,幼兒可以自由大膽地創造作品。趣味泥工:以面團、橡皮泥和黏土等為原材料,通過揪、捏、搓、拉、壓等制作手法,憑空捏造腦海中創想的物體形象。
按照教育專家的觀點,使幼兒置身于真實的環境之中,讓其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并解決問題,會促成幼兒以更快的速度發展。也就是說,在良好的環境之內,幼兒所有的學習成果均能以理論為基,以生活為源。因此,教師在實施趣味美術教育引導方法時,需要給幼兒創設接近于真實的環境,以便帶動其更好地認識美術、學習美術。
幼兒教師在選擇美術教育內容時,應當充分考慮活動的主題,以及幼兒的真實發展狀態及興趣點,從而使內容符合教育要求和幼兒年齡發展規律等。總的說來,教師所選取的材料一定要具有教育的典型性且適合于幼兒的,能牢牢吸引幼兒,盡最大可能帶動幼兒觀察力與注意力的提升,最終使其在活躍的思維狀態下取得全面發展。
幼兒園教育中趣味性美術活動的安排,需要有問題、有任務的引導,教師需要在此過程中保證任務和問題的探究功能,借助生動鮮活的案例,以及與之相協調的任務、問題,使幼兒在積極的探究中生成質疑、解決疑問,幫助其做好富于生活化特色的知識獲取和知識體系建構。如果教師所設計的任務、問題切入點與幼兒探究心理相符,則幼兒注意力將被牢牢集中起來,在思維的跳躍處、障礙處也將順利得到突破。
事實上,基于上面所提及的幼兒園趣味美術的實施原則,教師可對趣味美術所選用的方法進行創新。筆者在實踐中,總結了幾種可供選擇的創新方法,這些方法將在后續具體策略探討中起到一定引導作用。首先,重組法的實用性較強,即幼兒園教師可指導幼兒在繪畫或者手工制作期間,結合示范作品內容或者工具等完成重新組合任務,如繪畫的重組構圖、重組色彩與重組造型便是這種。其次,模仿法的應用范圍較廣,幼兒在美術欣賞過程中,會有對美術作品有意或者無意的模仿意識,教師可基于上述真實性、典型性與探究性原則,指導幼兒善用這種模仿意識,進行繪畫模仿或者手工制作模仿等。再次,成功激勵法,即教師用一次成功的體會,鼓勵幼兒完成再次探索。最后,合作游戲法,即幼兒園教師使幼兒自由結組,共同商討趣味美術主題內容,在相互鼓勵、補充和啟迪下完成新的美術作品等。
1. 引入生活化的美術情境
興趣是我們最優秀的老師,以幼兒興趣為著眼點創設美術的情境,這是每個教師一直努力探究鉆研的課題。幼兒所生活的環境對他們而言具有很強的親切感,教師以此為契機,依賴身邊的便利條件,啟發幼兒觀察和探尋生活中的美術趣味元素。
比如,在萬物生發的春天,教師為幼兒布置了一個課外的任務:放學回家認真觀察一下家附近花園里的景象,看一看各種植物是否都已開花,不同植物花朵的形狀,樹木的品種,枝葉是否茂盛,花叢中是否有蝴蝶飛舞、蜜蜂采蜜,將這些自己有深刻印象的事物畫一畫。幼兒對這個任務很有興趣,不由自主地討論起來。待到第二天教師剛組織他們坐下來,幼兒便興致勃勃地展開了個人的創作:有的幼兒畫的是一朵黃色的月季花上停駐了一只五顏六色的花蝴蝶,有的畫了枝繁葉茂的銀杏樹,還有的畫了兩只蜜蜂在綻放的花朵上辛勞采蜜,還有的畫了晚霞倒映在水面上。這種生活化美術情境的創設形式,幼兒都樂于接受而且都能自主地聽從教師的安排,而且還體驗到了自由創作的樂趣。
2. 多媒體輔助的美術情境
多媒體是大數據時代的重要產物,集圖片、動畫、視頻、影像一體化的形式,深受幼兒的喜愛。由此,教師可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創設出生動、活化的美術情境,以激起幼兒美術創造的興趣。
例如,在趣味美術活動開展中,筆者便結合互聯網創設了多媒體輔助的美術情境,教師制作了《丑小鴨》這個動畫片片段的集錦,并在課堂上展播給幼兒觀看,形象、靈動的畫面和生動的故事,將幼兒的注意力全部聚焦過來,他們都全神貫注地觀看這個視頻,待到播放結束,他們依然沉浸在這個故事情節中。這時教師引導他們講講看完這個動畫片后的感受,幼兒都積極踴躍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教師則對幼兒所說所講進行了總結。隨即為幼兒講述了此動畫片的重要寓意,于是天鵝這一動物的形象便呈現出來,幼兒的思維進入到對天鵝樣子的勾畫中。接下來,筆者引導幼兒依據自己的想象,畫出自己心中天鵝的形象。
3. 問題式的美術情境
在開展趣味美術活動時,可以采用創設問題的形式,使幼兒能自主探究并能及時發現問題,加之教師的引導,最終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以疑促思,在問題的導引下,幼兒不斷地深思、反復地探究,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開展“小兔兔回家”的美術活動中,教師先是引導幼兒觀察和想象小兔的樣子以及家的樣子,小兔具有長耳朵、紅眼珠等顯著的外觀特征,并且憑想象為小兔畫出一個溫暖舒適的小家,除了繪畫居住的房子、房前空地,還可以想象著畫出長滿蔬菜的菜地,房子后面可畫出幾棵大樹,這樣家的雛形就在幼兒的頭腦中構建完成。提高幼兒的美術能力具有多樣的路徑,問題式情境的創設,為幼兒想象力的發揮、美術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更大可能。
民間藝術是富于傳統韻味的藝術形式,在民間藝術領域內包含了極為豐富的內容,那些具備自己思考的、擁有一定技巧的活動,還有與之相對應的制作形式,像工匠活動、手工藝操作、機械建造等,都和一定的技術相關,并由此產生了具有美的價值的產物,如音樂、戲曲、繪畫、音樂、剪紙、雕塑、風箏等。在幼兒園美術實際教學期間,可以借助民間藝術的活動及成果進行既生動又有趣的教育。為此,教師的教學計劃應目的清晰、計劃明確、步驟合理,重點利用小組性或者集體性的學習方式完成活動,從而充分汲取民間的藝術性資源,拓展美術的覆蓋面。
1. 民間藝術資源的呈現
首先,教師可以直接將民間藝術資源展現在美術活動情境之中。例如,在一次以陶泥作品欣賞為主旨的活動時,幼兒美術教師便可把形態多樣的民間陶泥工藝品展現在學生面前,使之觀賞、觸摸,對陶泥作品形成濃厚的興趣。同時教師可以直奔主題,向幼兒提出富于發展性的問題:大家看到了什么作品,這些作品是什么樣的?問題將充分激發幼兒對民間藝術作品的認知能力,由此衍生出藝術想象能力。
2. 民間藝術特點的分析
教師可積極引導幼兒對民間藝術資源及其代表作品進行深入分析,仍以本次陶泥認知為例,教師可在幼兒初步認知作品后,共同探討它們在造型、色彩、動態和材料方面的藝術性。這一環節是在前一環節基礎上的升華,將極大地促進幼兒思考能力的激發。在此期間,教師可繼續展示出問題引領功能,使問題形成對民間藝術作品特色的導向性。例如,這件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它有幾種顏色,它的花紋有什么特點?這將讓幼兒逐步體會到民間藝術所具有的不拘一格形象,及想象力豐富的裝飾效果。而陶泥是不是還能夠制作其他種類物品之類的問題,則將讓幼兒從材料認知的狹隘境界脫離出來,展開宏觀視角的民間藝術特點的分析。
3. 民間藝術作品的重現
幼兒園教師可在幼兒擁有對民間藝術資源及其作品體認能力的前提下,與之共同完成作品重現的任務,也就是由教師設計具有對比功能及導向實踐操作的問題,如:為什么要使陶泥來制作物品,它和陶瓷物品的區別是什么?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嘗試做一件有漂亮的陶泥作品呢?使幼兒從民間藝術成果中汲取營養,做一件類似的作品。接下來再使幼兒說一說自己這件作品有什么特點,自己在制作過程中的感受是什么。趣味美術實操過程中,幼兒審美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發展,他們對民間藝術之美的欣賞也將上升到新的高度。
1. 采用重組法增強幼兒的美術技能
美術活動大體分為繪畫、手工兩個板塊,在趣味美術活動開展過程中,采用重組法,借助多種方法對原創作品進行再次加工組合,呈現出不一樣的美術風格。為增強繪畫的趣味,以及加深幼兒的藝術感受力,可將一幅作品的組成要素分割后進行重組,形成全新的美術作品。比如,一幅以幾何圖形為主的作品,可將其分割成多個不同圖形再進行重新整合,形成一組全新的圖形;還可以保留原來作品的整體形態,只需去掉整體的顏色,要求幼兒對各組成部分進行重新涂色,形成別樣風格的新作品,在涂色過程中逐漸理解了各種不同色彩基調。比如,用橡皮泥捏制的手工成品,可將原作品的組成部位二度加工改造,通過擠、拉、壓、切等手法,制作出獨具個性思維的新作品,繼而大大增強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又提高了幼兒的鑒賞和創新能力。
2. 在模仿合作中增強幼兒的創作能力
幼兒繪畫最基礎的方式便是模仿繪制,按照原作品的繪制方法和思路試著畫出自己的作品。幼兒的認知、思維較為稚嫩,缺乏繪制整個圖畫作品的完整構思和設想,只能嘗試著模仿原作品作者的構思和繪制方法來完成自己的作品。在實際教學中,先是將一幅作品拿給幼兒欣賞,指點他們如何把握整體的造型特征、結構組成及色彩的運用,慢慢展開后續的教學。
例如,進行“秋日的落葉”的美術活動期間,先是引導幼兒畫出葉子的大體外形輪廓,這是第一步設計造型,接下來是涂色,尤其注意按照葉子的脈絡從上往下來涂抹,倘若使用畫圈的手法便無法畫出葉子的基本形狀。制作手工作品時,也需要依照原作品的造性設計、結構組成和色彩選擇等。開展剪紙活動中,教師將一幅剪紙作品拿出來引導幼兒觀察其線條走向、紙張折痕等,需要模仿剪紙的手法技巧才能完成自己的成品。很多美術活動都離不開幼兒互相合作、互幫互助,教師須鼓勵幼兒要有足夠的信心,而且要與其他小朋友建立起信任度,大家配合默契,才能完成最終的創作。另外,為了提起幼兒創作的興趣,可以將游戲融入其中,這樣不僅活躍了整個課堂氣氛,還使幼兒在快樂輕松的情境中完成美術創作。
1. 廢舊材料再利用
生活中很多廢舊材料作為原材料,能降低成本和節約環保,還能增強幼兒發現美的能力。趣味美術活動的理念就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怕的是你不會發現美。一些廢棄材料已經沒有實際用途,但是在藝術的領域,缺失進行美術創作的較好素材。
例如,進行“家鄉情”地圖制作期間,筆者要求幼兒收集一些廢舊的紐扣,幼兒都感到不解,等到活動開始,教師將這些扣子按照不同色系進行了具體分類,他們才明白了是用廢舊紐扣來作畫。教師用廢棄的紙箱裁剪成一個平面紙板,上面勾畫出我們家鄉福建省的整體輪廓,并用幾種不同顏色的彩筆分別勾勒出我們省內每個城市的形狀,要求幼兒按照每個城市的邊緣色粘貼紐扣,每個扣子都沾上白乳膠,按壓到紙板上。教師和全體幼兒的共同努力下,一幅獨放異彩的福建省地圖完美呈現,而且每一座城市的邊緣都用最小號的紐扣填充,最后大家一起將這幅創意作品紐扣地圖掛到了墻上,幼兒也獲得了滿滿的成就和喜悅。
2. 自然資源靈活用
大自然蘊藏著豐富的寶藏,等待我們去發現去體驗。在開展趣味美術活動過程中,教師便以自然資源為原材料,鼓勵幼兒將其巧妙運用以完成更多的好作品。而且,對自然資源的巧用,還助力了幼兒熱愛自然、節約環保理念的形成。由此,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要善于發現可利用的自然資源,在自由地創作中體驗大自然的博大與美好。
例如,教師要求幼兒在父母的帶領下去大自然中尋找多種樹葉,而且一定不要隨意摘取樹葉,而是收集自然掉落在地上的樹葉。經過了兩天雙休日,在下一次美術活動開始時他們都將樹葉帶到了教室里,這些樹葉有淺綠色、深綠色、墨綠色、紅色還有棕色的,非常漂亮。可引導幼兒一起用樹葉來拼粘作畫,為降低創作的難度,教師將一系列樹葉畫的視頻播放給幼兒觀看,然后展開了一個主題是“我最愛動物”的趣味美術活動,大家都積極投入到樹葉畫的創作中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剪裁和粘貼,很多個作品映入眼簾,這些作品有棕色的小狗、深綠色的熊貓、淺綠色的金魚等。天然物料的引入,幼兒不僅了解到自然大寶藏的豐富與廣泛,還在自由的創作中感受到了快樂的體驗,形成了熱愛自然、珍視世界的良好品質。
3. 快樂泥塑同參與
為了降低手工材料對身體的損壞,教師可選擇新型無污染無毒性的環保泥來展開趣味美術活動。泥塑活動能增強幼兒的認知、想象和創造的能力。由此,教師可開展一場快樂泥塑的活動,鼓勵幼兒自由、愉悅地展開泥塑創造,以推動他們美術能力和藝術素養的完善。
例如,在開展一場“吃竹子的熊貓”美術活動期間,教師發給每個幼兒黑、白、綠三種顏色的環保泥,鼓勵他們通過大膽地想象泥塑一只熊貓在吃竹子的樣態。起初,每個幼兒都興趣盎然,都信誓旦旦地想要一展手藝,可是在操作后不久便有一些幼兒失去了信心——有些人總是捏不圓熊貓的頭,有的人捏出的熊貓眼睛不一般大,有的人捏的竹葉與竹干不能黏合……這些問題嚴重打消了幼兒的積極性,而教師的及時開導和鼓勵,并耐心地教導幼兒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以及掌握創意泥塑的巧妙方法和的技巧。經過了多次反復練習,每個幼兒都化解了泥塑中的各種難題,形成了自己的獨創作品,待泥塑作品晾干變硬后,每個人手拿著自己的熊貓收獲了成功的快樂。快樂泥塑美術活動的實施,培養了幼兒勇于創新、深度思考的精神,且也在突破困難期間鍛煉出愈挫愈勇之優秀品質。
在幼兒園趣味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對整個教學活動進行總結評價方面的指導,使具體活動的各個環節均能做到行有所依、行有所得。
1. 堅持教師過程指導
幼兒園教師在趣味美術活動期間,需要參考新課程標準進行活動的組織工作,在活動持續期間,教師要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實踐,而教師則應將自身所負責的總結指導職責,分散到各個環節中去,而不必留待活動完成之后統一進行。例如,在教師帶領之下,幼兒可以在生活中發現優質材料,并利用此優質材料構建相關活動場景。教師即可對幼兒所構建的場景進行分析,指出其中的成功之處與不足之處,讓學生有效完成接下來的操作任務。再如,一些美工活動和作畫活動對幼兒的創新創意要求較高,活動持續期間教師需要在幼兒了解教學資料的同時,結合既有信息,添加對幼兒表現總結的部分,用過程總結激勵幼兒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后續創意美術活動之中。
2. 引導幼兒自我評價
為了解幼兒在趣味美術活動持續期間的參與質量,幼兒園教師需要引導幼兒開展自我評價。幼兒園教師應注意幼兒本身比較活潑,不易較長時間保持穩定學習狀態的特點,從而主動調整優化課堂評價方式,引導幼兒親身投入趣味美術活動評價。大量實踐成果顯示:這種做法可使文章前面所提及的營造多樣化的教學情境、汲取民間的藝術性資源,以及多種教法的革新,取得更理想的效果,讓幼兒因自我評價而直視自身在各項活動中的不足,并積極改善活動參與質量。
3. 激勵幼兒互相評價
在趣味美術活動持續期間,幼兒園教師還可激勵幼兒進行互相評價。為了讓各活動環節的評價工作得到有效落實,教師可依靠文章前述情境創設優勢,組織學生在特定場景下完成互相評價。例如,在一些剪紙、繪畫等實操活動中,教師應以尊重幼兒內心感受為前提,使之在組內分別完成對其他成員的依次評價,再將各項評價結合起來,共同促成幼兒互評活動的順利完成。
綜上所述,藝術涵養、創新能力為每一社會個體應有之素養,這對個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關鍵性的意義。而趣味美術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應用,對幼兒創新思維的培養,以及美術綜合素養的提升,發揮了關鍵的作用,教師應下功夫不斷創新趣味美術教學的具體策略,以確保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創新能力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