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榮
《語文課程標準》在語文“教學建議”中指出,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語文課堂“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基礎較薄弱的學生,語文課堂常常感受不到思維碰撞的火花,主要因為學生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素養低下。因而缺乏自信,羞于表達。
那么,如何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以有別于常規語文課堂的形式,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
基于此,筆者與團隊和一批熱愛語文的學生成立了“行走閱讀”實踐小隊,開發和實施“行走閱讀”校本課程,利用地方資源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當然,地方資源豐厚,材料蕪雜,如何選擇適合本校學生學情、知識水平的閱讀資料?“行走閱讀”并非旅行、游玩,實踐活動也非簡單的放松或宣泄,而是一種銜接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的特殊的教育形式,即在“行走”的過程中習得知識、學會探究、完善思維品質。此過程是“趨深”的,是以淺表的感官刺激逐步影響學生主體的內在。那么,要實現這一“趨深”效能,如何突出學科特點,如何以地方資源為載體,設計出相關的活動讓“行走閱讀”的實踐“趨深”呢?
為此小組成員翻閱文獻資料,閱讀教材和課程標準,確立“行走閱讀”的實踐活動要與語文課程進行融合,通過課程的融合讓“行走閱讀”不流于形式,不嘩眾取寵,而是真正通過深入設計讓學生走入地方資源,穿越時空的局限親歷、感受,獲得心靈的共振,再通過與課程融合的一系列的活動設計,讓“行走閱讀”實現最大的“趨深”效能,建立采集體驗——創作表達的模式,拓寬語文學習的視野,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對資源的開發”中寫道:“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風情……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各地都蘊藏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鮮活的地方文化資源正是語文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的關鍵。
為此,課程開發小組查閱資料,實地探訪,尋訪相關人員,最后確定了四個開展校本課程研究的地方文化資源。
美麗鄉村“西埂蓮鄉”是當地街道聯合社區從2012年開始以萬畝蓮藕種植為支撐,按照特色旅游農業發展思路,打造集休閑觀光、農事體驗、農家樂餐飲于一體的農業鄉村游基地。是當代農村和諧發展的成功典范。
當地長蘆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蕭衍普通年間,歷史悠久。其時,建康佛寺眾多。晚唐詩人杜牧在絕句《江南春》中寫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極言南朝佛教之盛。長蘆寺就是當時“四百八十寺”中著名的寺院之一,和隔江的棲霞寺遙遙相對。
長蘆寺興盛時的規模、名聲很大,吸引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游歷,或賦詩秉文。唐朝的駱賓王、李白、韋應物、劉長卿、孟郊、溫庭筠,宋代的王安石、蘇東坡、秦觀,明代的李東陽、王守仁、王世貞等都曾慕名而來,留下了許多佳作。
同時,由于受長江河道變化的影響,古長蘆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適合于屯兵牧馬,長蘆地區不僅是古戰地,也是古代屯田練兵的安營駐防地。軍營文化生活對長蘆地區有特殊影響,諸多因素給當地留下了眾多的非遺項目。
范旭東先生是中國化工實業家,中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被稱為“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父”。在他留學日本時,看到日本靠工業發展壯大,借此欺迫中國;我國過去沒有化學工業,就連當時老百姓用的火柴、肥皂、堿這些都是從國外進口,我們無法自主制造生產,因為我們當時的化工產業幾乎為零。愛國青年范旭東看到這般情形十分焦慮,于是他決定回國建廠,讓中國自主研究制造,建立我們國家自己的化工業。
與筆者學校緊鄰的南京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就是近代著名愛國實業家范旭東先生創辦的永利化學工業公司铔廠。范旭東先生被毛澤東稱贊為中國人民不可忘記的四大實業家之一。
南京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古老城市,其承載的文化印記如璀璨繁星閃爍在歷史的天空。而南京城墻重要的歷史地位、深厚的文化遺產價值與獨特的歷史魅力,深刻地展示著“城墻,是南京最獨特的血脈。”(南京城墻研究會副秘書長周源博士語)。其設計理念、排水設施、軍事防御體系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建筑美學,其城磚銘文、傳說趣聞以及文人墨客登臨游歷留下的詩文佳篇又展現了城墻不同于一般建筑的文化內涵。
以上四個資源,一個是具有較強人文內涵及現代特色的美麗鄉村的自然風光,一個是具有極強地域性的民俗文化,一個是具有鮮明地方性、民族性特點的工業文化,還有一個是集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文化內涵等綜合特點的古城墻文化。這些資源就鮮活地存在于身邊,為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便利。摸排挖掘的過程中,課程小組的老師也驚訝于資源的豐厚,為課程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那么,如何充分挖掘資源,體現語文課程的語文性呢?
蓮花更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形象成為歷代文人心中的白月光,文人們賦予蓮花以君子之德,表達文人對高潔清廉品質的向往與追求。蓮花,更具有“高潔”的文化之美。
蓮文化,含義雋永,源遠流長,在儒家君子人格、佛家佛性與修行、道家修身養性等方面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無論是民間也好,文人墨客也好,修行人也好,都贊美蓮花,賦予它各種各樣的美好含義,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理想和崇高氣節的向往和追求。
部編語文教材七上第一單元設計的意圖“要重視朗讀課文,想象描繪的美景,領略景物之美”。教材更有課文《愛蓮說》的編排,就是想通過文字閱讀讓學生感受文人筆下蓮之形美、神美。“美麗鄉村”西埂蓮鄉正是開展實踐活動從而多維度地認識蓮、了解蓮文化的極佳地點。
部編語文教材八上綜合性學習《身邊的文化遺產》中指出,我們身邊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民間技藝、民俗活動等,都彰顯出獨特的人文價值,是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探尋非遺項目,感受特色文化與教材的設計完美切合,是挖掘地方資源、深入體現教材精神的極佳素材。
部編語文教材七下綜合性學習板塊“天下國家”的設計,更是力求通過綜合性活動的設計來分享愛國人物故事、展示愛國名言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針對以上資源匹配點的挖掘及知識點的梳理,“行走閱讀”研究小組設計了四個實踐活動:
“行走閱讀”的實踐活動“行走美麗鄉村,感受自然之趣”,通過“詠蓮誦蓮”——搜集并誦讀詠蓮的經典名篇,初步感知蓮的文化形象。再“賞蓮識蓮”——游覽荷種植基地,賞蓮花之姿態、外形之美;參觀“蓮文化展覽館”,了解蓮的知識。最后“繪蓮釋蓮”——用手抄報的形式把蓮的外形美和文化美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詮釋。
此活動設計旨在通過多種形式展示蓮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生對蓮文化的認識,活動過程中鍛煉了學生整理和歸納語文素材的能力,獲得比書本得來的間接知識更直接的經驗。同時,學生將整理歸納的語文素材自由地整合和利用,形成自己的“素材庫”,為知識的遷移運用奠定基礎。手抄報的制作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審美與鑒賞能力。
實踐活動“探尋非遺項目,感悟特色文化”,通過查閱資料,了解非遺項目——制定參觀路線,參觀聆聽講解——現場展示,“我”做解說員的三個環節,為口語交際方面的教學與訓練提供了一個場景和情境。活動前非遺項目的資料分享,聯系街道的路線制定,參觀時的質疑與提問,以及成果展示“我是小小解說員”中的現場解說,給學生一個多角度的口語活動,由內而外地提升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
活動還增進了學生對當地民俗文化的了解和熱愛,增強學生對當地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實踐活動“尋找紅色印記,感受愛國情懷”通過查閱資料,初步了解愛國事跡——參觀廠史館,感受先輩的愛國情懷——撰寫演講稿,進行演講比賽三個環節。
活動設計旨在通過資料閱讀,實地參觀南化廠史館,學生通過文字和圖片這些鮮活的資料了解先輩實業救國的故事,在真實的場景中調動學生的體驗,感受實業家范旭東先生的愛國情懷。最后再通過演講稿《說說身邊的愛國故事》的撰寫和演講比賽,把學生參觀的感受用文字和演講的形式再現、外化,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同時,愛國主義的教育也滲透進學生的心靈。
實踐活動“丈量古明城墻,感悟金陵文化”包括搜資料、尋芳蹤、觀展覽、品美食四個環節,學生以“丈量古明城墻”為切入口,賞金陵壯美的自然風光,了解明城墻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品嘗老南京特色小吃,多維度地感受古老金陵深厚的文化底蘊。
此次活動以“行走”的方式進行實地考察,學生運用“觀察法”和“調查法”獲得城墻的歷史文化背景、城墻保護等第一手資料,活動后對調查的情況進行分析,撰寫考察報告。
1. 手抄報的設計與制作
綜合性活動的設計要切合資源的特點,如“繪蓮釋蓮”的活動,旨在學生認識欣賞了蓮花的形美和文化美之后,用手抄報的形式“繪蓮”展示其形美,“釋蓮”展示其文化美,讓學生把對蓮花的認識理解內化后以手抄報的形式呈現,不僅增添了趣味性,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藝術修養,給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發揮想象的空間。同時把美術、文學等多種形式融為一體,體現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
2. 解說詞的編寫及解說
此次“行走閱讀”活動主要活動之一“我是小小朗讀者”,朗誦“有關長蘆寺的詩歌”,借此活動深入了解地方文化,通過朗讀培養品味和鑒賞的能力。
活動之二“我是小小解說員”是要求在學生充分閱讀非遺項目的資料后,重新整合梳理,設置情境,以解說員的身份向聽眾展示某個非遺項目。借此活動不僅訓練了學生整合篩選材料的能力,更訓練了學生口語表達以及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
3. 演講稿的撰寫與演講
活動設計旨在通過實地參觀南化廠史館,通過文字和圖片,在真實的場景中調動學生的體驗,引起共鳴,感受作者情懷,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再通過演講稿《說說身邊的愛國故事》的撰寫和演講比賽活動的設計,把學生參觀的感受用文字和演講的形式再現、外化,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此設計與部編教材七下綜合性學習“天下國家”、八下第四單元學習“撰寫演講稿”的知識點訓練有機契合。
4. 考察報告的撰寫
古城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其深厚的文化土壤滋養了一代代人。考察報告的撰寫目的在培養學生科學的考察方法,對數據的分析能力。培養學生進行專題研究的意識,培養科學研究的精神。培養學生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激發學生思考與生活、歷史及文化和諧相處的方式。
實踐活動的設計在緊扣課程標準、語文學習目標明確的前提下,還應當注意前后設計要形成一定的梯度,建構一定的邏輯關系,形成一個完整的、較為科學的課程,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避免混亂無序。
例如以上活動中設計手抄報的創作、解說詞的編寫較偏向于對材料的篩選整合,難度較小。而演講稿的撰寫與演講及考察報告的撰寫,在客觀材料篩選整合的基礎上提煉出自己的感受與思考,更偏向于把觀察再內化的體驗活動,轉變為感悟再外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至于表達能力,演講稿的語言偏向于口語,較生活化。而考察報告的撰寫具有科學性,更能體現思維的縝密。這樣的設計考慮到學生認知能力的縱深發展,更符合發展規律。
以上活動的設計呈現出多樣性,評價方式也要呈現多樣性,例如搜集材料時優秀學員的評選,展現了部分學生網絡搜索及信息整合的突出能力。手抄報的設計與制作,具有美術特長的學生更易嶄露頭角。“詠蓮誦蓮”“我是小小朗讀者”及“詩文里的南京”的活動環節讓朗誦能力較強的學生得到了被他人認可的機會。評選解說詞及演講稿的優秀稿件給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而“我是小小解說員”和“說說身邊的愛國故事”現場解說與演講比賽給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尋找到一個適合他的舞臺,考察報告的撰寫給不善于表達卻熱愛科學和思考的學生展現的空間。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讓具有不同特長的學生都能得到展示自己、表現自己的機會,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感受成長的喜悅。
多項活動設計都旨在以“行走閱讀”的方式,利用身邊的地方文化資源,將語文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教學課堂更鮮活、更生動,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素材,為學生語文能力及綜合素養的提升提供了有別于傳統語文課堂的新樣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做到實踐活動與語文學科的巧妙融合,深入挖掘學生的潛能,多角度地訓練學生的審美、思維、表達等綜合能力,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達到“行走閱讀”的“趨深”。讓學生單一的語言能力走向豐厚,讓單薄的文學素養走向立體,讓單調的閱讀活動走向充盈。
當然,基于學情的“行走閱讀”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了當地的文化,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更給學生創造了許多體驗成功、增強自信的機會,引導學生關注人與環境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不僅啟發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更發展生命、啟迪人生,為他們未來人格的培養與塑造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新的平臺。
這一點來說,其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學科學習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