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煥煥,翟瑞杰,姜曉穎
(昌邑市人民醫院血液透析室,山東昌邑 261300)
終末期腎病是指由多種腎臟疾病導致的腎功能損傷的終末期階段,患者腎臟代謝功能出現障礙,機體內毒素往往無法完全代謝排出,毒素潴留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1]。臨床上,對于終末期腎病患者,治療的主要手段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此方法可有效清除患者體內毒素,延緩患者病情進展[2]。而在對終末期腎病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時,自體動靜脈內瘺是常用的血管通路,但在血液透析期間,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是接受血液透析患者易發生的并發癥,可導致血液透析治療效果受到影響,不利于預后,因此,臨床上需積極預防血液透析期間的終末期腎病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3]。基于此,本研究選擇200例終末期腎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明確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的危險因素以預防其發生。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昌邑市人民醫院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且血管通路為自體動靜脈內瘺的200例終末期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期間自體動靜脈內瘺是否失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自體動靜脈內瘺通暢)與觀察組(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兩組患者的具體臨床資料見結果。本研究經昌邑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納入標準:①經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癥狀及體征觀察,符合終末期腎病的診斷標準[4],并經診斷確診終末期腎病;②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接受自體動靜脈內瘺成形術;③臨床資料保存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②在精神、意識等方面存在障礙;③合并血液系統病變;④合并免疫系統病變;⑤合并嚴重感染。
1.2 分析方法回顧性分析2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統計患者在血液透析3個月內的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發生情況,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導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分析指標包括性別(男或女)、年齡(≥60歲或<60歲)、體質量指數(≥24 kg/m2或< 24 kg/m2)、高血壓(有或無)、糖尿病(有或無)、高脂血癥(有或無)、吸煙史(有或無)、血尿酸(≥360 μmol/L或<360 μmol/L)、穿刺點壓迫時間(≥30 min或<30 min)。
1.3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在單因素分析中,將數據資料整理成計數資料,實施χ2檢驗,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s回歸模型中,對各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維持性血液透析期間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的發生情況在200例終末期腎病患者維持性血液透析期間,有19例患者發生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發生率為9.50%,其余181例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保持通暢。
2.2 維持性血液透析期間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的危險因素分析
2.2.1 單因素分析在單因素分析中,兩組患者的年齡、體質量指數、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史、血尿酸、穿刺點壓迫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單因素分析[例(%)]
2.2.2 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錄入多因素Logistics回歸模型,對各變量的賦值結果見表2。經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年齡≥60歲、體質量指數≥24 kg/m2、 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史、血尿酸≥360 μmol/L、穿刺點壓迫時間≥30 min是導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的危險因素(均P<0.05),見表3。

表2 各變量賦值表

表3 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
自體動靜脈內瘺是終末期腎病患者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時首選的血管通路,該血管通路可反復穿刺,自行愈合,使用壽命較長[5]。然而,在患者血液透析期間自體動靜脈內瘺仍然可能會發生失功情況,影響到血液透析的治療效果[6-7]。為確保終末期腎病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療效果,做好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的預防工作十分重要。而明確維持性血液透析期間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的危險因素是做好預防工作的關鍵和制定應對策略的重要前提。
本研究發現,200例終末期腎病患者維持性血液透析期間有19例患者發生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發生率為9.50%,經進一步經單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后發現,年齡≥60歲、體質量指數≥24 kg/m2、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史、血尿酸≥360 μmol/L、穿刺點壓迫時間≥30 min是導致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的危險因素(均P<0.05),說明維持性血液透析期間發生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與患者年齡大、體質量指數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史、血尿酸高、穿刺點壓迫時間長等多種因素有關,具體分析如下:①年齡≥60歲即老年人,老年人的血管壁內膜纖維易發生改變,在血管內易形成栓子,增加血管內脂質堆積,加上其身體機能減弱,免疫力下降,身體對于病原菌的抵御能力減弱,易受到病原菌入侵而致感染,長此以往,血管會變得狹窄,自體動靜脈內瘺的血流量也會逐漸減少[8-9]。②體質量指數≥24 kg/m2的患者體脂率較高,皮下脂肪分布較多,而脂肪是導致炎癥反應的始動因素,炎癥反應會誘使血管內血栓的形成,導致管腔變狹窄,影響到自體動靜脈內瘺的通暢度[10]。③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的患者其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更加嚴重,血小板活性更強,血小板易活化、聚集,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易變狹窄[11-12]。④由于長期受到香煙中有害物質的影響,具有吸煙史的患者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更加嚴重,易使其血液黏稠度較高,易加快血管內栓塞的形成,致使管腔狹窄的發生風險提高。⑤血尿酸水平異常增高后,尿酸會以結晶的形式析出,在血管壁沉積,導致血管內膜損傷,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增加了血管內的栓塞風險。⑥穿刺點壓迫時間過長易導致穿刺點周圍發生血腫情況,影響到血管內血流速度,易導致自體動靜脈內瘺狹窄、栓塞[13]。
根據上述維持性血液透析期間發生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的危險因素,可采取以下措施對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進行預防:①加強重點人群指導。對老年、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及吸煙患者進行加強指導,對患者飲食進行控制,限制糖分、鈉鹽、脂肪等物質的攝入,禁止食用油膩、辛辣、高嘌呤食物和甜食,戒煙戒酒,并加強對患者血壓、血糖、血脂的監測。②藥物干預。針對合并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的患者需做好其基礎疾病的治療工作,采用降血壓藥物(如氨氯地平)、降血糖藥物(如二甲雙胍)、降血脂藥物(如阿托伐他汀)將患者的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圍內。針對血尿酸過高的患者,可采用降尿酸藥物(如非布司他),非布司他可糾正患者嘌呤代謝,控制血尿酸水平。③加強醫護人員的專業化培訓。定期組織血液透析中心醫師及護士參加專業化培訓及講座,嚴格規范無菌操作流程,定期進行無菌操作考核,以增強醫護人員的無菌操作意識,并對護士的護理操作技能進行加強培訓,增強其操作技術,減少穿刺壓迫時間。
綜上所述,在終末期腎病患者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期間,患者受到年齡大、體質量指數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史、血尿酸高、穿刺點壓迫時間長等危險因素的影響,易發生自體動靜脈內瘺失功情況。臨床需根據上述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的干預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