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澤艷
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各企事業單位要求聘用員工應具備最基本的計算機基礎知識以及計算思維的運用能力。同時,鑒于大數據、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抗擊新冠肺炎戰“疫”中的突出表現,使得人們更加重視對計算機技術及其新技術的學習和應用。為了全面深化職業教育改革,貫徹落實的“高職百萬擴招”任務加劇了高職院校生源結構的多樣化和復雜化,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計算機應用基礎》公共課的教學方法、教學質量的提升都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高職院校綜合素質課程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開設在大一上學期,是一門傳承計算機文化、培養計算思維的信息技術課程,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理論知識,重點培養學生對Windows操作系統、Microsoft Office辦公軟件的實踐操作能力,利用計算思維進行問題分析和求解的能力,提高創新能力。
隨著國家對教育的日益重視,高職院校的數量不斷增加,學校規模也越來越大,招生的學生數量也越來越多。為響應國家“高職百萬擴招”政策,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以及學校的擴招生源需求,高職院校拓寬了招生方式。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的招生生源來自于全國各地,覆蓋多個民族,文理兼招,以統招、單招和高職擴招等形式進行錄取,生源結構從傳統的單一應屆生源逐步轉變為社會擴招生源與應屆生源并存的多元化結構,學情也愈加復雜。高職院校學生計算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比較低,自律自控性不高,自主學習能力欠佳,對互聯網、智能手機等有著濃厚興趣。尤其是高職擴招生源的年齡區間跨度比較大,學習時間嚴格受限,生活閱歷更加豐富,學習需求也各有不同。
大多數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采用統一化授課,這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備課過程,便于教學實施,提升了教學效率。一刀切的傳統教學模式有悖于個性差異和因材施教理論,將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嚴重影響課程的教學質量。因此,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探索生源多樣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分類分層教學模式非常重要和必要。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應服務于專業需求,貼合專業教學知識,滿足學生成長需求和職業發展需求。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同,不同個體的計算機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不同,不同生源的職業發展需求不同。因此,授課團隊結合社會用人需求,根據專業特色、學習需求等因素,注重個體化差異,擴充計算機新技術、新設備、新內容等前沿技術,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在傳統的教學內容基礎之上,新增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虛擬現實、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術[1];更新操作系統至Windows 10,更新Microsoft Office至2016版本;根據不同的專業需求,增設了專業擴展模塊,擴增內容主要包括運算符與表達式、常用函數、Photoshop、視頻剪輯、程序設計語言、工程制圖(CAD/Visio)等。
在生源多樣化背景下,根據個性差異和因材施教理論、“掌握學習”理論、“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和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堅持以生為本,以就業為導向,以人才“分類施教,分層培養”為切入點,結合生源結構和學情特點,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開展分類分層教學模式研究,為后續專業課程學習提供一定的信息素養與能力支撐,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與職業競爭力。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高職擴招政策,目前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在2019年和2020年招生包括退役軍人、下崗職工、在職人員等在內覆蓋電子商務、社會管理、會計和金融管理4個專業的30個班級共計1,538人的社會生源。高職擴招生源年齡區間跨度比較大,根據抽樣調查顯示,生源年齡一般在26至55歲之間;高職擴招學生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是多種不同角色的“集合體”;同時相對于全日制高中生和中職生,其學習基礎、生活閱歷、學習成長需求和職業發展需求都有很大差異;不僅要考慮生存問題,還要照顧家人,線下集中授課很難解決高職擴招生源的現實學習困境。針對這一類特殊的學生,可以采用區別于傳統線下統一授課的線上線下混合的分類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授課時間,靈活調整授課方法,借助學習通授課資源自學以及微信群和QQ群直播面授答疑的方式進行授課。
對于傳統生源,主要根據生源和專業需求進行橫向專業分類,包括金融、會計、經管、信息技術等4類。縱向學習內容采用“分層學習+分層指導”的教學方法,具體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分類分層教學模式如表1所示。其中,學習內容主要分為基礎模塊和專業擴招模塊,其中基礎模塊又包括理論概述子模塊和理實一體子模塊。理論概述子模塊主要包括第1章信息技術與計算機、第2章計算機概述、第7章計算機網絡技術。理實一體子模塊主要包括第3章Windows 10操作系統、第4章文字處理軟件Word 2016、第5章電子表格軟件Excel 2016、第6章演示文稿軟件PowerPoint 2016、第8章多媒體技術基礎。結合不同專業特色以及專業課程學習需求增設專業擴展模塊。
表1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分類分層教學模式
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是不可分離的,而這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理論概述子模塊的教學主要是利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法開展,學生利用超星學習通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視頻、課件、文檔等多種學習資源自學,并在線完成測試。教師通過學習通平臺的數據分析測試成績以及常錯題確定線下課堂重點教學內容,同時對于新技術、新設備、新內容的學習在授課教師的引導啟發下以主題式討論的方式進行。利用互聯網搜索以及聯系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感,分享彼此的看法和觀點形成“頭腦風暴”,加深學生對于新技術、新內容和新設備的理解,提高學生利用互聯網查找資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專業擴展模塊的學習與此類似,不再贅述。
理實一體子模塊內容利用任務驅動法和項目化教學法,結合OBE理念,利用歷屆數據建模大賽真題、計算機等級考試原題以及畢業論文排版、個人簡歷制作等計算機的實際應用,使學生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易產生代入感,引導學生探究其具體操作和應用方法。理實一體子模塊主要分為基礎項目、進階項目和綜合項目,具體的分層學習和分層指導方法如下。基礎模塊是必修模塊,主要借助學習通中上傳的現實生活中實用的畢業論文排版、個人簡歷的制作等典型練習案例,授課教師上機操作逐步分解,每個學生以按步仿學、反復演練的方式,保證每個學生熟練掌握基本的操作,為后續增加實驗任務難度打好基礎;進階項目主要是學生借助學習通中上傳的難度各異的考試系統題庫案例配套的實驗文檔、實驗素材、實驗操作講解視頻進行課前自學,教師在線下教學中對于學生反饋的普遍難點細化、重點講解再反復實操練習,針對學困生一對一指導的分層指導方式,不放棄不拋棄任何一個學生,不但可以使得學生更加明確期末考點,加深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減少期末復習的時間,而且更有利于學生收獲學習成就感,建立課程學習的自信心,從而通過這一流程,實現“從差異出發,達到消滅差異”教學效果。
綜合項目是指結合專業特色以及專業課程需求設計的專業綜合項目,涵蓋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教學內容,采用分層教學法,重視學生個體差異性,設計遞進式綜合項目教學任務是促進所有學生共同進步的一種有效機制。該課程綜合項目教學進行的分層區別于很多文獻[2~3]中實行的根據課前測驗成績的從始至終的固定分層方法,是一種動態的隱式分層,教師根據學生每個項目模塊中學生的實驗成績、測驗成績,再結合學生對于個人計算機能力水平的評估進行的班級內部分層。第一,將綜合項目的設計目標轉化為學生不同層次的能力培養目標,即一個綜合項目設計多個教學目標,從低到高細分為多個目標等級;第二,根據分層結果,學生領取適合自己的實踐教學任務指標;第三,學生完成相應的綜合項目任務后進行演示匯報交流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仍然存在的問題等。《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綜合項目的分層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有效推動學生認知的成長。
通過課后和期末學生反饋的調查結果,經過超星學習通后臺的數據分析得出:在生源結構多樣,學情復雜的背景下,高職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分類分層的教學模式滿足了身份多樣化的高職擴招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學質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擴寬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廣度和深度,同時對教師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是也有部分學生反饋實踐項目設置的任務點出現重疊,對于基礎好的學生而言浪費時間,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在后期的實際教學與改革探索中,將優化項目教學任務點的設置,繼續完善考核評價體系,探索高職擴招學分置換以及借助超星學習通平臺實現實際班級內部分層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