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添明 于文靜
1.承認個體涉己行為的存在——法律家長主義的邏輯前提
個體能在多大限度范圍內控制自己的行為一直是哲學家們思考的問題,這一問題延伸到法理學領域,對法律家長主義的思考應運而生。法律家長主義存在的邏輯前提是:承認個體具有獨立、自治的私人空間,進而承認某些行為是涉己行為,絕大多數的涉己行為法律由行為人自治即可。因而,法律家長主義理論存在的前提是對個人獨立、自治的私人空間的充分尊重和對人的主體地位的充分賦予。
2.法律干預的目的——保護行為人自身利益
法律家長主義區別于其他法律干預模式最顯著的特點是,在承認私人空間、尊重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對某些危險的涉己行為進行干預,這種干預的目的是制止行為人的自損行為,保護行為人的自身利益。要說明的是,很多時候保護自身利益與保護公共利益之間并不沖突,但法律家長主義更關注行為人自身的安全與利益。
3.法律干預的方法——對行為人進行某種限制
按照自由主義論者的觀點,若行為與他人無涉則不應當受到法律的干預。法律家長主義則認為,為保護行為人的利益,對一些嚴重危險的自損行為,應當進行干涉。干涉的方式和方法,就是對行為人進行某種限制,并且這種限制是不以行為人的主觀意愿為轉移的,如強制系安全帶的規定。
綜上所述,法律家長主義,是一種承認個體主體地位、尊重個體私人空間,以保護行為人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對行為人的自損行為進行某種限制的法律干預模式。
1.依據充分原則
立法部門必須履行證明職責,充分論證、預測和評估制度的可能效果或者后果。制度的建立應當具有扎實的經驗基礎和充分的事實依據。對行為人自由的限制應當嚴格依據《立法法》的相關規定,尤其是限制行為人人身自由的制度更是如此。只有這樣才能賦予制度正當性,有效防止法律家長主義干預的任意性和隨意性,防止對個人自由粗暴、過度地限制或者剝奪。
2.最小限制原則
作為眾多法律干預模式之一,法律家長主義通過對行為人自由的限制來保護其利益免受損害。必須努力縮小法律家長主義限制自由的范圍,以達到尊重和保障個人自由的效果。如果存在可替代法律家長主義立場的制度,即可以不限制行為人自由而同樣達到預期效果,則應該選擇不限制自由的制度,盡管這種制度可能需要更大的投入或者成本。在法律家長主義貫徹實施過程中必須審慎選擇具體措施,盡可能減少這些措施對個人自由的限制,進而防止制度對個人自由的過度侵犯。同時,需要綜合考慮協調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等,以實現社會正義。
3.效益原則——比例原則
法律家長主義干預的正當性既包括目的的正當性,也包括手段的正當性。這就要求干預手段要與目的相適應,并且干預的程度必須適當,制度對個人行為自由的干預不得超越實現保護行為人自身利益這一目的必要限度。也就是說,要將保護的利益和被限制自由所失去的利益進行比較,制度所保護的利益應當大于主體被限制自由所失去的利益。
4.程序正當原則
一是法律家長主義制度在創制過程中需要充分保障個體的參與權。首先,個體參與權的賦予與保障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制度的可接受性和實施效率,更重要的是,立法過程的民主可以保證制度對主體自由最小的限制。法律家長主義制度的創制應當體現個體社會成員的意志,通過聽證、投票、征集意見等方式實現公民個體意愿的充分表達,尊重和保障公民個體對于制度創制的參與權。其次,在制度實施過程中,應充分保障行為自由遭到限制時個體陳述、申辯的權利。一個完整法律家長主義立場的制度設計既包括實體制度又包括程序制度。在制度設計中應當充分考量對限制自由的制度實施程序,在實施的過程中應當保證當事人陳述和申辯的權利。
二是制度創制和實施過程中的有效監督。首先,在制度創設過程中需要有效的監督。監督是立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法律家長主義制度作為一種對個人自由的限制和干預,更需要對國家和政府的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以防止其濫用職權,過分侵犯個人權利和自由。其次,制度實施需要有效的監督。在制度實施過程中的監督,即執法行為是否嚴格按照制度規定的實體和程序需要進行監督。“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效果的實現,需要執法者嚴格貫徹落實。實施過程中的違法行為可能導致對個體自由和權利的侵犯,制度的正當性因而受到質疑,有悖于制度創設的初衷。
首先,從執行依據來看,強制隔離戒毒的主要依據為《禁毒法》《戒毒條例》和上述兩份部門規章的規定;其次,從執行場所看,我國的強制隔離戒毒一般分兩個階段,分別在公安機關的強制隔離戒毒所和司法行政機關的強制隔離戒毒所完成;最后,從執法人員來看,我國的強制隔離戒毒執法人員是公安人民警察和戒毒人民警察。以上三點肯定了強制隔離戒毒是一種行政行為的性質。強制隔離戒毒應當定性為通過限制自由、醫療、心理矯治等綜合手段的運用,幫助吸毒成癮者戒斷毒癮的保護性和救助性的行政強制措施。
為了客觀立體地審視我國強制隔離戒毒制度,找到完善這一制度的角度,我們嘗試用法律家長主義理論作為該制度的正當性基礎。
1.目的:保護被強制隔離戒毒者的利益
作為一種保護性、救助性的行政強制措施,其救助性遠遠大于懲罰性。強制隔離戒毒雖然客觀上有利于社會公眾,尤其是有利于吸毒成癮者的親屬、利益相關者,但歸根究底這一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保護行為人的自身利益。理論上講,吸毒可以理解為行為個體自我傷害的舉動,其與吸煙的性質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吸毒成癮者在毒品藥理作用下,對毒品產生病態依賴,以致不顧不良后果、強迫性尋求及使用毒品對吸毒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危害。更有甚者導致無法正確辨別自己的行為,可能做出危害國家或他人生命財產的行為。在這里需要區分的是,若因為吸毒人員對國家集體或者他人利益造成損害而對其進行限制自由等懲處則是非法律家長主義的。需要注意的是,懲罰的是吸毒人員的損害行為而不是吸毒行為。若因為吸毒成癮者吸毒行為而強制其毒癮戒斷,則出發點就是法律家長主義的。顯然,我國強制隔離戒毒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吸毒成癮人員成功戒除毒癮,減少復吸率,擺脫毒品的危害,其出發點是以保護行為人自身為目的的法律家長主義。
2.方式:限制吸毒成癮者的自由
我國強制隔離戒毒制度通過將吸毒成癮者強制隔離于封閉空間,通過醫療、心理矯治等手段的綜合運用實現幫助其戒斷毒癮的目的,這顯然是對吸毒成癮者自由的限制。由于毒品藥理作用,吸毒成癮者腦部發生病變,毒癮發作時行為人往往通過意志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這種狀態屬于類精神病態。吸毒成癮者不顧不良后果,強迫性尋求使用毒品的行為很難說是反映主體真實意志的行為。因而對其限制自由的強制屬于軟的法律家長主義限制,并且這種限制是不作為的限制。
3.我國強制隔離戒毒制度的正當性
首先,強制隔離戒毒制度對吸毒成癮人員的救助與保護體現了法律對于弱勢群體的關照。對吸毒成癮者而言,吸毒行為確是一種傷害自身的自涉性行為,法律能否基于保護行為人的利益出發限制其使用毒品的自由就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不少自由主義者認為,吸食毒品作為一種自涉性傷害行為,與自殘、自傷甚至一些危險性較高的極限運動在屬性上是一致的。生活本身就充滿了風險,只要能夠責任自負,就不需要國家以保護個人利益為由,通過強制手段干涉個人的自由。但實際上,個人自由要以個人是理性存在為前提。國家對于不具備成熟理性意志的個體的自由的限制是軟的法律家長主義,其正當性和價值已被廣泛接受。吸毒成癮者由于毒品的藥理作用,對毒品形成病理性依賴,很大程度上已經喪失了理性和自我決定、自我控制的能力?;诖耍瑖覟榱吮Wo吸毒者自身利益,在一定時間內以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幫助其進行毒癮戒斷具有正當性,是法律對弱勢群體的特殊關照。
其次,強制隔離戒毒制度對吸毒成癮人員的救助與保護是保障基本人權的需要。強制隔離戒毒制度對吸毒成癮人員的自由進行限制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其戒斷毒癮而不是懲罰?,F代人權理論認為,人的基本人權是不可轉讓、不可放棄的。故而,以保護行為人利益為出發點對其進行限制具有正當性。因為毒癮作為一種反復發作的腦病僅通過行為人自身努力,而不對其進行外在強制是很難達到戒斷目的的。故而,強制隔離戒毒制度在現代國家中是保障基本人權的需要。
最后,強制隔離戒毒制度對吸毒成癮人員的救助與保護可以有效降低行為人自身風險和社會風險。國家與政府有義務對可能的風險進行有效管控,而法律家長主義的干預模式是風險管控的重要策略。在禁毒領域,強制隔離戒毒制度就是國家管控風險的重要手段,這一制度以保護行為人自身利益為出發點,通過限制自由來幫助吸毒成癮人員戒斷毒癮,從而實現有效規避吸毒對行為人生命健康造成的巨大風險。
在實踐中,現行強制隔離戒毒制度的前身是勞教戒毒,勞教戒毒制度則是一種介于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之間的處罰制度。勞教戒毒制度由于其本身的違法性被廢止,但其對現行強制隔離戒毒制度的影響仍然存在,其中最大的影響是仍然有為數不少的人認為強制隔離戒毒制度具有懲罰的屬性。這一認知直接影響著強制隔離戒毒制度的實施效果。我國的司法行政強制隔離戒毒所是從原來的勞教所直接轉設的。機構轉設后,執法人員對新的制度的定位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認知變化,導致其將限制自由理解為一種懲罰而非強制措施,這種認知必然體現在執法行為中。
對強制隔離戒毒屬性的認知出現偏差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法律規定對強制隔離戒毒制度的態度?!督痉ā穼ξ境砂a人員的定位是違法者、受害者和病人,對這三者的順序卻沒有做出更進一步的闡明。從《禁毒法》文本中不難看出,在價值取向上國家對社會秩序的維護更重于保障公民權利,這種價值取向將難以避免地導致強制隔離戒毒這一強制措施被“靈活”地運用成為一種懲罰手段,以對違法公權利與自由的限制來換取社會的秩序。
作為法律家長主義取向的強制隔離戒毒制度應當從法律上明確其行政強制措施的屬性,糾正理論和實踐對強制隔離戒毒制度懲罰性的認知,確立以限制自由為手段實現對吸毒成癮者的空間隔離,并以此實現幫助吸毒成癮者完成毒癮戒斷的目的,而非對吸毒成癮者的懲罰。
《禁毒法》賦予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決定對吸毒成癮人員采取強制隔離戒毒的權力。《戒毒條例》則將強制隔離戒毒的執行者分為由公安機關負責管理的強制隔離戒毒所和由司法行政機關管理的強制隔離戒毒所。將強制隔離戒毒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公安機關的強制隔離戒毒所執行,時長為三到六個月,最長不得超過十二個月;第二階段:經過公安機關及相關專家考核評估,將強制戒毒人員移送由司法行政機關強制隔離戒毒所完成剩余期限的強制戒毒措施。兩年期滿后再進行評估,對不能通過評估的則最多可以延長一年的強制隔離戒毒。
這一制度設計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強制隔離戒毒決定機關級別過低。強制隔離戒毒畢竟是為期兩年,最長三年的限制人身自由,由縣級公安機關做出決定顯然級別過低。并且由縣級公安機關直接決定對吸毒人員進行強制隔離戒毒,沒有經過審核,則難以實現對決定行為的監督,不符合法律家長主義制度設計程序正當的要求。其次,決定機關和實施機關合一不利于強制隔離戒毒制度的實施。公安機關決定實施強制隔離戒毒后,直接交由公安機關管理的強制隔離戒毒所執行,則實際上無法完成執行機關對強制隔離戒毒決定的審核和監督,同樣不符合正當程序的要求。最后,分段實施的強制隔離戒毒制度難以保證戒斷效果?!督涠緱l例》對分段實施強制隔離戒毒,僅僅在時間上規定了在公安機關執行三到六個月,最長不超過一年,然后由公安機關移送司法行政機關。公安和司法兩部門權責規定不明,導致執行機關在對戒毒人員具體情況掌握上存在困難,實踐中兩部門互相拉鋸、互相推諉的情況時有發生,客觀上難以保證戒斷效果。
強制隔離戒毒制度畢竟是通過限制人身自由來實現的,這就要求必須建立相應的聽證和救濟制度。通過聽證制度的建立,使得被強制隔離戒毒的對象充分實現陳述和申辯的權利,以此更為準確地確認實施強制隔離戒毒的對象,避免執法者在執法過程中偏聽偏信,片面武斷對個人權利和自由造成侵犯。有效救濟途徑的建立可以使強制隔離戒毒的決定機關和實施機關審慎行使權力,避免強制隔離戒毒制度被異化為國家公權力對公民權利踐踏的工具。強制隔離戒毒制度設計中應當包括對吸毒人員權利的救濟,即吸毒人員自收到強制隔離戒毒決定書之時起至解除強制隔離戒毒、恢復人身自由之后,若認為合法權利受到侵犯,均可以申訴、訴訟并獲得國家賠償,可以要求救濟的事項包括但不限于:強制隔離戒毒決定的合法性,不予解除強制隔離戒毒決定或者延長強制隔離戒毒決定的合法性,強制隔離戒毒期間人身權利、民主權利、財產權利等非法侵害等。
強制隔離戒毒制度作為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貫徹發揚法律家長主義立場的典型代表,應當以法律家長主義理論進行全面立體審視,法律家長主義在為其提供正當性理論基礎的同時,也對其制度設計提出了限制和要求,只有充分貫徹法律家長主義的立場,全面接受法律家長主義的約束,才能維護強制隔離戒毒制度的正當性基礎,避免其對公民自由權利的過分侵犯,實現其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