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韜
兩岸關系問題一直是大陸與臺灣地區的熱點話題,這一組關系隨著近年來臺灣當局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而急轉直下。然而,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表示:“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兩岸終究走向統一的趨勢不容逆轉。兩岸關系遇冷,在陸臺胞之權益在法治層面將如何保障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2021年1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人民法院臺胞權益保障十大典型案例》(以下簡稱《典型案例》),對涉及臺胞的案件起到了指導作用,也對兩岸同胞關系維系發揮著積極作用。
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明確強調“全心全意為臺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深切表達了黨和政府為保護臺灣同胞在大陸合法權益、遇難事全心解決的決心。2019年3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提供司法服務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又被稱之為“司法36條惠臺措施”,《若干措施》全文共36條,其立足于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為臺胞、臺企在大陸依法獲得同等待遇提供了依據。本次《典型案例》便是基于《若干措施》實施兩年多來,遴選各地法院涉臺的典型案件組合而成,具有較強的代表性。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十大典型案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以《典型案例》中案例一為例,該案例為涉及臺胞勞動權益保護。此案被告公司認為臺胞姜某某在大陸就業期間并未辦理臺港澳人員就業證,公司與其之間僅構成勞務關系,且經協商,姜某某同意降低勞務費標準,故無需再向姜某某支付爭議的工資差額。然而2018年8月23日實施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香港澳門臺灣居民在內地(大陸)就業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規定,臺灣同胞具備勞動關系的主體資格,其在大陸就業無需辦理臺港澳人員就業證。因此,一審法院認為姜某某與北京某科技公司之間構成勞動關系,判決該企業支付姜某某工資差額27198元。
該案例是典型的人民法院保障臺灣同胞在大陸合法權益的案件,其貫徹了《若干措施》中的第一條,即堅持公正高效司法。通過公布典型案件的形式告訴臺灣同胞,大陸司法機關用實際行動維護臺灣同胞的各項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使其在學習、就業、生活等方面享有與大陸同胞同等之待遇。案例二中對于臺資公司知識產權之保護,則印證了臺胞之合法權益受到法律的平等保護。
《典型案例》中第二至第五個案例涉及知識產權保護、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依法慎用限制出境措施、區域海事糾紛解決等方面,其主要傳遞的是在法治社會中,營商受到法律保護,違法應嚴格依照法律進行規制的理念。例如案例四中關于限制出境措施的適用問題,案例中人民法院認為該案件所涉及的事實較為清楚、相關當事人(其為臺胞)所應承擔的擔保責任較為清晰,且臨近春節,相關當事人存在近期出境的風險,而相關申請人已就此情形提供了相應擔保,遂依法限制相關當事人黃某某出境。其所表達的便是依法慎用該措施,只有滿足相關條件且確實有必要,方決定適用該措施,體現了程序的法定性,也符合《若干措施》的相關規定,傳遞出良好的營商環境須依法受到保護的理念。
梳理《典型案例》第六至第十個案例不難發現,司法執法的過程不僅體現了應有的合法性,人文關懷的理念也深深烙印在其中。例如案例六,臺資企業發生糾紛訴諸法院;然庭審時雙方當事人皆在我國臺灣地區,因新冠疫情難以到庭應訴,因此法院在征求雙方當事人同意后,利用“支云”庭審系統,組織雙方通過互聯網庭審的方式先行調解。使用該種方式一方面體現了通過“智慧司法”提高庭審效率的優勢;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我國司法保障臺胞生命和健康安全的理念,使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人民群眾切實體會到智慧司法所帶來的便利。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典型案例》,有助于在司法實踐中保護臺胞的合法權益,增強臺灣同胞在大陸生活的幸福程度。同時,諸如《典型案例》發布、相關措施的施行等,不僅對于法治完善具有一定作用,對未來兩岸的關系回暖,乃至于臺灣回歸、對臺灣今后的治理都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初步形成涉及臺灣地區的法律規范體系,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如此,從當前立法的實際情況來看,涉及臺灣同胞合法權益保障的法律規范呈現零散化的特點,具體體現在涉臺同胞權利義務方面缺乏統一的規定。例如,在現行法律法規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以下簡稱《投資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就臺灣同胞在大陸涉及財產、投資、經營自主乃至子女受教育等權利進行了相應規定,但是,不難發現《投資保護法》及其《實施細則》之規定依舊較為片面。其一,范圍窄。從法律法規名字便能看出,其主要是為了保障臺灣同胞在投資方面的權益,在其他方面難以涉及。其次,內容較為宏觀。如《實施細則》第十五條:臺灣同胞投資企業符合貸款原則的,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必要的信貸支持。從條文可知,臺灣同胞因投資企業需要貸款的,還需要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來保障。類似需要其他文件援引的情況,在兩個法律規范文件中較為常見。加之“在變化迅捷的社會中不斷地出現亟待解決的新的法律問題,而其中有許多都是法律沒有作出規定的”,凸顯出法律具有滯后性,不能跟上社會進步的速度,只有出現新的問題,法律才會相應作出改變,而司法實踐則能提高新法完善效率。
本次最高院發布的《典型案例》,便是在維護臺胞合法權益過程中所選取的經典案例,能夠對未來出現涉及臺胞權益的案件提供可借鑒經驗,具有較強的指導性。一方面,涉及臺灣同胞案件的解決思路會逐漸清晰,也可能會在實踐當中發現新的問題,為立法提供完善的思路;另一方面,只有在實踐之下,法律規范的零散化缺點才能充分暴露,促進法律的完善,打造更加優良的法治環境,以便更好地保障臺胞的合法權益。
司法公正集中反映著人民群眾對司法的期望,集中反映著司法建設的目的和規律,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法治化水平的基本標志。我國當前的司法機關主要是指法院、檢察院,在其職權范圍之內辦理案件、適用法律的過程,司法公正便是這個過程所要達成的目標,其既包括實體公正,即案件結果的公正,也包括程序公正,即案件處理程序的公正性。
目前,司法公正在臺灣同胞合法權益保障上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一是相關案件較少,對涉及臺胞權益的法律規范認識不深。目前,涉及臺胞的案件在整體案件中占少數,導致即便在當前針對臺灣的法律規范體系已初步形成之下,部分司法工作人員對相關規范不夠熟悉,對少數案件的處理存在偏差,有違司法公正的初衷。二是臺灣同胞對大陸法治認識不深,存在認同度不高的情況。由于歷史原因,盡管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但發展路徑、現代法治程度相異,加之目前臺灣地區民進黨當局大力實行“去中國化”,導致一些臺灣同胞對大陸法治進程知之甚少,對大陸司法存在顧慮。三是少數案件辦案效率較低,影響司法公信力。前文中提到,由于涉及臺胞合法權益的案件不占多數,一些地方法院經年累月很難經辦,導致部分司法工作人員遇到涉及臺胞權益案件時,由于對相關法律法規不熟悉,出現程序拖延等問題;涉及臺灣同胞權益的案件往往會受到社會的關注,有的司法工作人員在辦理案件時會受到輿論的影響,猶豫不決,降低了辦案效率。案件辦理效率的低下,往往會影響司法的公信力,增加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廣大公民對法治的不信任感,進而影響法治中國建設。
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對全國涉及保護臺胞合法權益的案件進行甄別并整合,發布《典型案例》。綜觀《典型案例》全文,其意義不僅在于傳遞保障臺胞合法權益的理念,而且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具體來說,《典型案例》對每個案件的基本案情進行了歸納總結,對每個案件所涉及的領域進行了分類并評析,這樣做的意義在于強調每個案件對于司法實踐的意義為何;在每個案件評析當中,針對不同案件會涉及到的規范性文件條文、其能夠解決實踐當中的哪些問題、會帶來什么積極影響等表述,能夠直接指導司法工作人員在遇到相關案件時的工作方向,促進其主動對相關文件、案例進行學習,從而提升辦案能力。辦案質量的提高隨之帶來的便是司法公信力的提高,這有助于增加臺灣同胞的認同度,促進其能更好地融入大陸社會。
當前,臺灣地區居民對于中國人身份的認同逐漸在降低,這與歷史原因以及臺灣地區長期政治生態環境等原因密不可分。具體而言:首先,“臺獨”分子通過多種手段“去中國化”,妄圖以模糊兩岸名稱、修改教科書等方式改變臺灣地區民眾對中國的認同,以達到“事實臺獨”的目的。例如將高中歷史課本體例修改為“臺灣史、世界史、東亞史”,強調臺灣的“獨立性”,正如臺灣學者提到:“這將是一個‘斬草除根去中國化’的歷史課綱。”如此錯誤引導之下,臺灣地區青少年形成“臺獨”思想則不難理解。其次,部分臺灣地區民眾主觀上與大陸隔絕。盡管兩岸交往中存在很多機遇期,兩岸關系也在機遇期內穩步上升,但是部分民眾基于網絡特別是社交媒體等的錯誤宣傳,認為大陸依舊落后于臺灣地區,其所帶有的所謂“優越感”成為正確認識大陸發展的阻礙。此外,對于部分民眾來說,其主觀上不能接受大陸的快速發展,加之“臺獨”媒體脫離事實的宣傳,最終導致形成了所謂的“臺獨”思想。
針對部分臺灣同胞對大陸的不了解,甚至是惡意,法律工作者應該用實際行動保障臺胞在大陸合法權益,傳遞出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用善意消滅惡意,乃應行之策。
《典型案例》的發布不僅對立法、司法實踐等具有積極意義,還傳遞出我們在司法實務當中所強調的平等對待兩岸同胞的理念,在細節處考慮臺胞的難處和不便,保障其合法權益能夠更好地實現。如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36條惠臺措施”中第29條就明確提出:選任符合條件的臺灣同胞擔任涉臺案件的人民陪審員。這條在《典型案例》中第八個案例得到實際運用。其傳遞出的理念便是:其一,言行并重。最高院在“司法36條惠臺措施”當中所提到的各項措施并非僅存在于條文,而是在實踐當中已實際運用。其二,合法之下兼具合理。前文已提到,兩岸由于長期的“隔絕”,導致相互之間的情感存在間隔,在審判或調解過程當中,可能會存在相互之間理論不通、情感不暢的情況。選任符合條件的臺胞擔任人民陪審員的優勢在于:一是在合法的前提之下,其能夠從臺胞的角度出發,考慮同為臺胞的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并予以表達,更好地維護同為臺胞的案件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二是能夠成功選任成為人民陪審員的臺胞,對大陸法治乃至大陸各方面的發展具有更深的認識,其能夠在案件審理當中對臺胞當事人產生積極影響;三是臺胞能夠成為人民陪審員,就足以傳遞出兩岸同是中國人、都是國家的主人的理念,臺胞有權參與政治、法治事務,都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案例十當中選任臺胞調解員原理也是如此,從臺胞角度保障臺胞的合法權益,引導臺胞融入大陸的法治社會進程中。
從整體來看,《典型案例》不僅是對具有代表性的涉臺同胞案例的匯總,其更多傳遞的是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在大陸,不論在法律規范或是在司法實踐當中,皆平等地保護臺灣同胞的合法權益。當前,面對臺灣地區“臺獨”勢力日漸猖獗,僅在輿論上對惠臺政策等的宣傳已經不能滿足于目前的兩岸關系,亟須在實踐當中去踐行對于臺胞權益的保護,去傳遞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感情,只有實踐過,才能深入人心。再者展現出的則是希望。憑借制度優勢,大陸即便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之下,依舊能夠率先從疫情的漩渦中脫身,逐漸恢復并發展,勢頭依舊強勁,加之本次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典型案例》,明確表達臺胞在大陸的發展過程當中,合法權益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能讓臺灣同胞看到在大陸發展的契機,清楚認識到兩岸統一才是臺灣最好的出路。
在當前的國際政治環境之下,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兩岸的長期隔絕是歷史原因造成的,這個史實已不能改變,但統一是必須實現的。從臺灣地區的角度來說,當前的大陸與臺灣的實力已不在同一水平線,倚美日對抗絕非明智之舉。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形勢不容樂觀,臺灣地區經濟陷入“低增長、低就業、低薪酬”的困境,反觀大陸,率先脫離新冠疫情的困境,經濟呈現恢復并積極增長,因而統一對臺灣同胞來說是最好的歸宿,也是機遇。最高人民法院所發布的《典型案例》,不僅有助于涉臺法律的完善及涉及臺灣同胞合法權益保護之司法實踐的完善,同時也在明確告訴臺灣同胞,大陸正用實際行動不遺余力地保障其合法權益,讓其能順利地在大陸就業、創業、生活,增進對大陸真實、全面的認識,為兩岸未來和平統一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