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智能時代中國特色超大城市治理創新研究跨學科平臺主辦的第九屆首都治理論壇以線上直播的形式舉辦,本次論壇的主題為“市民訴求驅動超大城市治理創新”。專家學者們圍繞超大城市治理、接訴即辦、社區韌性、市民訴求、政府回應性、公眾角色等展開深入討論。
“接訴即辦”改革自啟動后已經取得豐碩成果,并邁入了一個新階段。圍繞“接訴即辦”改革與本次論壇主題,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軼在致辭指出,第一,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要以黨建引領“接訴即辦”,在持續改革與解決具體問題中體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第二,市民訴求驅動超大城市治理是超大城市治理新方法的北京探索,要以回應市民訴求為切口,推動首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三,市民訴求驅動超大城市治理是對改革和法治的有機融合,要用制度與法律保障“接訴即辦”改革。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城市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沈體雁作了“首都城市治理現代化下半程——從‘吹哨報到’到價值共創”的主題演講。他表示,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可以分為上半程和下半程:上半程以北京首創數字化、網格化城市治理模式、“五位一體”智慧城管、踐行“吹哨報到”“接訴即辦”“未訴先辦”“主動治理”超大城市治理模式為議程;進入下半程,迫切需要推動創新治理模式、提高治理精細化水平、實現“一網統管”等新議程。為此,需要運用公共服務的合作生產與價值共創新理論,借鑒工商領域價值共創的新實踐,構建“平臺+生態+機制+服務+數據+信用”六位一體生態體系,從而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如何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水平?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范恒山表示,市民訴求涉及到的范圍非常寬廣,而這些訴求的落點是城市治理和管理。對于一個常住人口超過千萬的超大城市來講,所面臨的挑戰將更加艱難,提高我國超大城市的治理水平是一種迫切的需要。對此,他提出了五個舉措:一是夯實政府的責任機制;二是夯實社會的治理基礎;三是強化法律法規的約束;四是加強技術手段支撐;五是推進區域開放合作。
超大城市社區公共服務如何精準化?華中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徐增陽指出,城市基層社區治理在超大城市治理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城市基層社區存在著“公共服務供需錯位”的問題,精準化是破解公共服務供需錯位的關鍵。基于對武漢市“百社十年”項目的觀察,徐增陽表示,公共服務精準化應建立在“系統化的過程”和“整體性的轉變”的理念更新基礎上,并總結出“基于技術賦能的需求識別—基于居民參與的方案設計—基于合作生產的服務供給—基于居民體驗的效果評價”的公共服務精準化實施路徑。他認為,超大城市治理的根基在社區,社區治理的重點在公共服務,公共服務的目標是回應市民訴求,方向是精準化。
針對我國社區建設韌性不足的問題,浙江工商大學校長郁建興提出了四條建議:一是促進常態治理和非常態治理的有機銜接;二是要發揮現代社區的自治和防災功能的韌性;三是要激活社區的志愿者資源;四是要堅持法治思維,形成規范有序的現代社區治理格局。
會議同期,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李文釗發布了《北京市“接訴即辦’改革三年效果評估(2019-2021)》的研究報告。他表示,北京市在鞏固“接訴即辦”改革已經取得的成效基礎之上,可以在加大政民溝通、開發微型循環、賦能基層組織等方面下功夫,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接訴即辦”體系,更好地推動首都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