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仁宴 劉巧珍
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乳腺外科,江西九江 332000
乳腺癌是女性群體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受到環境污染、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及心理壓力及內外因素造成激素水平變化等影響,近年來,其發病率有明顯上升且年輕化的趨勢,這不但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必須引起臨床醫療人員和患者的高度重視。早期乳腺癌患者癥狀多不明顯,常以乳房腫塊、乳房皮膚異常、乳頭溢液、乳頭或乳暈異常等局部癥狀為主。對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可行積極的手術治療,常用術式包括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保乳手術、乳腺癌根治術等,其中應用較多的術式為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保乳手術則是有選擇性地為患者切除乳房中的惡性腫瘤,確保整個乳房的完整性。其除了保存乳房的生理功能外,也最大程度地保障美觀性效果。目前,在患者對疾病治療效果及自身生活質量要求日益提升的情況下,保乳術更能滿足患者心理、生理方面的要求,還有助于保障較高的生活質量,因此逐漸替代改良根治術成為目前應用的常規手術。本研究選取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80 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主要探討改良根治術與保乳手術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應用的療效及影響。
選取2019年1月至12月于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0 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40例)和對照組(40 例)。觀察組中,患者均為女性;年齡45~65 歲,平均(55.2±2.9)歲;位置:左側18 例,右側22例;TNM 分期:Ⅰ期28 例,Ⅱ期12 例;疾病類型:浸潤導管癌23 例,浸潤小葉癌15 例,其他癌2 例。對照組患者中,患者均為女性;年齡45~64 歲,平均(55.0±2.8)歲;位置:左側19 例,右側21 例;TNM 分期:Ⅰ期26 例,Ⅱ期14 例;疾病類型:浸潤導管癌24 例,浸潤小葉癌12 例,其他癌4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江西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編號:JJSDSRMYY20210016),患者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患者入院后經病理學及影像學診斷證實為早期乳腺癌患者,且為單一病灶;②患者腫瘤直徑在3 cm 以內;③患者腫塊屬周圍型,距離乳頭3 cm 以上,經卡氏功能狀態(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評分評估>90 分;④患者具有手術適應證。排除標準:①具有手術禁忌證的患者;②多發病灶,腫瘤直徑>3 cm 的患者;③存在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④病灶位置與乳頭位置距離在3 cm以內的患者;⑤乳腺鉬靶提示廣泛微小鈣化灶;⑥配合度低,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對照組采用改良根治術治療,患者取平臥位,采用乳房梭形切口,距離腫瘤邊緣位置3 cm 左右將乳頭、乳暈包繞在梭形切口內,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后作皮瓣游離處理,上至鎖骨下方,內至胸骨旁,下至腹直肌上端,外至前鋸肌前緣,將乳房、乳腺間隙脂肪層與胸大肌筋膜進行完整切除,完成后進行淋巴結清掃,手術完成后于腋窩處及乳房切除創面處放置兩條引流管。
觀察組患者應用保乳術進行治療,采用乳房及腋窩雙切口,結合腫瘤位置、乳房大小及下垂選擇弧形、放射、橫行切口。如果腫瘤位于乳房尾部,采用單個切口。除原發病灶外,至少應將距腫瘤邊緣2 cm 正常乳腺組織切除,包括胸大肌筋膜。將標本的不同方位分別縫線予以標記,在空腔內剔除內、外、上、下、基底及表面切緣,進行快速冷凍病理檢查,確保切緣均呈陰性,若出現陽性則要擴大切除。術中行前哨淋巴結活檢,若檢測為陽性,則須要為患者清掃腋窩淋巴結。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的滿意度,采用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自制的乳房美容效果滿意度調查問卷供患者填寫,視診過程必要時可請醫護人員輔助,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充分暴露胸部,患者雙手舉過頭或叉腰,背部后伸,使乳房懸韌帶拉緊,進行視診。其中乳房外形豐滿,對稱性好,且乳頭端正的效果為優;外形豐滿、乳頭端正,對稱性較好的效果為良;對照健側乳房外觀差別明顯,效果為一般;患者術后乳房的功能與美觀上均存在缺陷,效果為差。滿意度=(優+良+一般)例數/總例數×100%。問卷的信度系數為0.955。共發放問卷80 份,回收80 份,有效回收率為100%。③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和術后半年的生活質量,采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研制的生活質量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情況,核心量表以生活質量問卷核心30 項(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為主,結合專用量表,內容包括社會狀況、家庭狀況、感情狀況、功能狀況、生理狀況,附加癌癥關注,共計6 個維度30 個因子,分值為0~100 分,各維度對應分值分別為0~15、0~15、0~15、0~20、0~20、0~15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 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及恢復指標的比較(±s)
觀察組患者的效果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效果滿意度的比較[n(%)]
兩組患者術前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半年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乳腺癌是目前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研究顯示,其目前的發病率為15%左右,近些年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且年輕人群的乳腺癌患者總量越來越多。對于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方案,以往多以手術治療為主,但由于乳腺癌發生的部位較為特殊和隱蔽,不但會給患者生理形態方面帶來較大的變化,還容易引發很多術后的心理問題,產生心理和精神方面的負性影響。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治療理念和需求的改變,以往的經典的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在臨床中的使用已經逐漸減少。更多的患者為了乳房的美觀性及保證生活質量而選擇保乳手術。因此,該術式也逐漸成為早期乳腺癌患者臨床首選的手術方法。在現代人更注重自身健康的大環境下,更多潛在患者通過每年定期體檢檢出早期乳腺癌疾病,這也為保乳術的實施與應用提供了條件。
臨床中,乳腺癌患者行手術治療的術式選擇包括保乳手術、乳腺癌根治術、改良根治術等,其中最為經典的術式是改良根治術,其有助于保留患者的胸小肌與胸大肌,尤其針對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應用效果俱佳。保乳術的應用是在醫療技術持續發展達到一定程度,且女性患者對疾病治療要求增高、對自身人體美學需求增強的背景下而興起,在臨床專家對乳腺癌生物學行為進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后,應用該手術更是滿足了療效及外觀美觀性的雙重要求,因此得到越來越多的醫療人員和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認可,逐漸取代了過去經典的改良根治術。保乳手術的操作是有選擇性地針對可切除腫瘤進行切除,最大程度地幫助患者保留整個患側乳房,使其生理功能和美容效果都能達到最高的要求。保乳手術的操作主要為乳房局部、 象限或擴大將腋窩及乳房腫瘤切除及淋巴結清掃,保乳的前提是已能局部切除乳腺腫瘤和掃清腋窩淋巴結,其中應用的局部切除就包括區段切除術、腫瘤擴大切除術、象限切除術,而最長應用的擴大切除術要求將患者腫瘤病灶周圍的少量正常乳腺組織切除掉,范圍控制在2 cm 左右,確保肉眼下無癌組織殘留,且鏡下切緣顯示陰性,這樣才能達到安全化標準,同時再配合個體化的放射治療或化療、內分泌治療等綜合治療手段,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復發率與轉移率,提高遠期的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采用保乳手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 住院時間短于采用改良根治術治療的對照組,且手術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效果滿意度和術后半年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齊力在其研究《保乳手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早期乳腺癌的臨床分析》中的結論相似,再一次證實保乳手術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應用的優勢與價值。此外,還有學者在對比兩種術式時對照了不同組別患者術后5年的相關情況,即手術治療下的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發現應用保乳術治療的患者3年內的局部復發率為5.2%,遠處轉移率為7.7%,與采用改良根治術患者7.5%的局部復發率和5.3%的遠處轉移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采用保乳術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3年生存率為97.1%,5年生存率為94.7%,與改良根治術患者的95.4%和93.2%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保乳術應用的安全性、美觀性和有效性價值。本研究由于選入病例時期較近,無法跟隨遠期效果。另外,本研究結合保乳手術的治療情況對其要點進行總結,具體如下。①要考慮術后可能復發的關鍵性因素,因此手術過程還需考慮患者年齡、病理組織類型、手術切緣情況、腋窩淋巴結清掃情況;②治療過程注重個體化需求和規范化宗旨,嚴格控制患者的手術指征,確保手術療效及價值得到發揮。
綜上所述,針對臨床早期乳腺癌患者,提倡在具備相關應用指征的基礎上采用保乳手術治療,不但具有較好的療效,還能保障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滿足對乳房美觀性的要求,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