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民 張 霞 卜曉潔 賈菁菁 王宏偉▲
1.山東省日照市人民醫院保健科,山東日照 276800;2.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南湖鎮中心衛生院內科,山東日照 276817
高血壓是老年人群典型的代謝性疾病“三高”之一,與不科學的飲食行為習慣以及患者的遺傳因素有關。數據顯示,高血壓在我國≥60歲的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已達到50%。高血壓屬于心血管系統疾病,血壓長期處于升高狀態不僅會造成血流動力學改變,影響血管內皮細胞的生理功能,還可能對心臟、腎臟以及大腦等重要器官組織造成損害,誘發其他嚴重并發癥,其中冠心病是高血壓患者的常見合并癥。臨床研究發現,高血壓是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血壓異常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發生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困擾,如果血壓控制不佳,還會增加后續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威脅其生命安全。積極降壓對于改善患者的預后意義重大。藥物治療是目前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主要治療手段,氨氯地平屬于鈣通道拮抗藥,是臨床常用的降壓藥類型,但是單藥治療的效果欠佳。氨氯地平貝那普利片屬于兩種不同降壓藥物制成的復方制劑,有學者發現其降壓效果優于單種降壓藥物。本研究將其應用于老年高血壓伴冠心病的治療中,探討其對老年高血壓伴冠心病治療作用的影響,以期為臨床用藥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日照市人民醫院收治的92例老年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參照組與試驗組,每組46例。參照組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60~84歲,平均(73.1±5.9)歲;高血壓病程2~16年,平均(5.7± 1.9)年。試驗組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60~85歲,平均(73.8±6.1)歲;高血壓病程1~17年,平均(5.9± 1.8)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日照市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2020-SB-倫理意見-08)。納入標準:①符合《內科學》中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診斷標準;②年齡≥60歲;③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嚴重障礙;②藥物過敏;③存在精神障礙;④不能遵醫用藥。
參照組給予氨氯地平片(揚子江藥業集團上海海尼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468,規格5 mg,生產批號:20200705)口服治療,初次服藥劑量為每次1片,每天1次;使用兩周后若患者血壓控制不佳,且在其耐受的情況下可將服藥劑量改為每次2片,每天1次。
試驗組則給予氨氯地平貝那普利片(Ⅱ)(成都地奧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309,規格:5 mg氨氯地平∶10 mg貝那普利,生產批號:20200811)口服治療,每次1片,每天1次。
兩組的用藥療程均為8周。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24 h平均舒張壓(24 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 DBP)、24 h平均收縮壓(24 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 h SBP)水平,并對患者的內皮素(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等血管內皮功能指標的變化,并統計兩組的療效。其中ET-1和NO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測定。臨床療效判定標準中,患者治療后血壓水平顯著降低,已降至正常范圍,心絞痛發作頻率減少2/3以上為顯效;患者治療后血壓水平有所降低,但舒張壓下降≤10 mmHg(1 mmHg=0.133 kPa),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1/3以上為有效;否則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兩組治療前的24 h DBP、24 h SB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24 h DBP、24 h SB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試驗組治療后的24 h DBP、24 h SBP水平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波動變化的比較(mmHg,±s)
兩組治療前的ET-1、NO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ET-1水平低于治療前,NO水平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試驗組治療后的ET-1水平低于參照組,NO水平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指標變化的比較(±s)
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臨床效果的比較[n(%)]
高血壓和冠心病均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一項臨床統計數據發現,高血壓人群出現冠心病的概率是血壓正常人群的4倍左右,而冠心病人群中約有7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壓升高。高血壓伴冠心病患者除了血壓升高外,還會出現胸痛、頭暈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活動耐力。同時高血壓的存在也會加快冠心病的病情進展,因此患者需要積極治療以控制血壓,改善預后。氨氯地平是高血壓和冠心病患者臨床治療管理中的常用藥,能通過作用于心肌和平滑肌細胞的細胞膜Ca通道抑制Ca跨膜進入細胞內,從而降低細胞內的Ca濃度,起到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血壓的效果,其還能擴張外周小動脈和冠狀動脈,緩解冠狀動脈痙攣,改善患者的心絞痛癥狀。但是氨氯地平單藥應用時,治療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氨氯地平貝那普利片(Ⅱ)是由氨氯地平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貝那普利聯合構成的復方制劑,后者能通過作用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其生理活性,減少血管緊張素Ⅱ的生成,從而抑制小動脈收縮,降低血壓。此外有報道顯示,其還能控制醛固酮的分泌,減少水鈉潴留及內皮細胞中內皮素的形成,對于左心室重構、舒張功能障礙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氨氯地平貝那普利片(Ⅱ)同時兼具了鈣通道拮抗劑和ACEI兩種藥物不同的降壓機制,能夠發揮協調降壓作用,更好地控制血壓,且對于冠心病患者的心絞痛癥狀也能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同時又簡化了用藥程序,提高了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本研究中,試驗組治療后的24 h DBP、24 h SBP水平均低于參照組,ET-1水平也低于參照組,NO水平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曹建明的研究結論一致,提示氨氯地平貝那普利片(Ⅱ)能更好地控制老年高血壓伴冠心病患者的血壓,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提升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氨氯地平貝那普利片(Ⅱ)對于老年高血壓伴冠心病患者而言,能更好地控制血壓,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對其治療效果有一定的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