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群 黃桂紅 羅有華
桂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藥學部,廣西桂林 541199
急性腦梗死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疾病,因腦部血液供應發生障礙引發腦組織缺血性壞死,破壞患者腦神經功能,危害患者生命安全。臨床治療多以藥物治療為主,其中抗血小板藥物可有效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降低血管栓塞發生風險,利于急性腦梗死患者恢復。而阿司匹林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抗血小板藥物,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患者血栓形成,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控制疾病進展,被廣泛應用于腦梗死患者中。但已有研究指出,阿司匹林大劑量長時間給藥容易造成患者出現出血、溶血及造血功能障礙等不良情況,用藥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聯合其他藥物強化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效果。而氯吡格雷可用于防治心肌梗死、缺血性腦血栓、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栓栓塞引起的并發癥,同時在治療后可減少動脈粥樣硬化事件的發生,用藥效果較好。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桂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收治的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雙聯抗血小板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效果。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桂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收治的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兩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41~67歲,平均(54.37± 7.56)歲;發病至入院時間4~20 h,平均(11.67±3.22)h。觀察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42~67歲,平均(54.63±7.31)歲;發病至入院時間4~19 h,平均(11.56± 3.21)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桂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號:2016年審(0136號)],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中急性腦梗死的相關診斷標準,且經CT檢查確診;②患者發病時間均在24 h之內;③錯過溶栓時間未接受溶栓治療者或家屬拒絕接受溶栓治療者;④嚴格遵從醫囑,用藥行為良好者;⑤患者及家屬依從性良好,可配合完成本研究調查;⑥患者均于桂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建卡,定期至醫院復查。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所用藥物有過敏史者;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近期服用其他抗凝血藥物或接受過抗凝血治療者;④肝腎功能異常者,存在消化道出血等疾病者;⑤于外院接受治療,后轉運至我院的患者;⑥合并心力衰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者;⑦既往存在顱腦創傷史、手術史的患者;⑧對治療藥物過敏的患者;⑨既往存在藥物濫用史、吸毒史的患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降低顱內壓、血壓管理以及常規抗感染治療。
對照組患者于一般治療基礎上加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公司,生產批號:20161208,規格:100 mg)治療,1片/次,1次/d。
觀察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雙聯抗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用藥方式與對照組相同,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賽諾菲安萬特民生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61201,規格:75 mg(以CHCINOS計)]初始劑量為300 mg/次,之后調整為75 mg/次,1次/d。
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4 d。
評估和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1 d、治療14 d后的神經系統功能、凝血功能。①選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對患者神經系統功能進行檢查,該量表共包含15項,涉及患者意識水平、視野、肢體運動、感覺、語言及注意等多個方面,共計42分,量表評分與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成正比;②采集兩組患者的空腹肘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北京普利生儀器有限公司,C2000-A型)測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血小板計數(blood platelet count,PLT)。③不良反應。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消化道出血、食欲減退、眩暈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的比較(分,±s)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APTT、PT、TT長于治療前,FIB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LT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APTT、PT、 TT、FIB、PL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功能的比較(±s)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的比較[n(%)]
急性腦梗死是我國最常見的卒中類型,致死率及致殘率較高,起病原因多為機體腦組織局部供血動脈正常供血功能受損,血流量不足或停止供血,造成該血管供血區域內的腦組織出現缺血、缺氧軟化及壞死;同時遺傳因素、吸煙、飲酒、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均引起缺血性血管病發生、發展,給患者機體健康及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干擾。因此,選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對提高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獲益十分必要。
阿司匹林是一種抗血小板藥物,可通過抑制血小板環氧化酶,來減少血栓素的形成,進而避免血小板的聚集,以起到抗凝血的作用,對抑制血栓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但仍存在部分患者接受治療后難以獲得理想治療效果,并且增加血小板劑量也無法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反而增加藥物不良反應,需聯合其他藥物提高治療效果。氯吡格雷是一種血小板聚集抑制劑,可選擇性結合血小板膜表面的二磷酸腺苷受體,阻礙糖蛋白GPⅡb/Ⅲa復合物活性化過程,從而阻斷血小板聚集,達到較好的抗血小板治療效果,對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APTT、PT、TT長于治療前,FIB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APTT、PT、TT及FI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其凝血時間測定值均未超過正常值的2倍,處于安全范圍內,說明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在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NIHSS評分及凝血功能方面有顯著優勢。分析其原因可知,抗血小板治療可有效防止血小板的釋放以及凝聚,有效降低其聚集反應,從而控制血管內血栓的形成,對于急性腦梗死的預防及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兩種藥物聯合治療,可發揮協同作用,減少凝栓質及血小板糖蛋白復合物的活化,達到抗血小板治療的目的,從而有效延長患者凝血時間,阻止其腦梗死病情發展,提高其神經功能。同時相較于單一用藥,兩者發揮不同的作用機制,作用于血小板凝聚的不同環節,在減少不良反應的同時保證了治療效果,用藥更加安全。
另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多為胃腸道不良反應,不影響患者正常用藥,提示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雙聯抗血小板安全性較好。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如選取的樣本量有限,未來可進一步擴大樣本量的選取,以提高研究結果的準確性,為后續腦梗死患者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可有效降低急性腦梗死患者NIHSS評分,提高患者神經系統功能,延長其凝血時間,減少血栓的產生,安全性較好,保證患者生命健康。臨床可根據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優先接受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利于患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