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明(江蘇:蘇州市吳中區長橋實驗小學)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小學科學課程越來越受到社會、家長和學校的重視。作為小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科學教學肩負著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任務。小學生年齡小,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同時又具有好奇心重、喜歡動手的特點。而創客教育通過動手實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探究力和創造力的核心理念,正好適應了小學生的這些特點。它通過各種創新的實驗打開小學生的想象力,集中他們的注意力,使小學生對科學課程產生熱情,進而有效地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質量。
小學生所處的年齡段十分有利于智力開發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良好的教學理念的引入,能幫助小學生形成正確看待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小學生養成正確的科學思維方式和良好學習習慣,學校也可以此打造出具有鮮明自主特色的課程。把創客教育理念和小學科學課程深度融合,對幫助小學生開展科學課程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能使小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自己學習的知識在實際生活環境中的應用,激發其創造心。其次,能夠為小學生的學習營造一種有利于創新思維充分發揮的學習環境,適應小學生善于異想天開的思維模式,在滿足其好奇心的同時也激發他們的創新心。最后,創客教育理念和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融合能夠滿足小學生對未知事物的探求欲望,有利于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增強自己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滿足學生的探究心。而將創客教育理念融入小學科學教學過程,對于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同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將創客教育理念融入小學科學教學之所以迫切和可行,也是因為小學科學教學現狀為我們提供了實踐的基礎。
我國的科學普及教育是從常識課開始的,從1982年開始自然課納入小學教學內容,2001年自然課又改名為科學課。一直以來,我國的小學教學往往過分重視傳統文化課的教學,比如語文、數學,而對于新興的自然學科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也是由當時的社會實際情況決定的。小學科學教學更是如此,其重要性往往被忽略不計。科學教學中需要動手操作的科學實驗比較多,這本來是培養小學生動手能力的好事情,可是往往被認為這是在貪玩,耽誤學習。所以,我國小學科學教學認真實施的程度不高,而且沒有得到社會和家庭的足夠重視。
小學科學課程本來是十分具有趣味性的,尤其是一些自然現象的學習,比如刮風下雨的原因、為什么會發生地震等等,對小學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強的。但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往往過于簡單、陳舊,加上教師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足等原因,他們只能單調地講解課本內容,甚至原封不動地轉述,根本沒能把現象背后的原理很好地解釋清楚,使得小學生只能死記硬背應付考試。這種單調而枯燥的教學方法,只能降低小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積極性。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給我國的教育事業帶來了巨大變革,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更是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然而,很多小學的科學課程還在抱著課本進行教學,不能發揮創客教育理念的作用,不能培養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而教學器材的相對陳舊,也對科學課程教學形成了阻礙。很多學校只有量杯、滴管、簡易顯微鏡等傳統的教學設備,這樣的教學條件和環境,既讓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接觸不到外面日新月異的變化,也讓教師的教學方法變得陳舊,失去教學創新的動力。如果不能在教學器材上與時俱進地加以完善和配套,科學課程也會失去魅力。
很長時間以來,小學科學教師隊伍中的專任教師都比較缺少,多由主科教師兼任,科學教學備課、上課也比較隨意,且課時經常被占用。在很多學校里,即使是專任科學教師,也大多是由主科教師轉任。他們大多年齡偏大,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程度較低,專業性不夠。近幾年隨著國家的重視,情況雖有所好轉,但就整體而言,還是偏少的。
小學科學教學應該為小學生提供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比如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就能把死板的書本文字變成生動形象的視頻和動畫讓小學生觀看,從而讓課本上的知識更形象、易理解。比如認識下雨這一自然現象,課本上的文字只能描述水是通過蒸發變成水蒸氣的,水蒸氣又在空中凝結成小水珠,當空氣的浮力不能承受小水珠重量的時候,小水珠就會降落到地面上從而形成了下雨的現象。但是利用多媒體動畫的方式就能很直觀地把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和水蒸氣凝結成小水珠的過程展現在小學生的面前,讓小學生對下雨這個自然現象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從而更容易理解。此外可結合創客教育的理念,讓小學生親自參與實驗的過程,動手給水加熱,把水變成水蒸氣,使小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成就感。在總結實驗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更可以討論、分析,拆解實驗器材,提出解決辦法,利用3D打印等方法,改進實驗器材,讓實驗過程更合理,更便捷。我們可以在一個教學單元中利用和融合多種教學方法,讓小學生更喜歡學習,動手實踐的能力更強,對知識的理解也更深刻,掌握更牢固,從而更好地把創客教育的教學理念和小學科學教學融合起來。
小學科學課程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只進行枯燥的知識灌輸,而應盡量多采用啟發和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理解科學現象的形成過程和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能更深刻,掌握更牢固。比如在關于浮力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普遍會告訴學生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也就會越大。這樣的講解雖然是正確的,但就小學生的理解力而言,好像教師在說“天書”。科學教師可以通過和學生一起做實驗,增加和學生的交流,讓小學生更容易地理解浮力和密度的關系。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多和學生交流,多讓學生說說他們對實驗的理解,在實驗過程中遇到了什么樣的困惑,需要教師在哪些地方給予幫助。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小學生融合創客教育理念,自己搜集實驗材料進行科學實驗,幫助小學生把自己腦子里的想法通過動手實踐變成現實。讓他們利用學校里現有的新器材、新工具,如3D 打印、激光雕刻等設備,制作新的實驗工具或部件,把想法變成現實,實現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促進了學生和教師的平等交流,培養了師生感情,讓教學變得更輕松,讓學生對書本知識更容易理解和接收。
科學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小學科學教師應多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討,培養想象能力,利用他們的好奇心調動自己的潛能,通過動手實踐獲得的成果增加成就感,增強小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從而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電路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一起制作一個簡單的電動小玩具。學生動手制作小玩具既能幫助自己理解電路的原理和電力能源的作用,又掌握了簡單的電力知識,同時也能使小學生體會制作玩具的樂趣,增加了自豪感,使之更愿意學習更多的知識,制作更多的玩具。還可以引入電子百拼這樣的實踐操作活動項目,讓學生在掌握簡單的知識后,根據事先設定的目標,對電路進行改造、創新或增強其功能,開發智力,培訓學生靈活運用電子技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造意識、創新能力等科學素養。在多樣的教學活動培養下,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同時這也是創客教育理念的具體實踐方法。
在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教師通過不斷努力探究,研發出很多新興的教學方法,其中分組合作的教學方法就很好地實現了科學教學和創客教育理念的有機結合。分組合作的教學方法只要引導得當,可以讓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比如在科學教學實驗課中,教師可以把小學生分成若干實驗小組,通過小組內合作的方式進行科學實驗,還可以進行實驗結果的評比,實現組內合作、組間競爭。例如在三年級科學“我們的過山車”和“測試過山車”這兩節課中,除了可以讓學生按照書本上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習外,在設計過山車軌道的時候,可以把學生分成幾組,讓他們分別完成不同階段的任務,再進行組合。也可以組內分工,讓有能力的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好軌道路線圖,運用3D 建模知識,打印自己創新設計的軌道部件,利用創客器材進行時間的計算,對運動速度進行更精準的統計。還可以打破年級組的限制重新分組,邀請其他年級的學生協助完成過山車軌道的設計、搭建。這樣的分組合作,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
小學科學教學本來就是動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要教學方法得當,很容易培養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創客教育理念的教學模式也是十分注重培養小學生這方面的能力,可以說小學科學教學是創客教育理念應用于小學教學中十分肥沃的實驗土壤。教師提高教學意識,改變教學方法,把創客教育的教學理念和小學科學課程有機結合,不僅能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更能培養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