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平鳳(福建:漳州市東山一中附屬小學)
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小學數學作為小學生基礎學習科目之一,優化數學課后作業設計方式,是教師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為此,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要對小學生有一定了解,要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設計多樣化的作業,這樣才可以實現對學生全面教育與培養的計劃。
由于小學生思維比較發散,對事物認知能力有限,而數學知識中理論知識比較多,有明顯的抽象性特點,這就導致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出現較多問題。比如,由于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教師講解理論知識時,如果沒有實際參考物或者是將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就會導致學生無法理解數學理論知識,不懂得如何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進而產生厭學情緒。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形成理性思維,能夠通過數學之間的邏輯關系,判斷與處理問題。課后作業作為教學的一部分,需要學生獨立完成,而學生在獨立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會主動思考一些問題,會對一些知識運用方式、數學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整理,這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強化學生科學思維等有重要作用。
數學教師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后,學生會利用放學、休息時間來完成這些作業。在學生主動做課后作業時,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都會得到培養,這對學生獨立學習與思考意識的養成有重要作用。比如說,教師在講解與乘法相關的知識時,通常會布置一些練習題以增強學生乘法運算能力。學生基本上會按照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主動學習。剛開始,學生做課后作業時可能存在一定的被動性特點,但是經過長期堅持,學生就會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即使教師放學后不為學生布置作業,學生也會主動做一些知識鞏固練習。
明確的學習目標可以很好地提升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積極性。但是,大多數小學生由于不會確立學習目標,在學習中毫無方向感,教師教給什么知識就接受什么知識,從不思考自己要學習什么知識、要借助這一知識解決什么問題等。學生學習中沒有方向,其學習有效性必然會受到影響。這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通過作業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讓小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中,能夠有目的、有方向。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課后作業設計方式的轉變,根據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成績提升等需求,讓學生主動確立一個學習目標,并主動為學習目標的實現做出努力。學生在學習中有了明確的目的,就會變得積極主動,有意識地去做一些和學習相關的事情。
分層作業設計對學生學習成績與能力的提升有很好的作用。每個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式、知識接受和運用等能力都不同,教師如果像以往那樣,以一刀切的方式設計課后作業,不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不僅會讓學生數學成績的差距逐漸加大,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也會產生不利影響。為此,數學教師可以采用分層的方式進行作業設計,根據學生日常表現、考試成績,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學生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線上互動學習,一起交流與溝通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這樣既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成績的提升有利,對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形成也有益處。但是,在課后作業問題設計過程中,教師要保證作業中的問題符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有一定探究價值,這樣學生才會在研究中逐漸深入。
例如,在講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相關知識時,教師要將學生分層。首先,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在本章節學習中的表現,然后,根據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將學生分組。可以分成三個小組:第一小組可以是基礎學習小組;第二小組是中高難度學習小組;第三小組是探究性小組。其次,進行課后作業的布置。對于第一小組,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基礎習題,但是要有一定探究的價值,這樣能夠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比如,教師可以設計“小數的( )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小數點左邊第二位是( )位,小數點右邊第三位是( )位”等基礎習題。在探究習題上,可以出類似“8 噸45 千克=( )噸;4500 米=( )千米”的習題。第二小組學習習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將0.41 擴大十倍,或者是變成分數形式。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又可以增加一些探究難度。第三組的作業設計,可以讓小組學生對生活中一些和小數知識相關的現象進行觀察,并思考其中涉及的數學知識有哪些。開放性習題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觀察能力的提升等都有利。最后,三個小組學生做課后作業時,為保證各小組能夠有效溝通,教師可以借助微信組建三個小組學習群,并且在學生做課后作業時,要求學生進行視頻溝通,相互監督,有問題及時研究。這樣既可以保證課后作業的有效性,也會對學生形成很好的約束作用。
項目式教學法要求教師將課后作業設計成一個項目,讓學生通過相互合作、共同研究的方式,完成項目任務。這一課后作業設計方式,對學生合作意識、分享意識、問題研究能力的培養有很好的作用。在設計“項目”作業時,教師要以小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為前提,保證項目具有由簡到難的特點。這樣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才不會因為問題太難或者是太簡單而影響學習興趣。同時,項目活動實施時,教師還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要保證分組的科學性,最好按學生特點互補的原則進行分組。
例如,數學教師在教學《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一課時,首先要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了解,而后分組。根據了解發現,部分學生探究能力比較好,部分學生思維比較縝密,部分學生問題發現與解決能力比較強,還有部分學生創新意識比較好,教師分組時可以將有相同特點的學生分散到不同小組,讓各小組實力相當。之后的項目任務布置,教師可以借助媒體技術。比如,教師可以把什么是項目式學習講給學生聽,然后將項目的具體內容交代給學生,并且要求學生按照項目順序進行研究。基礎項目任務可以要求學生對生活中水資源使用方式進行調查;中級任務可以要求學生對生活中不同水資源的使用方式、用水量、一周內平均用水量進行研究;終極任務可以要求各組學生將研究整理后的數據制作成條形統計圖。最后,學生按照教師布置的項目任務完成作業后,要求學生對任務進行講解,將每一名小組學生負責什么的任務、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哪些問題、解決方式是什么等進行分享,讓學生共同進行反思學習。
小學生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活潑好動,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充滿興趣。實際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也是這樣,對自己沒有接觸過的數學知識,會有濃厚的興趣。但是要想讓這一興趣長久保持,讓興趣成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工具,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就需要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激發學生興趣最好的方式好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作業,提高數學作業對學生的吸引力。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一課后,教師設計課后作業時,可以借助電子白板設計趣味作業。電子白板有很好的信息傳輸功能,教師可以先借助電子白板為學生布置一些基礎作業,然后根據白板中做題記錄明確學生的優勢與劣勢,設計趣味作業。比如,學生對一些簡單多邊形面積確定方式比較清楚,但是對復雜多邊形面積的確定有一些困難,這時教師就可以開展一個圖形分割游戲,開展趣味教學。讓學生通過比賽的方式將多邊形分成自己熟悉的幾何圖形,然后再對多邊形的面積進行確定。學生在表現欲望與好勝心的驅使下,在游戲的吸引下,做課后作業、自主研究的興趣都會提升。
在智慧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培養學生各項能力和學習主動性等作為重點,設計多樣化的課后作業。這樣既對課后作業存在價值與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幫助,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也有利。
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后,教師設計智慧作業,可以將課后作業生活化,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對數學知識進行研究。教師可以為作業設計一個主題:生活中的小方塊。然后要求學生根據主題尋找生活中的小方塊。長方體和正方體都可以叫作小方塊,其他具體立體圖形特點的物品也可以叫作小方塊,學生尋找范圍擴大,其觀察視野也會擴大。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找到的小方塊畫下來,并將自己認為符合長方體、正方體特點的圖形標記出來,待到下一節課的時候分享給自己的小伙伴。
總而言之,基于核心素養培養背景,數學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培養,就必須注重課后作業設計的可行性、靈活性與教育價值的全面提升。可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設計不同形式的作業,為學生創造自主研究的機會,不斷提升學生數學思維的活躍性,促進其邏輯思維能力快速形成。這樣對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會產生重大影響。